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金融论文
发布时间:2014-01-16 16:36:52 更新时间:2014-01-16 16:10:52
虚拟企业(VirtualEnterprise,VE)也叫做企业动态联盟,是一种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企业组成的、为了通过最小投入获得最快反应速度、及时把握市场机遇的互惠互利的合作组织。这种类型组织之所以能够获得一定的市场竞争优势,原因在于其实现了对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和信息资源等各种生产要素的整合与优化,它的产生往往源于市场机遇的存在,当然也会因“机遇”的消亡而不复存在。而对“机遇”而言,它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定风险,如何在这之间做到对机遇的把握,就成为成就虚拟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关键。从现在的市场情形看,企业已经处于后危机时代当中,因为当2008年开始的金融危机分化为经济危机的雏形,全球经济进入了后危机时代,并在欧债危机的影响下,难见全球经济复苏的苗头。
[摘要]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在经济层面上铺展,来自于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残酷,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跨越了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更新换代,正向市场全球化、经营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竞争能力的获取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这给仍处于危机中的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本文以此为视角,对处于后危机时代的虚拟企业的价值评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阐述了虚拟企业的价值属性,讨论了虚拟企业价值评估的可供选择的方法,最后给出了后危机时代虚拟企业价值评估的步骤。
[关键词]虚拟企业,价值评估,后危机时代,核心能力
后危机时代是指危机缓和后出现的一种较为平稳的过程或状态。但是这种状态是相对的甚至是暂时的,因为危机的根源并没有完全消除,危机的表现也并没有结束,这就使得经济环境依然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危机随时再次爆发,甚至在原有程度上有加剧的可能,在这样的时期极有可能出现新一轮的经济衰退。而随着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在经济层面上铺展,来自于市场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残酷,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逐渐跨越了产品、技术和服务的更新换代,正向市场全球化、经营网络化的方向发展,竞争能力的获取取决于企业是否具有快速的市场应变能力,这给仍处于危机中的企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本文以此为视角,对处于后危机时代的虚拟企业的价值评估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阐述了虚拟企业的价值属性,讨论了虚拟企业价值评估的可供选择的方法,最后给出了后危机时代虚拟企业价值评估的步骤。希望通过本文的论述,为时下虚拟企业乃至希望通过虚拟的合作获取竞争优势的企业提供一定的管理信息。
一、相关文献述评
在有关虚拟企业的价值研究方面,近10年来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潘铁军,奚李峰,刘高平,潘晓弘,綦方中(系统工程理论与时间,2004)阐述了价值分析与BPR理论对虚拟企业过程集成的作用,并进一步提出了一种基于价值分析的过程集成方法,以此为基础,给出了价值的模糊分析方法和集成方案的模糊评估方法,同时研究了虚拟企业过程参考模型。尹美群,王悦,孙蔓莉(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介绍了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虚拟企业和虚拟价值链,然后以此为基础,对比分析了虚拟价值链和传统价值链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对虚拟企业和价值链之间的关联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根据两者各自的特点描述了它们之间的共性。刘浪,唐海军,陈仲君(工业工程,2006)认为,动态联盟的目的在于取得动态联盟的利益,可是动态联盟的利益分配模式将影响到动态联盟的稳定性。作者指出,通过NashHarsanyi谈判模型对动态联盟有核时的分配情况进行讨论,却会在无核时失效。因此,作者提出了采用Shapley值的利益分配模式,这样不但克服了Nash-Harsanyi谈判模型的缺点,还避免了利益的平均分配问题,使得利益分配方法更具合理性和科学性,更加便于调动各盟员企业的积极性。汤勇力,胡欣悦(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7)构建了虚拟企业的任务过程模型,同时对任务过程和价值链的动态映射问题,以及基于价值链分析的虚拟企业组织构建问题进行了集中的探讨。此外,作者还定义了子任务价值系数作为伙伴企业组织形式选择的依据,同时对任务价值链上子任务价值分布和虚拟企业组织多态性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然后,以此为基础,构建了虚拟企业多元化动态组织体系,对其随任务价值链重构而产生的动态演化机理进行了探讨。