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范文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1-13 15:51:43 更新时间:2014-01-13 15:34:42
从1999年起,我国开始试办独立学院,在短短几年内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随着高校扩招政策的实行,大学生就业难越来越成为备受关注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未来人才标准不仅仅取决于知识的数量,更取决于知识的创新能力。研究和完善独立学院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对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和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摘要: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存在问题。本文针对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通过分析对部分独立学院的分析,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新”体系。
关键词:独立学院,应用型,创新,培养体系
一、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我国独立学院是依托母体建立起来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大都是从母体高校中聘用的,这使得独立学院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公办高校的影响,有的甚至直接照搬母体高校的课程设置模式。而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生源状况等因素与母体高校有诸多差异,这必然给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带来新的问题。目前,独立学院的课程结构体系依然不够完善,主要表现在:
其一,偏重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由于独立学院主要靠自筹经费谋求发展,政府及社会投入的资金很少,实验室及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相对较大,因此实验室及校内实习基地资源非常有限。同时,社会上可以提供给学生实践教育的资源有限,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
其二,课程结构欠合理。独立学院的课程设置一般以分科课程为主,交叉课程、综合课程的比例很少,不少独立学院由于师资和经费的限制,选修课程较少。
其三,课程知识老化。独立学院在课程内容上沿袭母体高校,课程知识化倾向严重,教学内容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课程体系与结构没有根据职业和岗位的要求来设置,相关的课程内容缺乏实用性和操作性。
二、独立学院人才培养体系剖析
笔者通过对浙江、江苏两省部分独立学院进行调研,发现其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基本上都是旨在培养应用型人才,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析部分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发现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实践性教学环节受到重视。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发展以及大学生就业状况的日益严峻,用人单位对本科毕业生的实际操作和动手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各独立学院都加大了实践性教学环节在毕业总学分中的比例,基本上在20%左右,充分保证了实践教学的时数。苏州大学应用技术学院为了突显技术应用性人才特色,确保学生有较强的应用实践能力,学院在加强基础理论教育的同时,注重与行业企业联合办学,突出学生实践能力和现场综合处理问题能力的培养,实行“双证制”的培养制度,即该学院的毕业生在获得大学毕业证书的同时,还必须拿到两个以上工种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一举措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更好地满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有效地提高了毕业生就业率。
(二)加强选修课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良好的人才培养方案不仅强调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与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湖州师范学院求真学院一方面通过增加选课自由度,在培养计划中增加了“任意性选修课程”,提高选修课学分的比例,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通过增设创新学分,实施创新教育,积极鼓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学院通过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提高选修课程质量,增强教学计划的灵活性,充分适应和发展学生的个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不断完善课程内容。独立学院的专业源于母体,为避免完全用母体的标准来要求学生,独立学院的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制定,在适当降低理论知识掌握与研究要求的同时,加强对应用性、实践性、操作性知识和技能的要求,形成规范化的教学大纲,体现出母体高校与独立学院在课程教学要求上的具体区别。例如,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根据学生的实际和独立学院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定位,在专业课环节增加了母体教学计划中所没有的市场营销案例分析、管理沟通、经济应用文、新产品开发、企业文化、客户管理、经贸地理、网页制作、商业伦理等具有更强实际应用性的课程,删减了母体教学计划中的多变量数据分析、产品管理、行为分析方法、财务分析、证券投资分析等理论性更强的课程。在课程的课时安排上,对于与母体高校相同的课程,独立学院增加了课内实践学时的数量和比例。这些都为独立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有力的教学平台。
三、构建以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求我们必须以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为原则,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构建相对独立、内在统一的人才培养体系。
(一)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切入口,构建人才培养的总体框架
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总体设计,是组织教学活动、实施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是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理念的集中体现。独立学院培养的应用型创新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精神、相关知识、创新方法、智能和个性品质等多方面条件,这样的内涵为我们设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明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过程设计提供了依据。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从2006年独立办学开始,立足自身的实际情况,深入市场进行调研,不断总结办学经验,并依据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理念,确立了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同时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提出了构建适应学院实际的特色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1.坚持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人才培养要遵循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要科学把握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辨证关系,在合理定位各专业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进一步明确各专业人才培养规格,并根据课程设置对学生在基本素质与基本能力、专业基础知识能力、专业能力三方面应达到的要求进行具体分析;在加强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教学的同时,注重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成长成才,形成终身学习理念,促进自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独立学院课程的设置应符合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坚持理论知识“必须、够用”的原则,从各门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作用及其相互关系入手,确立科学合理的课程结构、教学环节和课程时数,体现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和适用性,同时处理好课程之间、各教学环节之间的关系,实现教学全过程的整体优化。
