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类作物学报杂志
所属栏目:农业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14-01-10 14:04:17 更新时间:2014-01-10 14:22:16
麦类作物学报杂志社/杂志简介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国内刊号:CN61-1359/S
国际刊号:ISSN1009-1041
《麦类作物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学术期刊,也是全国唯一的一份学术性麦类作物专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其前身为农业部主管的译文刊物《国外农学—麦类作物》,1981年创刊,1997年更名为技术性中文期刊《麦类作物》,2000年又被科技部批准更名为《麦类作物学报》。
本刊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合办,着重报道有关麦类作物等经济作物的研究报告、试验简报、综合评述、经验交流、应用技术、科技简讯、信息研究及有关其他生物、绿色食品和环境保护等科技文章。
麦类作物学报收录情况/影响因子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获奖情况
从2003年起被收录为国家科技部“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2002年获第三届全国优秀农业期刊一等奖
1999年获陕西省科技期刊一等奖
1995年获陕西省优秀期刊二等奖
国外数据库收录
俄罗斯文摘杂志
美国化学文摘
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网络版

麦类作物学报栏目设置
本刊主要设有:遗传育种、品质改良、生理与栽培、抗病与抗逆、文献综述、研究简报等栏目。
麦类作物学报编辑部/杂志社投稿须知
1、来稿要求一式两份,并提供由每位作者签名同时加盖第一作者单位公章的证明(说明同意发表,署名顺序无误,未曾正式发表,未一稿两投等),同时用电子邮件提供稿件的电子文本供网上送审用[请在电子邮件中说明是否邮寄了签名盖章的打印稿;无条件发送电子邮件的作者则请用软盘(夹在打印的稿件里)提供电子文本]。
2、来稿无论刊用与否均需交纳审理费100元/篇,并在汇款附言中写明稿件编号(收到电子稿件后,我们会尽快通过E-mail告诉您稿件编号,因故未收到本部E-mail者,可电话询问,或者在汇款附言中写明第一作者姓名和稿件题目)。不能刊用的稿件,我们将在3个月内寄去审稿费发票,可以刊用的稿件,则会与版面费一起开票。
3、论文篇幅(含图、表、中文和英文摘要、参考文献)以不超过8000字(字符数,计空格)为宜。
4、投稿时,在“作者简介”中,除了给出第1作者出生年、性别、籍贯、学位、职称、是否博导和院士、研究方向外,还请务必给出电话和电子信箱,以便随时与您联系(为了替您保密,不对外公布)。
5、由于稿件较多,本部不便一一寄发收稿回执。用纸样+软盘投给本刊的稿件,可在2个月后通过电话查询处理结果;用纸样+电子邮件投给本刊的稿件,若1星期后还未收到回复的E-mail,也请通过电话查询,以免由于电子邮箱故障而延误收稿。另外,来稿无论刊用与否恕不退稿,请自留备份。
6、文章若属省部级以上基金、攻关项目及其它各类项目课题,请注名项目名称、编码,并附项目批文证书、项目获奖证书、项目获得专利证书等复印件,我部对此类稿件予以优先报道。
7、文稿在本刊决定录用后,即向第一作者酌收文章发表费。有时稿件退修可能会在通知版面费之后,请予理解。
8、为了保持学术性期刊的严肃性,本刊每期限登品种介绍4个以内。为了避免品种培育人与文字介绍作者不一致而造成的各种纠纷,品种介绍来稿时要盖上单位印章,并附品种审定证书复印件。
9、本刊只刊登少量特别新颖而且有重大参考价值的文献综述,凡是国内已经有过类似报道的一律不予发表。而且,由于已有大量的综述稿件积压,即使可以刊用的综述文章也很难按正常的刊稿周期安排刊出。
10、本刊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于“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维普资讯网”、“台湾华艺CEPS中文电子期刊”在线发行。作者若不同意其论文在以上媒体转载,请在来稿时说明,否则视作同意。入编以上媒体,作者应得著作权使用费加于稿酬中由本刊一并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