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社区理念的大学校园空间结构组织
所属栏目:成人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0:21:25 更新时间:2021-03-08 15:10:58
摘要:本文认为现代大学校园社区空间结构应该是一种复合结构——多中心的分子型结构,它同时还应该具备有开放的、网络式的特点。这种结构是同现阶段校园生活的多样性相适应的,也是当代学科发展的要求,更是学校走向社会的需要,同时还是校园弹性发展的要求。
关键词:社区理念;大学校园;空间结构
当代的大学校园社区规划,从本质上来讲,应该是在满足正常教学功能的前提下,对校园中师生的复杂生活、学习、交往行为的有机梳理,对校园服务于社会的通盘思考,它不应像现代主义功能分区理论那样,简单的从某一两种活动的效果或者效率出发,而是要依据大学社区主体的生活活动结构和教学科研活动的内在规律来加以组织和实现。
1.校园动态规划目标的确立
由于绝大多数的校园建设都是经过了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而逐渐完善的,即使是在当前高校大规模建设的高潮期,学校也往往由于资金、周期、征地和自身的长远发展考虑,也基本上按照分期实施的原则建设。但现在的校园规划将更多地关注校园空间形态设计,是一个理想化的“终极方案”,即使是“一次规划,分期实施”的思想,也是局限在既定发展目标和固定空间模式下的静态目标。
随着人类进入信息社会,加快了教育改革的步伐,促使学校在组织结构、学科设置、空间设施的更新换代速度加快,从而使大学始终都处于变化和发展过程中,理想的一成不变的规划方案是不存在的,校园应成为动态规划的目标。
要真正做到规划的动态目标,首先要建立良好的规划目标确立、诊治、调整和评估制度和体系,并充分发挥公众的积极性,参与到校园规划建设的全过程。在设计过程中,应在学校战略发展目标指导下,尽可能地塑造复合型、多样化、弹性化的校园社区空间。
2.分子单元的功能构成
所谓“分子单元”,也就是构成校园多中心分子型结构主体的基本组成部分。分子单元从实质上来说就是一种“生活—学习”的邻里,是一个空间功能高度复合的区域,是一个缩小化了的校园社区。从功能构成上,一个完整的分子单元应该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建筑(群),也就是一个或几个学院的办公、教学及其专业图书馆、实验室所在地。这是分子单元几大功能当中很重要的一个,是师生交流、合作的主要区域。
(2)学生公寓区。这是学生在大学中的家。有调查研究表明,学生公寓也是学生在校园中停留时间最久的空间。分子单元中的学生公寓应当突破以往简单的为休息而设计的目的,要为学生公寓注入新的活力就必须考虑大学生的行为心理为其创造融居住、交往、学习、娱乐于一体的功能高度复合的空间,创造大学生居住生活的新理念,这一点我会在后面的论文中予以简单探讨。
(3)教师居住公寓区。虽然随着后勤社会化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学校采取教师家属区与学校分离,完全由市场供应的做法。不过,通过笔者的调查表明,这种做法存在很大的缺陷。单单从师生交往的层面上讲,这种做法,直接割裂了师生交往的可能性。现在,一般情况下,各高校的教师,非行政人员,是不需要在办公室坐班的,他们只是上课期间才会在课堂出现,一下课,马上消失于校园当中,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学生想与教师在非上课的其他时间的交流变得异常困难—他们之间由于居住区域的差异,很多老师根本就不住在学校,并且有的老师居住区域离学校还很远,甚至不在同一个城市,他们根本就很少乃至不可能碰到面,要交流还要专门约时间,并且这还要受诸多客观因素的影响,如教师的时间安排,教师的正常生活节奏等,总之太麻烦,许多的师生课下的交往就这样胎死腹中—缺少随即交往的机会,直接造成了校园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交往—师生交往内容的缺失,疏远了师生间的关系,这也是很多教师虽然带的学生很多,认识熟悉的却没有几个的重要原因。
3.空间结构设计
分子单元作为校园社区的最小单位,是校园社区整体开放布局中的一个相对封闭的、内聚性很强的单元,从本质上来讲,它是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活—学习”的邻里。对于分子单元规模和功能构成的研究,使得我们意识到要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实现对单元内部师生的复杂生活、学习、交往行为的有机梳理和组织,松散的分子型空间结构显然不合适,又由于分子单元内行为的多样性导致空间功能的高度复合,呆板的模数化的网格式结构也不在考虑的行列,因此结合前文对于空间的结构类型的分析,我认为分子单元的空间结构可以根据基地条件及其他外部影响因素的不同,而采用灵活多变的结构类型,具体而言,可以采用如下3种结构类型:
(1)线性空间结构
