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改革探究
所属栏目:成人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0:21:25 更新时间:2021-03-08 15:50:54
[摘要]:高校教学改革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教改应坚持人为本,通过采取一定措施鼓励与引导教改项目的申报、跟踪管理项目研究过程,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抓住课程教学与实践环节,并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教法及教材以达到教改的最终目的。本文笔者从教学改革的人本理念、导向功能和教学改革的协调与统一三个方面简要谈谈对高校教改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教学改革;人本理念;管理功能
近年来,我国高校的办学形式呈现多样化,由单一的政府办学发展为公办、民办、私办、合资办等多种形式。伴随经济发展,社会需求及各种办学形式的出现,高校招生人数在不断扩大,在校学生成倍增加,大学教育已不只是精英教育,而逐步走向精英与通才相结合的教育。进入大学的大批新生,他们虽都年轻乐学,但也存在很多的差异:譬如学习基础不同、生长环境不同、脾气禀性不同、情趣爱好不同、智力类型与智力开发状况不同、未来的发展方向等不同。面对这种种不同,使本来就发展相对滞后的高校教学难以承受,高校教改势在必行。
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以往的高校教学,多数情况下是以教师为本,统一教学计划,统一培养模式;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进度,知识结构单一,教学内容老化。“满堂灌”式的教学模式,立足贯输一定量知识,以此视为完成教学计划,而缺少考虑学生需求和接受能力,更顾及不上其未来的发展,这种教学压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学习自由和他们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学生是中心,是主体,是根本。教师的“教”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教师的教,除常规的约束外,教师一般不应过多地干预学生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给学生以更多的时间、空间和更多的探索机会,使学生自由、自主、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督促下,通过自己的内动力,去完成学习的任务。说到底,人本教育的本质是保护每个学生内在积极性,以受教育者的主动发展为成功的标志,以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利益根本,教师的职业本质是让学生变得更聪明、更智慧。
1、树立人本理念,要从尊重学生生命开始
在平常的教学中,教师更多时候把学生只看成求知的学习者,而很少关注做为“人”的学生的各种需求,客观上使学生成了学习的机器,知识的容器,考试的工具。做为学生,教师首先应该看到他们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自身存在学习的天性、生存的天性,他们有学习的欲望,有探索世界体验生活的要求和喜怒哀乐、忧愁烦恼等各种情感,有自己的独特个性。他们不仅要学习科学知识,还要进行人际交往、情感交流、生活体验、社会实践。他们需要在学习中成长,在成长中学习不断地增长知识、能力和才干。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往往把学生与这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分裂开来,把学生只看成单纯的学习者,难免会出现呆板的、僵化的、一层不变的公式化、模式化的东西。那么,人本教育就是要求教师从尊重生命、尊重学生开始,要从内部到外部的透彻地了解学生,理解和包容学生,要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来设计教学,只有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为学生的教学。
2、树立人本理念,要从认识学生开始
(1)学生有学习的天性、学习的自立性和学习的创造性。
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是学习意识强的人,有着与生俱来的学习欲望,或者说,发展到今天的人类,基本上是学习的优胜者,。从教育学,心理学的观点看,生命的第一活动就是创造活动,人的成长、发育、成熟和发展为其创造性提供了可能。创造性使人决定自己的行动,使人从本能中获得自由,使人超出动物能在特定环境中生活,由此导致了人的创造活动更为广阔。学生不仅有学习的天性,而且具有学习的自主性、学习的创造性。良好的教育就是要促进人的自我实现即发挥自己的潜能和创造性,实现自己的价值。
(2)学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
以往的教学,更为注重的是教师、教材、教学设施的作用,教师主要凭借自己的知识和教学能力来完成教学任务,往往忽视学生在教学中的巨大作用,实际上,学生是教学的重要资源。从学习的实质看,学生学会任何东西最终都是通过自己的内化过程来实现,就此意义来说,人的获取知识,不主要是依靠教师教,而更重要的是依靠自己学。同时,学生是学习的动力资源,学生拥有的学习天性、学习基础一旦被调动起来,强烈的学习欲望将产生巨大的学习动力,大大推动教学的开展。学生的这种能量资源一方面用于信息的接收,接收来自课堂的、同学之间的、图书资料的、网络的、社会实践等等,另一方面用于信息的创建。学生接收的信息用于丰富自己、武装自己、壮大自己;创建信息是在创建自己、创建社会,接收和创建的信息都可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如果能依靠全体学生,主动利用好学生资源,将学生的这种知识的、智慧的、能力的和内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势必将大大促进教学。
3、树立人本理念,要从服务学生开始
学习是每个人的个性行为,学生可根据自己的需求、知识基础、智力类型及爱好进行选择性学习。学习也是一种自主行为,教师只能起引导、指导、帮助的作用。同时,学习又是与个人情感密切相关的事情,情感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状态、学习效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激发学生的情感,调动学生的情绪,尽量使学生处于激奋状态,从而取得好的效果。学生的千差万别,决定了教学需求各异,教学只能努力适应学生,适应社会,适应时代,而学校、教师只有提供多样的、优质的教学供学生选择,才能使学生得到适合自己的教学。
二、充分发挥管理导向功能
1.对教育研究、教学改革意识与理念的导向。目前,高校的教学改革意识、教学研究远远滞后于学科与专业研究,这具体体现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如教材陈旧,教学方法落后,教学质量意识没有得到强化,研究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提高等。教学是高校的基础和中心工作,高校的人才培养应该适应社会经济文展的需要,教学更应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变化,以积极的态度去主动应对。具体而言,那就是高校教师的教学科研意识应该进一步得到强化。笔者认为,积极有效引导教学研究项目立项是提高教学科研意识的有效途径。
2.对教改项目申报课题方向的导向。首先,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定位,在正确而合适的办学理念和定位思想的指导下,强化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核心竞争力,把教学研究改革和学校的发展方向有机结合起来,是作为教研教改项目课题选择所应遵循的原则。其次,必须围绕其办学定位、办学实践和发展项目,进行教学研究项目课题范围的设计与规定。因此,教学研究课题项目的选择,对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专业建设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具有导向作用。
