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养殖论文范文地址
所属栏目:畜牧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4-02-10 16:47:13 更新时间:2014-02-10 16:45:12
近年来,黔西县依托交通、资源优势,紧紧围绕试验区主题,抢抓西部大开发机遇,扎实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在煤电产业、城镇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取得了较快发展,实现了财政增长、企业增效、农民增收、就业增加、后劲增强的目标。畜牧业是黔西县的传统产业,围绕建设畜牧大县的目标,按照“建基地、抓示范、促发展”的工作思路,积极调整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抓好生态畜牧业建设,使全县畜牧业养殖向科技化、产业化、市场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一批畜牧养殖基地逐步建成,畜牧养殖大户不断涌现,全县基本形成了规模化、集约化和示范型的农村畜牧产业发展模式。
摘要:介绍了贵州省黔西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畜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关键词:黔西县,畜牧业发展,思考
1黔西县概况
黔西县位于贵州省中部偏西北,东经105°47′-106°26′、北纬26°45′-27°21′间。东邻修文县,以六广河为界;南邻清镇市和织金县,以鸭池河为界;西邻大方县,以支嘎阿鲁湖和西溪河为界,西北与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接壤,北和东北与大方县、金沙县接壤。县政府所在地城关镇距省会贵阳市117km,距地区行署毕节115km,县域面积为2380.5km2,全县29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2012年底总人口90.3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81.58万人。黔西县气候属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年平均气温14.2℃,降雨量1087.5mm,日照1066.9h,无霜期271d,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土地肥沃,雨量充沛,适宜多种动植物生长。粮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麦类、豆类、高粱、薯类等;油料作物主要有油菜、大豆、花生、向日葵、芝麻等;蔬菜作物有根菜类、薯菜类、白菜类、甘蓝类、瓜类、水生蔬菜、食用菌等。全县草地资源丰富,有天然草山草坡10万km2,25°以上坡耕面积15万km2,为畜牧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饲草、饲料资源。全县饲养畜禽种类主要有猪、黄牛、水牛、马、山羊、绵羊、鸡、鸭、鹅、兔、蜂等。
2黔西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2.1畜牧业生产情况
2012年全县大牲畜存栏130214头(匹),出栏19218头(匹)。其中牛存栏124510头;马存栏5704匹。生猪存栏287603头,出栏322592头;羊存栏25145只,出栏12612只;鸡存栏1744773羽,出栏1904207羽;鸭存栏192925羽,出栏175645羽;鹅存栏148540羽,出栏120121羽;兔存栏10941只,出栏13441只;蜜蜂1546箱(群)。肉类总产量37689t。其中,牛肉产量2071t;猪肉产量31937t;羊肉产量202t;禽肉产量3300t。禽蛋产量3264t。其中鸡蛋2833t;鸭蛋242t;鹅蛋189t;蜂蜜产量4.9t。2012年全县畜牧业增加值4.18亿元,占农业增加值9.28亿元的45%。
2.2规模养殖与专业养殖情况
全县规模养牛场82个,其中100头以上的13个;400头以上的2个。规模养猪场389个,其中1000头以上的3个;4000头以上2个;种猪扩繁场4个。2000只以上规模养鸡场89个,其中规模肉鸡场71个;规模蛋鸡场18个。规模养羊场17个。
2.3特色养殖情况
全县有野猪养殖场3个,年存栏野猪2350头;野鸡养殖场13个,年存栏野鸡4700羽;出栏野鸡8500羽。肉兔养殖场6个,年存栏肉兔5800只,出栏肉兔21500只。獭兔养殖场1个,存栏獭兔5000只。
2.4产业化扶持项目建设情况
2.4.1草地生态畜牧业发展情况黔西县产业化科技扶贫种草养羊项目共实施13个乡镇,投入项目资金1500万元,并整合“三江源”资金200万元,实施农户1200户,人工种草15541km2,新建羊舍37500m2,投放基础母羊24300只。科技扶贫种草养牛项目投入项目资金360万元,扶持农户360户,人工种草2868km2,新建圈舍6000m2,购基础母牛980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种草建圈项目共投入项目资金97万元,人工种草1867km2,建圈舍4300m2。
2.4.2石漠化综合治理种草养牛项目石漠化综合治理种草养牛项目共投入项目资金930万元,人工种草15074km2,购基础母牛2300头,建圈舍15300m2。
2.5良繁体系建设情况
黔西县建牛冻配改良点33个,牛改输精员58人,年输配发情母牛13700多头,产杂交犊9000多头。建猪改良点256个,其中猪人工授精点51个,猪供精站9个,年输配发情母猪50000多头(次),年推广三元杂交猪48万头。年推广良种禽90多万羽。
