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入选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成人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1-25 16:21:28 更新时间:2014-01-25 16:07:28
从世界各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来看,有两点特征在各国都普遍存在。一是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二是政府对整个职业教育起着重要作用。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同志指出,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就是校企合作,没有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是不成功的。在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研究我国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论文摘要]校企合作机制的发展受产业结构分布、劳动力市场结构和职业教育制度等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南沿海、内陆省份、西部地区在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结构、职业教育管理制度表现出显著的地区特征,其校企合作机制可总结为三个模式,即在政府支持下立足市场主动发展校企合作机制、依赖政府支持的校企合作机制、以企业为主的低层次的校企合作。我国校企合作的实践表明: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能追求模式统一。在探索校企合作机制的改革过程中,我们必须认识到: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程度是校企合作机制的前提条件、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是校企合作体制的重要动力机制、有选择地放松管理是校企合作体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政府参与是重要保障措施。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
一、校企合作机制的内涵及影响因素
1.校企合作机制的一般内涵。校企合作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过程中,学校进入到企业生产内部,走产教研一体化的发展道路,表现为职业学校和企业的“产教结合”“工学结合”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方式大致包括企业直接办学、委托职业学校进行职工培训、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企业对职业教育的投入等。校企合作的最终结果表现为:学校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人才,为企业生产和科研服务;企业为学校提供师资和培训环境等资源,提供学校培养人才的条件。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校企合作本是一种双赢甚至多赢的体制机制。但在不同的国家和社会环境中,校企合作机制的发展呈现不同的特征。有一点需要强调的是:校企合作机制越发达完善,职业教育办得就越好。职业教育办得好的国家,该国的生产率就高。生产率高的国家,集约型经济增长就快,企业利润和国民收入也相应增长。这些增长反过来又推动企业规模发展壮大,带动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增长,推动校企合作机制发展,最终又推动该国的职业教育向前发展。
从近代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发达国家一般都拥有发达的职业教育,都建立了完善的校企合作保障机制,企业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①相对而言,我国企业尚未充分融入学校职业教育过程中。尽管如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也积累了一些校企合作的经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机制。
2.校企合作机制的影响因素。影响校企合作机制的因素主要有:产业结构分布、劳动力市场结构和职业教育管理制度,三者共同构成了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机制的环境。
第一,产业结构分布对校企合作的影响。从产业结构来看,第一产业占主体的国家和地区,生产技术水平一般不高,对低水平技能的劳动力的需求较大。例如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劳动力的培养是不需要通过学校即能完成的;在农业还没有应用科学技术之前,现代意义的职业教育还未产生,教育不会也不可能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第二产业占主体的国家,生产制造业较为发达,往往需要大量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例如传统的工业社会,以德日国家为典型代表。生产制造业在生产技术水平不高的阶段,对劳动力需求量有限的情况下,通过工厂的学徒制即可完成对技术人才的培养。但随着生产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生产制造业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时,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数量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需求。此时,快速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就需要进行专业分工,需要通过专门的职业教育机构来完成。由于生产制造业的每一行业都拥有相对独特的生产特征和技术要求,因此,专门的职业教育机构离不开行业企业的参与,校企合作体制建设在专门职业教育过程中就变得非常关键。第三产业占主体的国家,以提供创新产品和服务产品为主,其对人才的需求存在矛盾。一方面,产业发展需要对行业进行细致分工,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取得创新;另一方面,它又需要根据社会需要,不断进行整合。因此,第三产业发达的国家往往需要创新型的复合人才。这种人才的培养,无论是职前还是职后都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它需要富裕的经济基础做前提、发达的高等教育做基础、先进的科研环境为条件。传统的职业教育很难培养出此种人才。由于创新不可复制,具有专利性,校企合作主要发生在企业与高等院校的基础研究合作,职业教育培养出来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只是把创新技术应用于实际的生产或生活。
