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1-15 16:39:30 更新时间:2014-01-15 16:47:29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把人分为三种,一种是德才兼备者为圣人,一种是德胜才者为君子,还有一种就是才胜德者为小人。现在的社会,在重物质而轻道德的形势下,道德教育成为当下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利用品德学科把学生教育成一个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的社会公民,成为品德学科教育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摘要:新课程理念倡导品德教学回归生活,强调以儿童现实生活为课程基础。品德课的教学要以儿童的生活为主线,以儿童丰富多彩的实际生活为内容,以密切联系儿童现实生活的活动为载体,以儿童的整个生活世界为教学空间,让生活走进儿童,让儿童走进生活,让品德融入生活。
关键词:探索,交流,体验
一、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
新的课程是随着社会对人们的实际要求在不断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要尽快地形成探索性学习方式,培养发展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是教学的前提,更是形成良好品德的关键。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各种校外的资源,让学生动手进行调查,或组织学生到社会中学习、实践,不仅用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扩展兴趣,更重要的是满足孩子们对新鲜事物的求知欲,从而发展实践能力。如:我教学《交通问题带来的思考》这一课时,课前我让学生进行调查当前本地区的交通问题有哪些?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便利及不便?并思考解决的办法。上课讨论这个话题时,先让学生汇报自己调查中了解到哪些情况:比如交通快速发展的同时,还存在如下问题:尾气、噪声、交通堵塞等问题,引导学生深入讨论这些问题给人们生活和生产带来了哪些影响,并举出具体事例及采取措施。在小组讨论如何减少尾气、噪音带来的危害时,学生能展开想像的翅膀,从能源、绿化等多个方面思考,从而解决汽车带来污染及噪音的问题。可以看出,孩子们对和切身实际有关的信息非常感兴趣。这节课让学生谈交通,并从保护自身做起,让学生做个遵守交通秩序的小学生。所以,我认为在教学中要尽量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教学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当中,让学生从外化逐步过渡为内化,从内心深处体会出一些真理,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本领。
二、民主对话,合作交流
课堂教学中,活动应是在教师指导或参与下的自主活动,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指导其行为,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和自我感悟的空间,让学生明白做人做事的道理,这是教师课堂上要达到的目的。如教学《我爱我的家》这一主题活动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场所让他们办一个“我的家”作品展,学生把他们家庭成员的照片或自己画的家庭成员等举办了小展览。每个同学都当解说员,介绍自己的家人、物品和自己家里的趣事等,当学生讲述父母是怎样关心自己、照顾自己的时候,我顺势提问“你们是在爸爸妈妈的呵护下长大,平时你都帮爸爸、妈妈做了那些事情?”学生在交流中受到很大的教育,通过教学使孩子们学会关心父母,爱亲敬长。
三、强化体验,通过活动体验生活。
学生品德的形成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和行为实践为基础的,并通过反复训练,不断强化逐步形成发展的,所以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光靠品德与生活课是远远不够的。解决这一矛盾,教师要有明确的情感体验意识,要找准体验点,设置多种体验点,以激起学生多点而有序的情感体验。
1、在模拟情境中体验。在课堂上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如教学《平平安安回家》一课,在学生初步掌握了一些交通标志和交通规则的含义后,教师在操场上模拟了一个十字路口,并设置了红绿灯等交通信号,让全班学生分别模拟“汽车”、“自行车”、“行人”等过十字路口,去处理过马路时可能遇到的情况。通过角色体验,学生对各种交通信号之间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模拟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十字路口交通的繁忙,意识到更体验到了遵守交通规则的重要性,从而使学生从内心深处产生遵守交通规则的愿望。
2、在社会中体验。社会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实践基础。教学中创设情境,既可以激发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又能结合所学“一言一行”,对学生进行养成性的模仿练习。如教学《我是谁》一课时,我针对现在独生女很少给老人让座的这一现象,设置这样一个情景:当你在公交车上,这时上来了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你怎么办呢?接着我再请几个同学分别演演在不同的场合该如何做,从而引导正确的行为,明确在不同的场合扮演不同的角色,增强教学的实效性,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可见,体验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过程中是多么重要,只有强化重视体验,才能让学生在体验中积累经验、发展能力。
新课程观要求教师要把“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学生知识的获得单靠教师的灌输、学习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教学中力求把学生的目光引到课本以外的、无边无际的现实生活世界中去,引导儿童认识生活,积累生活经验、发展能力,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把道德寓于儿童的生活中,使良好的品德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中形成。
参考文献:
[1]朱光潜,谈文学[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年
[2]靳玉乐,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创新[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