2.6畜牧业龙头企业和畜牧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情况
我县有饲料生产企业(黔西通威饲料有限公司)1家,年生产销售饲料6万t;有畜产品加工企业3家,年创产值6045万元。
2.7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情况
已经建立起全县动物防疫检疫体系,360个行政村都配备有村防疫员,负责每年春秋两季防疫和常年免疫补针、市场检疫。29个乡镇和街道办事处建立了52个村级动物防疫室和53个动物检疫报检点,为畜牧业发展保驾护航。
2.8畜牧兽医队伍情况
全县在册畜牧兽医科技人员169人,其中中级职称26人,初级职称85人,管理人员58人,村级动物防疫员360人,已初步建成县、乡、村三级畜牧兽医技术服务体系,为全县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技术保证。3黔西县畜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投资机制的建立亟待解决
在畜牧业发展中,由于农民收入低,无资金投入,财政投入能力弱,各级财政投入畜牧业的发展资金逐年都在增加,但与畜牧业发展的形势要求不相适应,制约了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3.2产业化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
近年来,黔西县畜牧业虽然取得了快速发展,但产业化水平低,市场竞争能力弱,畜产品的交易主要以活畜禽为主体,产品附加值不高。畜牧业生产加工企业和从事畜牧业生产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少,规模化程度低,经营能力较弱。从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生产看,黔西县标准化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品牌还未形成,优质畜产品优势未得到有效发挥。
3.3发展规模不大、质量不高
黔西县发展现代畜牧业的过程基本还处于示范阶段,畜禽养殖分散、规模小,没有形成上规模、上档次的示范基地、产业带,传统畜牧业的比重很大,特别在规模经营上,相比较落后于其他一些地区,直接导致畜牧业的商品率较低,阻碍了全县产业化发展进程。
3.4科学养殖技术水平低
农民对专业化科技养畜知识了解不多,没有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同时对畜禽品种改良的认知不足,盲目引种,野交乱配,致使畜禽品种退化,导致畜产品品质不高,产品无市场竞争力,农户饲养畜禽经济效益不高,社会效益不明显。
3.5动物疫病防治存在的问题仍然严峻
一些规模养殖场随意建场,人畜混居,圈舍简陋,场址选择、场区布局不合理,没有把生产区、管理区和生活区严格区分开,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饲养环境复杂,缺乏基本的动物卫生防疫条件等,给动物防疫带来很大困难。
4黔西县畜牧业发展的对策
4.1加大对畜牧业生产的投入,打造生态畜牧业大县
要加快黔西县畜牧业的发展,必须增加对畜牧生产的投入。一是争取财政资金对畜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良繁体系、疫病检测体系、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等。二是引导养殖者增加投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生产水平。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汇集社会资金力量。同时鼓励采取各种形式兴办、领办、联办各种类型的养殖实体,集纳社会闲散资金用于发展畜牧业生产。
4.2大力调整优化畜牧产业结构
坚持“讲求效益、发挥优势、适度规模、调改结合、点面并重”的原则,顺应消费需求,适应市场变化,做好畜牧业结构调整优化工作。第一,加强良繁改良体系建设,稳定发展生猪生产。积极实施母猪良种化工程,大力推广三元杂交和配套体系优质肉猪,实现“一稳两提高”的发展思路(即稳定数量,提高瘦肉率,提高品质和出栏率),积极引导发展一批适度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养猪场(户),采用现代养猪新技术,力争我县生猪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第二,因地制宜,突出发展节粮型、草食型畜禽;把发展种草养畜作为一大产业来抓,实现以草换粮、以草换奶、以草换蛋、以草换肉;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因地制宜开展粮、经、饲三元种植模式,努力提高商品率和出栏率。第三,积极发展小家禽和特种养殖,把握时机,着眼市场,使小家禽和特种养殖突出味美质优特色。第四,积极发展“绿色食品”,选择培育无污染的优质良种,建立起一批有规模、有特色的良种畜禽商品生产基地,满足市场多样化的需求。积极鼓励大中型工商企业,特别是民营、私营企业进入养殖业,实行投资、融资多元化,经营多元化发展。