3.构建有效的实践教学体系
为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适应性,独立学院需将传统直线型的培养模式改革为“基础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的三结合新型培养模式。通过科学合理地设计实践教学体系,保证专业能力与市场需求相结合,最终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二)构建以实践应用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
时代的发展需要具备创新能力的应用型人才,独立学院的学生既不同于普通本科院校的学生,也与高职院校的学生有所区别,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根据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构建以实践应用和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增加能力培养型课程、文化素质类课程、创新创业课程、名牌课程等特色课程,注重培养学生不同学科知识的交叉与渗透,培养学生构建创新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提高人文素养、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在认真分析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基础上,重新审视理论教学内容。本着“必须、够用”的原则,少而精地确定课程门数,要求每个专业确定6门核心课程,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理论课程可适当增加课时,这一方面解决了加强专业课教学和当前专业教学学时数有限的矛盾,另一方面也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基础。同时,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学院继续推行第二课堂教育。学生可通过参与科研项目、参加各类学科竞赛或科技文化艺术活动、发表学术论文、获得发明专利、参加课外自主实验、社会调查、社团活动、获得国家颁布的各类资格证书等多种途径获得第二课堂教育学分。
(三)探索校内外相结合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独立学院虽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实践课程在培养计划中的比例,但是依然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因此仍需要改革当前的实践教学体系,采用多元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凝练学科方向,制订“厚基础、宽口径”的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对以实习、实训为主的大学生项目创新活动进行重点推广和应用,并积极探索产学研校企合作的机制。
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本着以应用性课程为主的原则,压缩了一些理论性强、难度大、深度高的课程,积极开展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四类:一是加大理论课程中的实践学时数,融实践于课堂教学中,这一类课程在艺术与设计类专业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二是加大实践系列课程的学分比例,要求理工科和艺术类专业至少30-35%;经济管理类、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至少25-30%。这些实践内容主要通过教学途径完成,如专业实习、认知实习、市场调查、实验、实训、毕业设计(论文)等;三是通过非教学途径完成的实践活动,如学科竞赛、企业实习等;四是学生社团活动、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第二课堂活动。具体实施方法有:
1.加大实验教学设施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力度,保障基础实验室配备足够的教学仪器设备,能满足基础实验教学的需要。同时,积极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密切联系,签订实习协议,争取合作单位能提供实习实训基地。目前已有实践基地40多个,通过合作办学的方式使企业参与到实践教学计划的制订与运行。
2.从实验内容上,减少验证性、演示性实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
3.大力开展第二课堂课外实践活动,积极创造条件,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加研究、技术开发和创新活动激发与调动其创造发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4.引导学生的毕业设计面向生产第一线,由企业提出设计主题,推荐指导教师联合指导毕业设计,以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生产问题的能力,把培养高层次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工作落到实处,许多学生设计作品被企业采用。
5.鼓励或要求学生取得相关职业(技能)资格证书。
(四)完善综合素质能力拓展体系
通过与第一课堂教学的紧密结合,加强第二课堂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中的重要作用。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学科竞赛和创业竞赛,鼓励学生考取各类证书,。通过各种方式激励学生走入社会,提高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拓宽就业渠道。
为了保证学生毕业后能够较快地与市场接轨,浙江理工大学科技与艺术学院结合自身条件,充分考虑市场需求和学生特点,在培养层次方面进行创新,因材施教,分类培养。例如学院高度重视《高等数学》和《英语》的教学,为学生提供考研辅导,使优秀毕业生顺利考入研究生;人文系开设《国家公务员考试指导》选修课,为部分报考公务员的学生提供辅导;学院实施主、辅修制,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和发展空间,凡是学院现有的专业(方向)均允许学生辅修;广泛挖掘和利用校外资源开展“专家论坛”,浓厚校园学术氛围,扩大学生视野;积极探索优秀生培养渠道,实施导师制优秀生培养模式;积极响应浙江省民转公政策,选拔优秀生转入本部学习;降低转专业门槛,扩大学生转专业的比例;与本部对外交流合作处合作,选派学生赴日本、美国、英国、韩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进行交流学习,开辟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新途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此外,各专业也根据专业特点提出了相应的考证要求,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大部分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基本保证。
四、结束语
独立学院的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补充作用,成为目前教育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独立学院必须要清晰地看到即将到来的竞争压力,必须明确地认识到现在所处的关键阶段。未来几年内,高考人数将进一步增加,独立学院一定要把握住这个机遇,积极发展,让自己的人才培养有鲜明的特色,让自己的学生得到社会的赞同,从而创建自己的市场品牌,增强社会竞争力。才能在生源减少的时候仍能以“优”取胜,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娜,解建红.应用型人才的特征和培养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2]丁金昌.地方院校大众化进程中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高教研究,2004(12)。
[3]刘巨钦,朱健.独立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体系建设研究[M].湘潭:湘潭大学出版社,2008。
[4]徐辉,季诚钧.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践[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