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空间景观设计教学的探索
所属栏目:成人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0:21:25 更新时间:2021-03-08 15:42:51
摘要:提出了大学校固室外教学空间的定义,并从历史渊源和当前高教改革的层面阐述了其发展意义,指出室外教学空间的景观设计要注意视觉美学性、使用功能性、空间尺度感和场所精神四个层面,进而结合思考学习空间、交流研讨空间、实习实践空间三种类型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建筑景观,大学校园,室外教学空间
随着国家实现“创新国家”战略目标的推进.中国的大学经历了大规模的校园外延建设,逐渐进入以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大学精神塑造为重点的内涵建设阶段。教育从“教师对学生单向灌输”的传统形式,转向“以学生为中心”的多元化教育模式,教学不仅要向学生传输知识,更应着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学习的形式和场所也不再局限于课堂之内,而是延伸到整个校园。一方面、创新来自于各种思想的交流碰撞。开展室外教学空间研究,为大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室外思考、学习、交流的“第二课堂”,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塑造大学多元开放的学术氛围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坚持将高校教育特色融入校园景观设计,也对当前趋于雷同的大学校园建设具有一定启示作用。
一、室外教学空间及其意义
大学教学空间分为室内和室外两大部分,室内教学空间是指为大学教学及科研服务的各类教室、实验室、图书馆以及相关行政办公用房,这是当前大学教育的主体。室外教学空间是指除以上场所以外的、以学生各种形式的学习为主要功能的室外公共空间,它包括教学组团、图书馆、学生宿舍附近的小型广场、建筑外部空间、绿地、庭院、水滨等人流自由且随机集散的空间以及各类校内室外操作场所。追溯大学形成发展的历史可以发现,大学的形成并非来自室内固定空间。中世纪大学最初出现在欧洲时,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场所常常是在街头、教堂、教师的住所,甚至在临时租借的场所,而这些场所大多位于城市街道的两侧。因此,室外教学是大学教育的一个由来已久、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当前,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教学形式、教学内容日益综合化、多样化,以建筑内部空间为载体的“第一课堂”模式具有无法避免的局限性,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实际,大学生在课堂外的时间多于课内时间。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日常交流也是大学生最为广泛的交流形式。室外教学间能够提供宽松、自由、流动、随机的学习环境,学生可以自由地思考、交谈、学习、活动。闪此,开辟和挖掘室外教学空间的“第二课堂”是允分达到课堂从有形到无形的延伸与拓展,实现他教与自学的过渡与融合的必然结果,对大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室外教学空间的设计已不再是简单的绿化美化问题,而是一种育人空问的创造,一个培养创新人才的外部环境设计。
二、设计要求
(一)视觉美学性
视觉美学效果存在于建筑、自然环境与空间组合图式中。空间的美感吸引着潜在使用者的注意,从而将其行为引入空间。室外教学空间不同于单纯的功能空问,它的育人作用具有“弥散性、多元性、潜伏性、间接性”,因此,创造一个鸟语花香、彤象鲜明、富有特色的室外教学空间,使往来的师生过目难忘进驻足停留,至关重要。
(二)使用功能性
功能合理是衡量室外教学空问设计的基本要求,这包括具备各类教与学所必需的园林家具,具有足够的小坐设施、照明设备、地面的铺装、一定的层次变化等。交通组织流畅也是满足使用功能的重要环节。
(三)空间尺度感
尺度是外部空问设计的根本要素,是“以人为本”精神的重要体现。适宜的尺度让人感到舒适和自在。一所大型学校,规划中有大、中、小尺度的多元空间。室外教学空间一般运用中、小尺度,营造结构紧凑、层次清晰,充满活力的宜人空间。
(四)场所精神