4.3全面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贸、工、牧一体的产业化格局,发展辐射面宽,带动力强的畜牧龙头企业,形成优质肉猪、优质家禽、优质肉牛、优质肉羊、特种养殖及优质奶源等畜牧产品基地,优化畜牧业的产、供、销市场服务体系,积极创建畜禽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一是面向市场,发挥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市场大小、变化来决定发展的方向、规模和速度,处理好发展和开发的关系,树立创新思想和畜产品名牌战略。二是抓好区域性主导产业的开发建设。依据资源分布和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制定畜牧业产业化发展的中长期规划,确定主导产业,确定优先发展的重点,做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规模经营。三是从实际出发,积极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打破行业和所有制界限,发展一批具有影响力的龙头,做到一头连基地、农户,一头连市场,使生产和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积极适应和拓展市场,抓住机遇抢占市场。四是完善产业化运行机制,通过资金、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建立稳定合理的利益连接机制,使养殖者合理获益。五是强化服务功能,建立完善保障体系。健全完善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减轻农民负担,实现畜牧业产、供、销良性循环。
4.4依法治牧,加大执法力度
在全系统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加强对《畜牧法》、《动物防疫法》、《兽药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依法治牧,严格管理,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为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驾护航。对重点疫病实行强制免疫,切实保护好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利益。在全县大力推行畜禽免疫标识管理制度,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实施,以保证畜禽免疫效果。加强动物疫病监测、防制和屠宰检疫管理,确保动物产品的卫生安全,促进产品外调外销,保护人畜健康,保障供给"放心肉"和安全的畜产品。
4.5加强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
畜牧业保障体系包括畜禽良繁体系、疫病控制体系、饲料生产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畜牧业保障体系建设是保障畜牧业发展上水平、上规模、上质量、上效益的基础,也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一是畜禽良繁体系。逐步建立起层次分明的“原种场-扩繁场-商品种畜禽场”的宝塔式种畜禽繁育结构,严格按照《种畜禽管理条例》清理整顿全县种畜禽生产和经营场所,加快基础设施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狠抓全县畜禽的本品种选育和杂交改良工作,做好优良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二是疫病控制体系。在抓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项目建设的同时,认真抓好全县范围的饲养、流通、屠宰等环节的防疫检疫监督,加大乡镇级兽医站防检力度,有效控制动物疫病的发生和流行,确保无重大疾病发生;三是饲料生产体系。大力开发饲料资源,形成粮-经-饲的三元种植结构。认真贯彻落实《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强化饲料行业管理,加强饲料质量和安全性监督检查,进一步提高工业饲料质量。同时,抓好青绿饲料合理利用,积极发展人工种草,努力增加饲料供给总量;四是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加强信息交流工作,加大对畜牧业宣传工作力度,及时宣传畜牧业发展的新动态及实用科学技术,激发农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营造发展畜牧大产业的良好氛围。
4.6科技兴牧,全面实施科技增效计划
以科技为先导,大力推广和普及实用技术,着重抓好畜禽品种改良、秸秆综合开发利用、无公害养殖技术推广等培训,推行“良种、良舍、良法”配套养殖模式,积极推广“畜-沼-粮(果、林、蔬)”等畜牧业循环经济模式。进一步规范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的生产行为,推行标准化生产,实行健康养殖。积极鼓励、支持企业进行无公害、绿色、有机畜产品认证。实现畜牧业从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化经营飞跃。不断提高科技对畜牧业增长的贡献率。同时,积极引导运作好畜牧经济合作组织,充分发挥各专业合作社(协会)的作用,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打好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保障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