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论文大学生心理教育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4-01-24 16:59:25 更新时间:2014-01-24 16:24:25
21世纪是全球文化大融合的世纪,要求当代大学生不但有接受时代挑战的心理欲望,更要有一定的实战能力、创新能力、探险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等人格品质和面对挑战的信心与理念。21世纪的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长的纵容娇惯下养成了孤立、任性、缺乏爱心等不良习惯,其心理健康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对大学生实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教育成为21世纪体育教育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体育教育研究的紧迫课题。
[论文摘要]文章剖析心理健康的概念,并以近几年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为依据,提出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建立途径: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加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度和力度;利用心理拓展训练开创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构建基于大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健康体系,研究现状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解析
1946年在伦敦召开的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上提出了比较权威的心理健康概念,即基于身体、情感、智能基础上能与周围的人心理健康互不矛盾的范围内,使自我心境发展成最佳状态。此后,各国心理专家基于此项论点,制定了判定心理是否健康的五项标准。当今心理学领域,尤其是临床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领域,属美国杰哈塔的“心理健康”定义最为权威著名,杰哈塔倡导“积极的精神健康”的健康观,主要包含态度方面、能力方面和人格方面。他强调,心理健康的人即使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使自己保持平稳安定的心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内在的潜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冷静处理和理性对待外来压力及环境刺激,保持自我稳定,对自我的发展方向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基于杰哈塔的“心理健康”定义,我国学者又做了一个相对全面的“心理健康”定义概括:身心等各种机能健康;有一定的幸福感和安定感;情绪适应,符合社会生活规范;具有自我实现的理想和能力;具有现实志向,对环境积极适应;人格调和统一;具有应急、应变和从疾病危机中恢复的能力;有调节、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以上对心理健康定义,是相对心理障碍和心理疾患来讲的,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心理健康的概念也在不断被完善、被修正,并逐渐定格为,心理健康就是指客观环境和人内心世界的一种相对平衡的关系,是维持人与人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的桥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能使人保持一种自我安定和自我安心感,实现自我快乐,具备为他人健康服务、贡献的能力。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各种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立项的课题逐渐增多,同时,一大批以“大学生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指导”“大学生心理咨询”为主要内容的论著、教材等陆续问世,如《大学生心理卫生》《大学生心理指导教程》等。另外,与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的学术论文的数量也在急剧增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现类的研究普及趋势十分迅速,各个院校都不同程度地对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不同层次的研究探讨,这些学术研究的开展,对探讨大学生心理特征以及培养他们良好心理素质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除了这些一般的心理健康方面的研究外,日益增多的还有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领域的跨文化研究,这些研究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社会支持系统、应对方式、人际交往能力、成就行为等与心理健康相关的层面进行研讨,不同国家的经济、文化、制度等不同,异文化所带来的价值取向也存在诸多差异,因此,跨地区、跨国界相关对比研究不同程度地吸引了众多心理健康研究者的关注。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不够深入,我们的研究方向主要侧重于人文方面,简要地从理论角度提出实施原则及应对策略,而对于实证研究还只是处在解析调查结果上,有效具体的干预手段也在探究中。
国内相关学者认为,干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措施多样化,在学校和社会建立健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改善生活条件,创造良好学习环境;校园生活丰富化,寓教于乐,组织多样化的校园活动,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促进大学生自我调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快速优化,合理构建社会支持系统;适当合理的规避挫折,以积极的心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另外,姚本先、方双虎指出,欧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有五化,即教育内容综合化、工作职业化、人才培养专业化、教育途径多样化、健康教育全球化。这些先进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对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较强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纵观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和心理状况发展趋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日益充实,重视程度逐步提高,心理健康队伍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初步形成,中国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凸显,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程度逐步提高,专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教育方法和途径日益丰富,保障机制逐渐落实,社会资源融入度更高。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体系建立途径
1.注重人才培养,加强加重心理健康教育的效度和力度。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很多专家学者都认为应上升到人才观和教育观的高度来看,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要重视心理
健康教育所需的条件。学校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也是如此。教育过程中我们要努力调动全社会对心理健康状况的重视,使越来越多的人自愿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中。我们也要充分利用政府、学校、社区等社会组织的有利资源对从事心理健康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专职心理咨询师和学生的比例是1∶7000,仅从数据上看,这一数字和文件要求的1∶5000就有较大差距,而美国2002年的同比是1∶l800,中美专职心理咨询师的数字比差距显而易见。
2.利用心理拓展训练开创心理健康教育新途径。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基础上有诸多优势,如具有促进安定团结的优势,有利于营造和谐的集体氛围;具有发展性教育的优势,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开拓创新的优势,有利于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性型人才。目前,我国一些省份的教育主管部门已经委托有条件的学校建立了高校心理素质拓展训练实训中心进行心理拓展训练,其目的主要是培训高校教育工作者,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链的良性运转,全方位提高教育工作者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认知和处理能力,使他们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良性发展作出贡献。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其他途径,如定期聚会、网络社交平台、资源共享、问题互通等开创心理健康教育新天地。
3.构建基于大学生年龄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国际学校心理学家协会于20世纪70年代初期由凯利文·卡特偌创办,这一举动使全球心理学领域的相互交流不断增加,加强了各高校学生汲取各国先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做法。十多年的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也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因此,只有符合教育发展规律的健康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形成独特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所以在借鉴国外心理健康教育做法基础上,提出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体系,构建和整合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将其分为预防性教育目标、诊治性教育目标和发展性教育目标;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分为健康、亚健康和心理疾病三个不同心理层次;从实施途径方面分为文化熏陶、课程教育和课外活动平台;从资源整合和统筹方面分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个部分。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包含防治心理疾病的初级功能、完善心理调节的中级功能、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的高级功能。目前,根据大学生特点以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情况来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五个基本原则:课堂教育与课外活动相结合、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普及教育与个别咨询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心理问题相结合。
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科学性很强,它既包含心理学的未来发展方向,更是涉及了社会文化取向问题。因此,从心理学的发展趋势和其研究现状来看,民族各异、国家不同决定了心理学的文化形态和文化背景也各不相同,在全球心理学领域建立“统一的”心理学模式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各专家学者乃至全人类要做的就是合理利用企业、地方的不同文化以及对各行业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优势。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