挪威著名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在1979年提出了“场所精神”的概念。“场所”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人记忆的一种物体化和空间化,或可解释为“对一个地方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每个地方,每个场所,都有它特定的“精神”。室外教学空间是为学生学习服务的,多样性、随机性、认同性是其内在需要,因而,它对场所精神有很高的要求。
三、类型
根据活动性质的不同,室外教室空间可分为思考学习空问、交流研讨空间、实习实践空间三大类。
(一)思考学习空间
“学而不思则罔”,知识需经过思考才能融会贯通,实现创新。大学,作为人类知识传承的圣殿,社会进步的“思想库”,可供学习和思考的室内空间很多,但对于精力旺盛、意气风发的青年学子,可游可憩、优美宁静的室外环境无疑具有更加独特的魅力:
1.思考学习空间的营造突出环境的“静”。一方面,隔离各种噪声,在物质层面达到安静的效果,应选择枝叶茂密、树冠低、分支点低的乔灌木,多层次种植形成隔音带;另一方面,在精神层面营造宁静的气氛,可以通过座凳、绿篱、园林建筑等的围合,各景观元素色彩、质感、体最的有序组织,使人产生心理的稳定感和领域感。
2.思考学习空问的尺度一定是亲切宜人的。教学楼外环境优美的小庭院、林巾浓荫下的一组座椅、滨水平台边高低错落的台阶,都是师生思考、阅读、冥想的好处所。过大的尺度反而会引来过多的活动,影响宅间的宁静氛围。
3.作为一个静思空间的灵魂,场所精神不可忽视。可运用先贤雕塑、名言警句等景观
小品营造浓浓氛围,引导学生追寻先贤足迹,为家和民族传承文明做出贡献。
(二)交流研讨空间
美国作家爱默生写过:“我付钱给我儿子的校长,但教我儿子的却是他的同学”。的确,大学生之间进行广泛而深入的交流,掌握更多的信息,才能形成独思考能力。尤其是当前高校普遍实行学分制,班级的概念逐渐淡化,许多以班级为单位的活动被社团等非正式组织代替,从而,需要更多的交流研讨空间。
好的室外交流研讨空间,首先应该具有引人人胜的景观环境。优美的环境是诱发人们进入其中的重要因素。静静的湖面、生动的雕塑、色彩鲜艳的铺地案、如茵的草坪、宜人的休闲设施让人精神放松,思维活跃,适宜进行长时问的交流和活动。另外,可达性也是影响交流研讨空间的一个重要因素。那些位于教学组团、书馆、学生宿舍附近的交流研讨空间具有更好的利用率。
其次,应具有灵活丰富的空间形态。日本建筑师桢文彦提出“小定空间”的规划理念,认为更多考虑人的多种随机行为,包括有意识行为和无意识行为的不定卒问,能诱发各种新的行为活动,从而使环境更富有活力。校园中,一个精心设计的小广场、一个下沉式舞台或是一块图案漂亮的铺地,加上足够数量的座椅、充足的日照和优美的植物配置就可以成为一个理想的研讨交流场所,激发众人的参与。
(三)实习实践空间
扎实学习,大胆实践是科学创新的重要方法。我国高校培养的学生普遍实践能力较差,不适合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当前国家将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紧密联系起来。在对教学方法、课程体系进行改革的同时,也应该注重校园环境与实习实践的配合。目前世界上一些带有农林、生物、医药学科的高校大多有一定面积的植物园(或树木园),用于开展教学实践和专业研究,如哈佛大学阿诺德树木园、加利福尼亚大学植物园、挪威Bergen大学植物园等。这些高校植物园多属校园的“园中园”或“园外园”性质。在我国,一些高校也进行了这方面尝试,如武汉大学、浙江大学将校园、植物园一体化建设,将校园绿化纳入植物同系统来考虑,使校园和植物园在空间上重叠,使学校在满足一般需求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学实践和科普功能。学生可以按照专业植物分类系统进行植物识别的实践,通过校园不同景观风格展示、多种工程的做法进行教学实例学习;其他学生也可以通过校园的指示系统了解各种自然界的知识。如校园植物挂牌的做法实现了专业实习与科普宣传的双赢,为培养创新人才奠定了基础,又节约宝贵的教学资源,可谓一举三得的“第二课堂”。
参考文献:
1、《建筑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作者:柳建华,顾勤芳编著
2、《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李迪华主编
3、《景观设计理念与应用——设计专业实践指导丛书》水利水电出版社,作者:张晓燕编著
4、《景观设计教学》辽宁美术出版社,作者:马克辛,卞宏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