第二,劳动力市场结构对校企合作机制的影响。劳动力市场结构对校企合作机制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对校企合作机制的建立有重要影响作用。当劳动力市场呈现供大于求的状况时,企业对校企合作的兴趣不大。用人单位由于有大量的劳动力可供其选择,从节约成本的角度来看,它们不会主动去培养劳动力。劳动者技术水平的提高往往通过自发的学习和在工作实践中去实现。当劳动力市场呈现供不应求时,企业才有可能通过职业院校来培养满足自己需求的劳动者。以2009年至今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例,由于出现了“技工荒”,在市场中通过种种努力无法找到足够“工人”的情况下,珠江三角洲的部分企业与地方的高职院校进行合作才如火如荼地展开。另一方面,劳动力市场的管理制度对校企合作机制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劳动力市场管理制度严格的国家,企业不能任意裁减员工,员工的自由流动受种种条件限制,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外部性”较小、是可控的,因此企业会主动参与劳动力的培养过程(包括职前和职后教育),并以此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环节。反之,劳动力市场管理不严格的国家,企业可以自由裁员,劳动者流动率较高,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外部性”较大、且难以控制,因此,企业对人才的培养就会相对消极,他们往往会对人才进行短期使用,而不会长期培养。由于企业没有对人才进行长期培养的需求或战略,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就变得异常困难。
第三,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对校企合作机制的影响。职业教育管理制度对校企合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政府、企业和学校的力量对比上。政府对教育的影响作用因教育类型的不同而起着不同的作用,以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较为例。一个国家的政府往往对基础教育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因为基础教育是一种公共产品,它短期内不会对投资者产生直接的经济效益,但从长期来看却会对整个国家的利益产生影响,所以基础教育一般由国家举办,由政府管理。职业教育特殊于基础教育之处:它不但对国家经济发展具有长期的战略意义,而且还对当前的经济发展有直接的影响作用,特别是对于工业化的国家而言,职业教育与工业生产直接相关。
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因与短期经济效益的相关程度不同,对校企合作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基础教育基本由政府负责,职业教育往往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参与。一般企业参与较多的地方,政府的作用就会相对弱些,而在政府功能缺失或不能满足自己需要的情况下,企业就会更多参与。不过,企业办职业教育的作用往往是有限的,在国际上虽有有成功的先例,如一些大的走全球化路线的企业,但由于众多企业无论是自身的经济实力还是组织机构寿命,相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它对整个产业的影响作用都非常有限,这就决定了任何一个国家的职业教育都离不来政府参与,离不开对职业教育作统一的规划和管理。职业教育发展的国际经验也表明了这一点,即国家在实施有效的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中发挥中心作用。职业学校,若是私立的或企业内部的职业学校,它往往不受政府管制,可以根据市场或企业的需要而相对自由地进行校企合作。公立或政府主导的职业学校,它的生存和发展首先取决于政府的干预程度,其次才取决于市场或企业的参与,最后,若有条件,它才取决于自身的竞争能力。政府干预越多的地方,市场或企业参与的就相对较少,学校的自主能动性发挥的空间就越有限,这反过来就会影响校企合作机制的发展。
总之,从上面所分析的三个主要影响因素可以看出,校企合作机制的建设不仅仅是一种政府的法规要求,也不仅仅是学校的一厢情愿,更不是企业的乐于奉献社会的无私精神,它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立足于劳动力市场而产生的一种需求,能否得到较好发展则要受国家职业教育管理制度的影响。
二、当前我国校企合作机制的地区特征分析
正如上文所言,校企合作机制建设主要受产业结构分布、劳动力市场结构和职业教育管理制度三个因素影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地经济社会发展出现明显的地区差异,政府、企业和职业院校三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表现也呈现出较强的地区差异,从而使各地产生了不同特色的校企合作机制。
1.在政府支持下立足市场主动发展的校企合作机制。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校企合作机制具有较强的市场生命力。由于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对高端技能型人才需求量大,劳动力市场中满足需求的劳动力供不应求。同时,这一地区在教育管理体制上相对宽松,学校管理者以发展市场的手段发展职业教育,因此校企合作机制建设比较顺畅,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和社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也明显。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东南沿海地区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机制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由于校企合作机制建设过于依赖市场,政府的作用相对较弱,很容易把职业教育变成企业培训,导致丧失职业教育的综合培养目标。在市场没有成熟完善的行业协会的情况下,校企合作机制往往是由市场中的某个或某几个企业与某个学校进行一对一的合作,此种合作过分依赖学校领导人和企业负责人的交情、社会关系。这种校企合作属于自发机制,短期效益明显,但长期发展下去将会反过来影响双方的利益。政府或社会力量需要加入此行列,建立具有长效性的校企合作机制。
2.依赖政府支持的校企合作机制。内陆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机制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经济发达地区,一类为经济相对不发达地区。在经济发达地区,如北京,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其第三产业非常发达,以2010年的数据为例,该地区的GDP第一、二、三产业的比值为1︰24︰75,第二、三产业占主体地位。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主要需要两种人才,一种是创新型的复合人才;另一种是服务于创新经济的人才。前一种人才需要拥有较高水平的文化知识和创新能力,需要由以学术研究为主的高等教育培养出来。后一种服务于创新经济的人才必须拥有相对较高的文化素质和知识修养,这种人才不需要掌握太高水平的专业技能,只需要拥有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能够在服务管理行业的某个环节做到尽善尽美即可。政府的社会管理同样急需专业化的人才,如社区服务、社会保障管理、劳动力市场的人才流动管理、劳动关系的社会化管理等。这些社会管理的基层人才需要接受系统化的职业教育,正是这种需求推动了校企合作机制动力机制建设。
