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技术期刊格式
所属栏目:教育技术论文
发布时间:2014-01-24 16:21:47 更新时间:2014-01-24 16:16:46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育人的基本途径,学校教育中各种影响力渗透于教学过程中,开展渗透教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论文摘要]文章从“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入手,将渗透教育从思想政治领域应用于高职各专业教学,从德育素质培养延伸到全面素质培养,尝试系统地论证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高职渗透教育理论,提出了必须围绕高职培养目标,强化专业教学的教育性、思想性,并结合当代高职教育教学改革进行渗透教育,践行素质教育的观点。
[论文关键词]高职,渗透教育理论,素质教育
一、渗透教育本源探析
1.缘起“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国内学者张耀灿教授较早明确“渗透教育”,并在《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中将渗透教育作为与灌输教育对立的一种教育方式,指出渗透教育“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把社会所倡导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社会规范等,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以及教育者的身体力行,自然和谐、潜移默化地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以形成教育者所期待的理想状态”。
考察古今中外教育实践史,重视德育,为一定阶级与社会培养人才是最基本的规律,专门的德育体系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不断发生发展而来的。现代社会,德育被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实践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方面,各国愈加重视建立专门的德育课程体系与系统的德育渠道。另一方面,随着对品德形成的随机性、主体性、体验性规律的理解的加深,教育者认识到单靠德育或单一课程体系难以彻底解决青少年出现的各种问题,德育实践逐渐与其他教育融合。中国提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之中”,美国一些大学主修专业都要从历史、社会、伦理学的角度进行学习研究。当代德育改革逐步趋于综合化、生活化,强调利用学科优势、家庭与社区资源,与受教育者的生活融为一体,实现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的转化。
2.渗透教育的特征。一是教育目的的隐蔽性。隐藏教育意图是一种教育艺术,淡化受教育者被迫受教意识是渗透教育的基本理念。渗透教育充分考虑受教育者的心理,把教育目的贯穿于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活动和情境,将思想道德规范隐藏其中,潜移默化、寓教于乐,教育策略更加隐蔽。二是教育过程的互动性。教学活动伴随着师生情感交流,影响教学与德育的效果。一切有效的渗透教育活动一定具有良好的互动环节,教师要精心设计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三是教育方法的间接性。渗透教育方法主要是用直观载体直接作用于感知对象,将教育目的和内容藏于载体,通过不同活动方式影响受教育者,表现出间接性特征。无意识教育可以消除教育者与受教者间的隔阂,更好地调动受教育者的潜在因素和内在动力,形象化教育通过艺术形象表达出来的感情和情理打动人、感染人,效果更加显著。四是教育内容的开放性。教育实践离不开家庭、学校、社会,这是教育环境的开放性。在教学中开展渗透教育是教书与育人的统一,学科教育不仅要传授科学知识,还要促进学生道德、情感、意志和人格的成长,实现德、智、体全面发展。学科教学内容与过程决定了渗透教育内容的开放性。五是教育效果的持久性。教育者应做到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学生道德知识的内化需要道德情感体验与道德行为。渗透教育涉及知、情、意、行等方面,教育效果持久,能够达到沉淀心底、渗透灵魂的效果。
3.渗透教育的理论基础。第一,教育思想基础。中国教育史上众多教育家明确提出教师必须教书育人。儒家把学习“六经”作为培养道德的基础和必要途径,孔子提出教师必须帮助学生进德修业,并把教学生做人放在第一位;《学记》系统阐述了教与学的形式与方法,主张将课内与课外活动结合起来,以帮助受教育者达成教育目标。此外,“传道授业”“文以载道”等论述都深刻揭示了专业学习与思想道德养成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渗透德育同样是国外教育家的普遍观点。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教育心智而不教育人心就是没有进行教育;赫尔巴特认为教学具有教育性,“教学如果没有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苏霍姆林斯基说:“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充实与发展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第二,心理学基础。渗透教育有深厚的心理学依据。认知心理学主张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的作用是设立有利于学生独立探究的情境。人本主义心理学主张尊重学习者的意愿、情感和价值观,相信学习者能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提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两种心理学流派关于道德教育的观点的相同之处在于:道德教育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在教育方法上,强调根据学生的内在接受心理和动机需要,减少抗拒和排斥,寓教于无形;在教育氛围上,营造良性德育环境,注重人文精神,强化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环境的作用,将内部和外部、物质和精神、有形的和无形的因素结合起来。第三,德育原理基础。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学生道德发展是知情意行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知是基础,行为关键。二是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德育必须不断化解德育目的与受教育者品德现状间的矛盾。三是主体体验是道德生成的基础,德育应沿着“活动―体验―领悟―内化”的路径,实现由接受道德到体验、发现、建构道德的飞跃。体验源自活动与交往,道德教育应寓教育于活动中,激发学生情感。据此,可产生不同的德育实践观:其一,生活道德教育论。道德教育根植并服务于生活世界,从对人的礼貌尊重等生活细节做起,让学生积极投入生命实践中创造人生,愉快地生活。其二,活动道德教育论。活动是人发展的根本动力与方式,道德是在活动中产生,有意义的、自然的、新颖的教育活动才能实现人的自主发展。其三,文化道德教育论。道德教育要将人类优秀的精神内涵转化为生机勃勃的精神,把文化升华为获取幸福生存的智慧,使学生兼有民族精神与世界视野。
二、高职渗透教育的内涵与作用
1.高职渗透教育的特定内涵。第一,高职渗透教育的职业教育属性与特色。高职渗透教育源于学科教学中的德育,但又不仅仅指向德育。一是注重教师双师素养、师德风范对学生的言传身教的作用及教书育人的主观能动性;二是将渗透教育从思想政治领域的方法论应用于各专业教学,内容从德育延伸到全面素质培养;三是围绕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强化专业教学的教育性、思想性,提倡在岗位技能学习中开展素质教育,教师将道德素质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实习实训和课外活动等各个环节;四是围绕高职培养目标,结合行动导向教学改革,以职业道德为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心理,实现“企(行)业文化进课堂、职业精神入头脑”;五是将专业教学、思想政治、校园文化相结合,构建高职渗透教育立体化载体。高职渗透教育的特定内涵是教师履行教书育人天职,以高尚师德为先导,以显性隐性课程为载体,以间接隐蔽、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将道德素质等寓于各专业课程教学与其他教育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成人成才。其根本目的是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落到实处。