杨秀雷,邰晓红,郑毅(辽宁经济,2008)通过研究发现,虚拟企业是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是竞争对手,通过商业机遇中的项目、产品或服务为中心,充分利用各自的核心能力,广泛利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通过合作协议、外包、战略联盟、特许经营或者许可,甚至是成立合资企业的形式,构建起来的以营利为目的的动态的、网络型的经济组织。尤佳,佟仁城,张松(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9)认为,虚拟企业是一个开放性的复杂系统,它的本质在于协调成员企业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与协调其有序性,实现协调增值的目的。作者以现金流为视角,通过黑箱理论和投入产出模型分别建立了成员企业、虚拟企业和信息共享下的虚拟企业价值评估模型,并通过三者差值之间的对比,评估了虚拟企业的协同增值效应。孟凡丽,卢福强(科技管理研究,2010)分析了虚拟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因素,得出了其具有随机性的特点,并建立起了虚拟企业风险规划的期望值模型。而为了较好地处理模型中的随机变量,作者引入了蒙特卡罗模拟,同时将其和粒子群算法相结合。在仿真分析部分,结果表明了期望值模型较好地刻画具有随机因素的风险规划问题。此外,作者所设计算法的性能也得到了较好的验证。高长元,王晓明,李红霞(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1)针对风险因素权重的主观性特点,对其他学者对风险量化的研究结果进行了分析,然后以此为基础,采用可拓物元分析方法,对风险因素权重进行了修正,目的在于提高各风险因素权重的客观性,然后,通过可拓物元理论对高技术虚拟企业风险进行了评估。张萍,武文晋(商业研究,2012)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虚拟企业的审计风险进行了评估,并以此为基础,从虚拟企业自身与会计师事务所两个方面进行审计风险控制的分析,分析了影响重大错报风险的各因素来源,并根据每项风险因子向企业管理层提出了控制建议;然后,通过分析检查风险形成的原因,对审计人员如何控制检查风险提出了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方法,其目的在于使虚拟企业的风险降到最低,同时提高会计师事务所的风险防范能力。二、虚拟企业的价值属性
(一)虚拟企业的价值源于企业核心能力
作为企业对其外部资源进行整合和优化的一种重要方式,虚拟企业的价值往往源于对其核心竞争力的提炼和运用,在后危机时代更为如此。从这个层面讲,企业的核心能力就表现为企业通过快捷的经营方式、低成本的竞争模式,以及在生产环节、技术研发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配合与协调,使企业在获得具有独特性质、强大竞争潜力的资源之后,形成基于市场环境的竞争优势。因此,虚拟企业的存在是对其核心能力资源的利用,是将企业投资经营、组织管理等方面的精力放在了企业的核心能力之上,在对虚拟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企业的核心能力就应该成为其中的关键因素之一。
(二)虚拟企业的价值表现为市场交换价值
在后危机时代,虚拟企业价值(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体现了非常明显和引人注目的特性。外在价值主要以企业的实际获利能力等财务指标表征,内在价值则直接指向了虚拟企业的获利潜力和未来的获利水平等,具体表现为在可预见的将来(或者从财务的角度讲,在可预测的存续期间里)对现金净流量的折现,这充分反映出了对虚拟企业进行价值管理和价值评估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以虚拟企业的内在价值为基础的市场交换价值则与企业的实际价值关联在了一起,在对虚拟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其价值将表现为“公允性”。从这个角度讲,对虚拟企业的价值评估实际上就是对以其内在价值为基础的市场交换价值的评估。
(三)虚拟企业价值有别于其他价值
如前文所述,对虚拟企业的价值评估要以企业的核心能力为基础,因此,不存在核心能力的虚拟企业或者潜在的核心能力无法形成未来的现金流量时,虚拟企业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这是因为在后危机时代,无论对创立者,还是收购者,虚拟企业存在的理由并不在于它是否具有实际的物质资产或者产品形式,而是它是否具备获得现金流的能力,并在对这一关键要素的掌握之后能够获得收益。在这种情况下,账面价值和清算价值都与虚拟企业的价值不同,前者以历史成本为基础进行会计计量,这与虚拟企业的“未来性”“背道而驰”,难以对虚拟企业的价值进行客观、公正的反映;后者则在企业停止经营之后才发生,是一种可变现价值,无法对企业的真实价值进行一般意义上的揭示。因此,虚拟企业的价值有别于其他价值(账面价值和清算价值),尤其对具有核心能力的虚拟企业来说更是如此。
(四)虚拟企业价值的决定因素复杂
在后危机时代,虚拟企业价值的决定因素变得异常复杂,除了前文提及的虚拟企业价值建立在企业的核心能力之上、其核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现金流量的规模外,虚拟企业价值的决定因素还包括来自于市场的风险和在危机的影响下企业的存续期间这两个重要的方面。对风险来说,虚拟企业往往在运行过程中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这种风险与一般企业的风险不同,并且有可能强于后者,风险的规模和存在的时间对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能够产生直接的影响,并且,极有可能增加或缩短企业的生命周期,影响到先进流量的折现系数,继而影响虚拟企业的价值;对存续期间来说,预期的虚拟企业较长的存续年限往往对应着其具有进行价值评估的需要,而相对较短的存续时间则会减低其价值评估的必要性。
三、虚拟企业价值评估的方法选择