在北京这类地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机制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职业教育的严格管理制度。严格的管理制度对学校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动性限制性较高。企业这扇门不能如市场所需打开,但政府却给职业院校打开了另外一个关照之门,即与对应的政府部门合作,为其提供满足社会管理的基层人才。这种校企合作机制在部门隶属下的学校表现得尤其明显,如民政部、人保部、政法委等下属的学校,这种校企合作机制往往被称为依托行业的校企合作机制。部门管理越严格的学校,与政府、国有企业或相关部门的校企合作机制建立得就越完善,这又是东南沿海地区无法媲美的。在经济非常不发达的内陆地区,校企合作更是主要依赖于政府来实现。为发展地方职业教育,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会发动各方力量来发展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一方面政府出面让相关的机关、事业部门、国有或集体企业与学校合作,从而保证在形式上能够实现合作。另一方面,政府会与发达地区的政府相联系,实现东西职业院校之间的合作,利用东部沿海地区的校企合作机制来培养人才,形成间接的校企合作。
总之,依赖政府支持的校企合作机制,无论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或是经济相对不够发达的地区,政府部门的作用非常重要,市场的力量相对薄弱,企业与学校的影响作用不明显。
3.以企业为主的低层次的校企合作。目前,由于经济转型,东南沿海地区的原有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为了降低成本求生存逐渐向西部转移。此外,西部大量低廉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也吸引了大量西迁的工业企业。在此背景下,西部地区的工业获得快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模式更大程度上是对东南沿海地区早期发展模式的一种复制。大量西迁的企业需要大量有些初等文化程度、能够接受简单的短期的技能培训即可上岗的劳动力,有些工种还根据生产规律呈现出季节性。于是,一些企业会主动与职业院校合作,借机招用大量廉价的劳动力。这种劳动力不需要职业学校两到三年培训,只需要企业短期的内部培训甚至不培训即可。此外,西部地区的职业学校在管理制度上也相对较严,政府在校企合作方面的主动性也不强。
总体而言,西部地区的校企合作更大程度上是一种企业为主导型的校企合作,在合作层面上都比较浅,合作机制也相对不够完善。
三、校企合作的动力机制分析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推动我国校企合作机制的主要力量中,政府、企业和学校三者的关系可概括为:工业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企业的力量就越大;服务经济发达或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政府的力量就大。学校会在二者的作用下发挥自身相应的主动性。这也意味着校企合作的机制建设要因地制宜,不能追求模式统一。
1.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程度是校企合作机制的前提条件。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必须有需求,没有需求的校企合作往往是一种形式主义,是不务实的。一个地区产业结构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类型,经济发展类型决定了人才需求的类型。人才需求的类型决定了职业教育的命运,它又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的前提条件。在工业经济发达的地区,需要大量高端的技能型人才,在劳动力市场供应有限的情况下,校企合作才能够得到发展。政府、社会和个人对人力资本的投入相对较多,反过来又会建构职业教育需求,推动校企合作机制建设。
2.职业院校的社会资本是校企合作体制的重要动力机制。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充分利用自己的隶属关系来发展校企合作,这是目前许多地方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典型特征。依靠行业或背靠行业,把相关或不太相关的专业都建设起来,并利用政治资本发展校企合作,充分调动社会资本进行运作,培养满足政府社会管理人才和企业需求的人才。在这种校企合作机制中,虽然市场力量相对较弱,但在某些专业方面,校企合作却做得非常深入,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但满足了市场的需求,而且富有市场竞争力。因此,在教育管理体制严格或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需要职业院校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资本优势。
3.有选择地放松管理是校企合作体制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关系到职业院校的生存,是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依据我国计划经济时代技工学校和现代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的建设经验,职业院校的校企合作体制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就必须立足地区经济,充分发挥职业院校的积极主动性,查找市场需求,甚至建构需求,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力量,让企业真正参与到职业院校建设之中。这一切需要赋予学校更大的自主权,政府有选择地放松对职业教育的管理,同时制定一系列的地区优惠政策尤为必要。
4.政府参与是校企合作机制的重要保障措施。无论从我国近代以来的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来看,还是从世界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分析可知,职业教育必须有政府的参与。政府设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出台对应的法规文件,能够保证职业教育中的校企合作不过于市场化,失去职业教育的公共产品特征。同时,通过政府作为第三方的监督和管理,也可弥补市场机制失灵,保障合作机制的长效性,维护校企双方的长期利益。
总之,在产业结构、劳动力市场和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管理都存在差异的情况下,校企合作机制建设的动力因素是不同的,各地区的政府、学校和企业三方需要共同发挥作用,失去任何一方的参与都不行。市场力量作用大的地方,政府的监督和管理作用要发挥得强一些,避免学校职业教育演变为企业内部培训。由于校企合作主要依赖于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学校只有拥有较大的自主性后,才能相对准确地预知劳动力的市场需求,感知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发挥自己的社会资本,构建自己相对独特的校企合作机制。最后,市场中的企业若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建立起强大的行业协会来参与职业教育,那么校企合作机制建设将会变得相对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