第二,开展渗透教育是高职实现培养目标的客观需要。高职开展渗透教育以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为背景,体现了市场经济的强烈要求与高职学生成才的客观需要。高职人才是否符合社会需要,关键在于高职学生的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高职院校将思想政治领域的渗透教育引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实践,以职业岗位与市场认同为标准,融思想素质教育、人文素质教育、专业素质教育、身心素质教育于一体,构建职业素质培养体系,有助于培养与企业岗位无缝对接的优秀人才。开展渗透教育符合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律。高职学生成才的主要途径是教育教学实践。首先,高职课程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内容、人文思想等。其次,高职教育教学中的师生、生生情感交往、职业环境熏陶,对学生成人成才发挥着重要作用。再次,学生的学习是艰难困苦的过程,是磨炼意志、锻造个性的试金石。高职教育蕴含着丰富的智育、德育、体育、美育资源,开展渗透教育能够将课堂、教材、学生活动、校园环境、社会生活中各种教育因素汇成育人合力。
第三,高职渗透教育是以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实践。研究表明,社会对高职学生质量要求的排序是:职业素质(诚信、敬业、责任感、合作精神等)、工作经验、职业技能、知识水平。职业道德素质已成为高职人才培养的第一要素。《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当代人应当具备“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基本品质。高职院校开展素质教育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人”“职业人”素质,这是高职院校践行全面发展教育的特定内容。高职素质教育应是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块化结构,高职的渗透教育应以职业素质为核心、以职业能力学习活动为载体,实现职业道德素质、人文身心素质在专业素质培养中的有机渗透。
2.高职渗透教育的作用。一是高职渗透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渗透教育富有吸引力与凝聚力、高效率,更符合高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高职专业课程与未来就业岗位对接,学习内容往往为学生所重视,渗透其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也易于被学生接受;高职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理解力,养成求实严谨的良好学风;文体娱乐活动能够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陶冶情操、磨炼意志;社会实践可以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职业,并养成吃苦耐劳的性格特征与良好习惯。高职渗透教育因其教育方式的隐秘性,教育内容的生动性,强化了学生主体体验与主体意识,提高了育人的实效性。二是高职渗透教育有利于强化学校德育育人效果。长期以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过分“专职性、专业化”,而渗透教育视野下的高职德育将校园整体打造为教育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教育主体,每个工作环节成为教育资源,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多层次宽领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特别是高职教学活动作为学生道德能力发展的重要平台,发挥着知、情、意、行的导向作用。导知指专业教学能引导学生建构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导情指运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道德情操;导意指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意志;导行指有意识地以良好的班风、学风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等。三是高职渗透教育有利于发挥教师师德育人作用。教师素质对学生影响巨大,高职开展渗透教育既是促进学生成长的育人工程,又是优化师资队伍、提高师德整体水平的重要举措。教书育人需要教师把教书育人当成一生所要成就的事业与追求,做到专业上精益求精,学术上治学严谨,教学中诲人不倦,生活中为人师表。高职开展渗透教育可以提高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激发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教学相长。
三、高职渗透教育实践模式的架构
1.创新高职渗透教育顶层设计。从人才培养方案顶层设计入手,使渗透教育具有深厚的教学基础,并有计划性、目的性、组织性。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真正实现高职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人文素质和身心素质通过专业素质培养来落实,融显性和隐性课程于一体,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社会家庭环境、学校管理、第二课堂、舆论宣传等渗透途径,体现渗透特色。高职渗透教育顶层设计必须依托高职专业课程体系架构渗透教育实施策略。根据人才培养规格对渗透教育目标与任务进行分解,着重将职业素养、生涯发展能力等落实到培养职业能力相关课程中,真正体现隐蔽性、渗透性。同时,将渗透教育目标与内容系统分解于高职学生成长的不同时段,融于高职教育教学各个具体环节中。
2.创新渗透教育载体。将渗透教育载体拓展到隐性与显性课程,使学校教育资源成为渗透载体。搭建“专业教学、思政教学、校园文化”渗透教育平台,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作用。思想道德素质突出“真”字。充分发挥每位教师、每门课程的育人功能,坚持在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以真爱、真心、真情走进学生内心世界。人文素质突出“实”字,将企业文化融入课堂,用优秀的传统文化育人,使学生从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中汲取人文营养,在挖掘地方历史文化中感悟人格力量,在潜读文化经典中陶冶心灵世界,做到实心、实在、实效。身心素质突出“和”字,关注学习困难、心理困惑、家境困窘等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以职业心理素质培养为主导,以职业生涯教育为主体,塑造学生和谐心理品质,构建具有时代气息的高职心育模式。
3.创新渗透教育机制。以形成渗透教育范式为目标,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机制。首先是校内外结合。开门办学,校企合作,形成政府、社会、企业、家庭、学校多元一体的素质教育合力。其次是课内外结合。课内教书育人尽心尽职,课外关心学生的政治进步与生活困难,把工作做到宿舍、食堂、图书馆、实训中心等,做到学生的内心深处。再次是显性与隐性结合,充分利用学校工作的每个环节,挖掘对学生成长有影响的各种实体与非实体教育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