对于基地比较狭长的校园来说,线性空间结构的分子单元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其具体的布局是以线性布置的生活性服务设施和连续的公共空间作为分子单元的发展轴线,沿轴两侧布置居住建筑和教学建筑,轴线的延伸方向与学校发展方向可以保持一致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任意延伸,只要保证轴线至两侧居住和教学建筑的距离在300米左右的距离即可,由此可以形成十字型、分枝型或是梳子型等新的线型结构形式。
(2)中心型空间结构
中心型空间结构是一种内聚性很强的结构,可以说如果没有基地环境的限制,这是一种非常合适的分子单元结构类型,在此种结构中,可以公共设施构成分子单元的核心,其外围各功能区呈放射状向外扩展;亦可以较为宽敞的公共空间作为分子单元中心,围绕这个“绿心”布置各种场地和设施。这两种做法都是比较有效的做法,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在规模比较大的分子单元中还可以形成公共设施核心区或“绿心”(分子单元中心)—各功能组团(次中心)的多中心、多层次的结构。
这两种类型的分子单元都可以确保分子单元分期建设中的均衡发展,具有很强的弹性,可以根据各分子单元的实际需要具体调整分子单元内的各类建筑数量。线性分子单元中教学科研区与公共活动区长边相接,联系紧密,街道空间功能多样成为塑造分子单元活力的重要保证。中心型分子单元由于所受基地的约束更小,布局更灵活,更是可以根据需要形成类型多样的、空间功能高度复合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空间。
(3)现代有机发展的空间结构
如果基地的条件较为复杂,以上两种结构类型不能满足需求,那么我们还可以采用追求动态构图、追求最大限度的利用基地环境的自由式的分子单元结构。这种结构没有太多的构图约束,只需要充分利用好基地环境即可,也是一种深受欢迎的空间结构。
4.公共空间设计
在大学校园中无论是上课、吃饭、课余活动,乃至睡觉,无不是在公共的或者在某种意义的公共的空间环境中进行的。可以说这种公共性是大学生活最为显著的特征。校园分子单元空间的公共性就是植根于在大学生活的公共性的特征。
分子单元内的公共空间是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这种活力首先来自其空间活动的多样性。这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活动场所的多样性,在分子单元内部,应该涵盖各种各样的交往空间,从建筑物周边的“滞留型”的交往空间,到连接各区域的路径—“动态性”交往空间,再到公共性的复合交往空间,可以说是种类丰富;从场所类型上来说,应该具有广场、绿地、小型湖泊、林荫道、花架等;从设施种类上说应该具有乒乓球台,台球室,单、双杠等等一切噪音较小,不干扰正常教学、休息的设施;要充分考虑到使用人群的各种行为心理,使每一种人群的活动都能在分子单元内找到合适的场所。
(2)使用时间上的多样性,分子内的公共空间应该充分考虑人群在不同时间段的活动,并为其创造场所和设施上的便利。如早上大学生需要晨读,一个设施齐备、环境优美的小湖泊或是绿色葱葱的草坪将会是良好的去处。要考虑到晴天学生集会、休闲的要求,也要考虑到雨天学生观雨、谈天的需要,更要为情侣们夜晚的幽会准备幽静的、穿越性小的安全空间。
(3)每一处场所容纳活动内容的多样性。每个外部公共空间的气氛应尽可能的宽容,为不同个体的各种需求提供条件。要创造一个在活动场所、活动内容和时间上可以提供良好多样性的公共空间体系,能够使不同人群的各种活动都能在合适的时间找到适合的空间完成,各层次的活动在时间上与空间上交织在一起,又不断衍生出新的可能性,公共空间的魅力也随之增长。
分子单元内公共空间上的活动的多样性,可以帮助师生增强同属于这一空间范围的认同感,促使他们能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参与到该分子单元乃至校园整体的管理与建设。
其次,分子单元内公共空间的活力还来自于其良好的可达性。
从上文的分析可知,我们分子单元的规模是依据人的步行舒适的距离确定的,也就是说分子单元内的所有的公共空间都在人的步行舒适的范围之内,大大小小的公共空间分散于教学楼、宿舍楼及其他公共服务设施的周围,处在我们每天必要性活动的必经之地,这种良好的可达性,大大增加了师生“顺便”进入其中的机会,由此增加了不同校园群体间交往的机会,使空间变得更加富有活力,形成了空间活力的良性循环。
最后,分子单元内公共空间的活力也来自于其服务设施的完备性。
社区规划原则指出,便利和完善的社区服务功能是一个邻里单位的基本要求。所以,在分子单元内部,需设置完善的配套服务,服务的半径控制在学生乐意的步行范围内,这样不仅方便了学生的生活,还提升了邻里的归属感。作为高度组织化、综合化的邻里空间,内部的一切活动,包括日常生活和课余活动,都成了教育过程中相互渗透、不可缺少的因素。特别是教学与生活,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加强它们的联系,有利于产生多样的校园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彦辉.走向新社区—城市居住社区整体营造理论与方法.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2]黄亚平.城市空间理论与空间分析.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