硬质合金杂志
所属栏目:冶金论文
发布时间:2014-01-08 11:30:22 更新时间:2014-01-08 11:59:20
硬质合金杂志社/杂志简介
主管单位: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
主办单位:中国钨业协会硬质合金分会、株洲硬质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
国内刊号:CN43-1107/TF
国际刊号:ISSN1003-7292
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是国家“一五”期间建设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由苏联专家支援建设,1960年苏联政府撤走在华苏联专家,带走所有资料,156项重点工程进入自主建设,面临的第一个大问题就是技术资料的短缺和技术人才的青黄不接。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硬质合金》肩负着重大使命,应运而生。
1962年《硬质合金》创刊,用于内部交流,不定期发行,1970年以后为每年4期的定期刊物,1976年起,冶金部定为冶金部硬质合金情报网的网刊,1981年成为冶金工业部硬质合金情报网、中国有色加工工业协会硬质合金分会、株洲硬质合金厂三家合办的专业技术刊物。1982年10月25日经湖南省委批准(湘办函[1982]118号)成为正式公开发行刊物,面向全国发行。1983年试刊1期,1984年以后每年4期正式出版发行。2004年,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及上级部门的调整,《硬质合金》由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主管,主办单位为中国钨业协会硬质合金分会及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现国内统一刊号为CN43-1107/TF,国际标准刊号为ISSN1003-7292。
《硬质合金》2000年以前为16开本,每期大约10万字,2000开始增加大16开本,每期字数增加到大约12万字。截止到2008年年底,《硬质合金》将正式刊出100期。
创刊初期的《硬质合金》更多地承担传播硬质合金知识、交流技术情报、开拓应用领域等方面的作用,为中国硬质合金企业的发展培养人才,为硬质合金研发工作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与宝贵的数据,《硬质合金》成为行业中的权威书刊,并受到相关行业的关注和欢迎。因此,1982年《硬质合金》顺利被湖南省委批准为正式公开发行刊物。1984年《硬质合金》正式发行,设置栏目有:研究与试验(理论与实践)、生产工艺与设备、专题综述、应用技术、废料回收、检测方法与手段、生产管理、工厂消息、国外动态、专题讲座、问与答、综合评述、简讯等,内容上丰富很多,办刊宗旨明确,立足于生产实践,着眼于技术开发,报导科研成果,交流生产经验,推广使用技术,介绍国外动态。随着行业发展的需求,及时调整了栏目,现主要栏目有:材料科学、工艺技术、分析检测、设备研究、企业管理、回收利用、综合评述等,集中反映了我国硬质合金和硬质材料学科和专业领域的科研成果,生产技术经验和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使用技术,起到了传播先进技术,推动科学技术进步的作用,受到了各部门各行业订户和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
1989年《硬质合金》以其在行业和相关行业的重要作用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等收录,并被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为核心期刊,之后又加入了“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期刊网”等期刊信息化渠道。2006年荣获全国有色金属优秀期刊三等奖。《硬质合金》现已成为我国硬质合金和硬质材料学科方面的权威性刊物,全国有影响的重点科技刊物之一,北京图书馆、上海图书馆等国家和地方图书馆都收藏有《硬质合金》。
《硬质合金》有今天这样的成就,是株洲硬质合金集团有限公司几十年如一日的资助,是几代《硬质合金》编辑部工作人员的精雕细琢和广大行业领导、专家、教授的全力支持铸就,《硬质合金》今后的发展更需要大家共同的努力。2006年编委会的成立就是希望借助在座硬质合金行业的精英,和我们一起把自己的期刊办好、办强。
46年来,《硬质合金》和中国硬质合金事业一起成长,内部发行60期,试刊1期,正式发行100期,161期记录了中国硬质合金的发展历程,是中国硬质合金事业的“史记”!我们希望通过今天在座各位的支持和努力,使今后的《硬质合金》不仅仅只是一本杂志,而能成为中国硬质合金行业的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将行业内的有志之士连在一起,让硬质合金的产、学、研在这里汇集,让企业、学院、研究机构联系更紧密,让理论研究与实践结合更紧密,为中国硬质合金事业的发展铺桥筑路。
硬质合金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获奖情况
全国中文核心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硬质合金栏目设置
版块栏目:材料科学、材料工艺、应用研究、分析检测、计算机应用、综合评述等。
硬质合金编辑部/杂志社投稿须知
(1)标题:一般不超过20字;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应为正式全称,后加省、市(县)名、邮编;摘要:一般200~300字;关键词:应遵照GB3860—1995《文献叙词标引规则》,一般3~8个。
(2)正文:篇幅(含正文、图、表、参考文献和中英文摘要)一般不超过6000字;文中各章节层次应遵照CY/T35—2001《科技文献的章节编号方法》;严格执行GB3100-3102—93《量和单位》规定的名称、符号和书写规则;图、表、公式、参考文献的序号统一用阿拉伯数字编码,如图1、表2、式3、文献[4],图、表随文给出,且有独立于文章的标题。
(3)参考文献:只列出已经公开出版,且在文中直接引用的主要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文后参考文献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各类文献的文后著录格式遵照GB7714—87《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
(4)英文部分:包括标题、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摘要、关键词,必须与中文相应部分文意一致,一一对应。要求用词准确,符合英语习惯,语句简练。
(5)来稿只需电子稿,并请附第一作者简介,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学历、职称、主要研究方向等,留下通信方式、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