三、加强内部协调与统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教学改革就成为了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目前高校的教学改革自身还存在着组织运作的自主与限制并存、改革目标的确定与模糊并存、管理环节的顺畅与阻塞并存等种种不协调性。面对上述问题以及管理的难点和特点,笔者认为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內部协调与统一,加大管理力度,不断将教学改革推向前进。
1、使管理人员、学生和教师的积极性相统一
教改是关系到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成败与否的关键,关系到我国能否培养大批的优秀人才,促进科学技术革命,保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随着教改逐步向纵深发展,课程设置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手段的现代化都需要我们一步步去实施。这些虽然离不开管理人员、学生的配合,但它归根到底需要广大教师的参与,没有教师的勇于创新,并开展创造性实践,教改就不能落到实处。另一方面,目前高等学校的教学仍然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来看,教师的备课、授课、作业、辅导、实验、实习,甚至多数考试都是以个体劳动为基础的,这种工作的特点,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不但不容易更新,相反,特别容易老化和萎缩。”因此,教师要全力投入教改,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的步伐,受到学生的欢迎。总之,只有教师积极投身教改,才能使教改最大限度地摆脱教学管理的限制,使其充满生机和活力。当然,调动教师积极性不能只是用规章制度来规范其行为,而是要尊重他们,重视他们的学术专长,充分发挥学术骨干在教学委员会、评价机构的参谋、决策作用,对他们在教改中的成绩给予表扬和奖励,在正面引导上多做工作,促进学校教学水平、教学质量的提高。
2、使课程教学各环节和实践环节与培养规格的指向统一
制定新的合适的培养规格相当不易。我们必须重视课堂教学过程,抓住各个教学环节,注意与培养规格指向的对接。排斥和否定课程教改和实践,无异于舍本逐末。现代高校教育要求培养具有优良素质的宽口径、复合型人才。在现行教学条件下,这是一个较高的要求,因而必须将这种要求贯穿到各个教学环节之中,抓紧抓实,为此,首先要把好教材使用关。选择了一本好的教材,课程教学就成功了一半,教学才会有高的起点。同时,我们也要克服各种困难和干扰,下大力气组织各方面专家编写、选择那些既能概括学科精髓,又有现代性的优秀教材,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要抓好备课环节,不断调整教学内容,削减陈旧的东西和那些不必要的细节性叙述,备课内容要能充分反映学科前沿与紧密联系社会实际的内容。在讲授上,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知识的获取、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传播科学思想与方法。同时要抓好辅导、作业、实验这些环节,及时发现学生的特长和不足,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最后,我们还要把重点放在一个亟待改进的环节——课程考试。我们现在的考试基本还停留在应付、机械式的形式上。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师在精通本门学科的基础上学会主持考试的艺术。“大量引入实际操作的内容”,不但测试学生推理、记忆、归纳的能力,还要考查学生的创造能力,使考试形式多样化,如闭卷、开卷、半开卷、实践、论文、综合课程考核等。实践环节是学生运用所学知识面对未来岗位的尝试,是非常重要又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学生实践指导教材还不太严密和成熟,需要投入的人力也很大。但没有这种磨炼,理论与实际就会脱节,学生的知识能力就不能内化为素质,就不能适应未来社会的需要。因此,要狠抓实践环节,选择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指导力量,同时尽快制订和完善实践条例,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更多的锻炼和提高,让实践环节成为实现培养规格的重要环节。
3、使教学形式和教学目的相统一
一定的教学形式是与一定的教学目的相适应的。教学目的的变革,一定会有教学形式的变革。要培养创造型人才,一定要在教学形式上进行适当改造和深刻探索,大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为培养现代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当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教育技术不断更新,特别是多媒体和系统信息网络的广泛应用,为教学形式的改进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充分运用这些现代化的教学形式,抓紧教学软件的制作,教师的培训,使教师乐于使用这些新的形式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开阔视野,进行科学教育,跟上科技进步的步伐。同时根据学科交融和教学时间紧的特点,将相关学科或相同类别的课程压缩在一个综合课程内,如环境、人口、资源、社会学,师范类教育的口语、演讲、书法等,达到融会贯通、提高能力的目的。另外,针对教师对本科学生课外指导不足的情况,可采用研讨班的教学形式,将相同方向的选修课归并为一类,使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让学有兴趣、学有专长的学生得到更好的指导,同时也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另外,注意非课程教学形式的组织和管理,即那些隐性课程教学形式的组织管理,如提高教师的思想境界、道德水平;校园文化、学术精神、管理人员道德风范的培养与提高,这些非课程的教学形式丰富多样,有着很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对学生的素质养成起着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如果教学改革在教学形式与教学目的的结合上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教学改革的目标将逐渐变得清晰和明朗。
目前,高校教学改革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这不仅为总结过去,而更多的是为了关注未来。我们应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大量调查研究,根据社会需要、市场需求和学校的实际,进一步做好高校教学改革的微观管理工作。只要我们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大胆探索,努力创新,勇于实践,就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杨德广.现代高等教育思想探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夏人青.发达国家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J].高等教育研究,1998,4.
[3]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拉赛克,等.从现在到2000年教育内容发展的全球展望[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10.
[5]赫胥黎.科学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