对虚拟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是企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在后危机时代,企业为了能够获得必要的未来现金流量,获得生存和发展潜在动力的关键动作。一般而言,对虚拟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往往以空间虚拟型企业评估法和资源虚拟型企业评估法为主。
(一)空间虚拟型企业评估法
对空间虚拟型企业来说,在对其进行价值评估时,它的核心能力主要以知识储备、技术技能以及人力资源等相关的无形资产的形式表现出来,有形资产只是占了较小的比例。因此,在对空间虚拟型企业进行价值评估时,是难以对其所拥有的各项资产(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逐项评估和加总求和的,当然,也无法从投入的角度对其进行资源成本的计算汇总,或者通过“市盈率乘数法”计算其价值(这是因为空间虚拟型企业一般较少选择上市)。这样一来,就需要对虚拟企业的存在形态进行区分和辨别,因为空间虚拟型主要以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形态出现,这种类型的企业(或产业)具备一个明显的特征——其核心能力是对某种专业知识或人力资源的拥有,产品的客户源相对固定,收益稳健,较少波动。从这一角度讲,对空间虚拟型企业进行价值评估可以考虑向收益法或者超额收益法靠拢。
(二)资源虚拟型企业评估法
相对空间虚拟型企业而言,资源虚拟型企业所拥有的资产类型之中,有形资产所占的比重将超过无形资产,这一点与空间虚拟型企业正好相反。在一般情况下,资源虚拟型企业只保留其功能组织中的核心部分,对于其他部分或者自己不具备的部分,则往往“外包”给外部的合作伙伴。由此可见,之所以称之为“资源虚拟型企业”,是因其对资源的合理把握、利用和分配,因此,该类企业在组织构成方面显得相对复杂,在对其价值进行评估时,就需要从两个方面同时进行,一个是要对其核心功能(能力)进行评价,另一个还要对其合作伙伴进行考察,包括合作伙伴的选择成本、彼此之间的协调成本和运营成本等。由此可见,对资源虚拟型企业的价值评估除了要使用到收益法之外,还应通过成本法对其价值进行全面的评估。此外,资源虚拟型企业在稳定性方面较之于空间虚拟型企业略胜一筹,表现得更加成熟和稳健,存续期间也相对较长,部分企业还会根据发展的需要选择上市融资,所以在对其价值进行评估时,可以将市场法或者市盈率法考虑在内。
四、虚拟企业价值评估的步骤
(一)识别企业的核心能力
在对虚拟企业的价值进行评估时,识别其核心能力是第一步。这是因为,核心能力是虚拟企业价值的驱动因素,唯有将其确定下来,才能设定和确定虚拟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各项参数。在对虚拟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行识别时,需要对其所具备的特性有准确的认识。一般而言,核心能力的产生和最终形成,往往源于企业的特有优势资源和对该类资源的利用和转化,并在这一过程中,一方面最终形成了企业能够用于市场竞争的独特的竞争优势,该优势由于源于独特的资源,因此竞争对手更加难以模仿,其存续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另一方面,虚拟企业的核心能力一般表现为企业良好的、积极的行为方式,并在企业的价值创造过程当中表现出来,成为企业的内在价值和潜在价值;更为重要的是,虚拟企业的核心能力最终会表现为对顾客价值方面作出的贡献,因此,它的能量将由企业的最终产品进行体现。(二)确定企业价值的参数
在对虚拟企业的核心能力进行了有效的识别后,需要对企业价值评估的参数进行最终的确定。比如,在使用“超额收益法”评估虚拟企业的价值时,关键的参数有折现率和经营期限(存续时间)、超额净现金流量等,这三个参数的确定一般要经过以下步骤才能实现:(1)对折现率来说,它主要受资金的时间价值和企业面临的风险两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确定该参数时,需要对风险利率和无风险利率进行衡量,并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描述和确定其面临的风险种类和等级。(2)对经营期限而言,该项参数的确定与企业的风险直接相关,并且不同企业的经营期限会表现出随机的明显的差异。(3)超额净现金流量的需要分两部分确定:第1期的超额净现金流量可以通过对企业组建前后各实体企业净收益的差额之和进行确定;而在未来存续期内,该部分的增长率将通过对历史数据的统计后获得。当然,当企业进入了正常的运行轨道后,还需要将其核心能力的培养成本进行综合考虑,此时,通过成本分析法预测虚拟企业超额净现金流量的增长率就显得尤为必要。
(三)整合和确定虚拟企业的价值
在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各参数被最终确定下来之后,可以依据特定的方法确定企业的价值。以超额收益法为例,虚拟企业的价值将通过以下步骤被最终确定:(1)预测虚拟企业的存续时间和组成企业的成员数量与分工;(2)对成员企业的的历史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获得它们在虚拟企业组建的前一年和组建当年的净收益年增长率,计算虚拟企业第1期的超额净现金流量;(3)预测虚拟企业超额净现金流量的增长所具有阶段性,然后根据各个阶段的收益率,计算虚拟企业在6年存续期内的超额净现金流量;(4)确定折现率,根据计算公式,确定虚拟企业的最终价值,以此来给出该虚拟企业存在的必要性和运作的有效性。
五、结束语
在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企业所处的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尤其是在后危机时代,企业所遭受的来自于外部环境的威胁越来越多,动态性越来越强,也越来越难以应对,企业的动态性和市场的动态性糅合在了一起,相互之间都已经远远偏离了原有相对稳定的静态环境。在这种情况下,虚拟企业被看做是企业摆脱困境的现实选择,对其价值的评估也就成了当务之急。本文正是对这一热点问题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从中得出了一些结论,当然,这些研究还是初步的,需要在今后的实践和理论研究中不断地加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