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养猪业期刊发表论文范文
所属栏目:畜牧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4-02-10 16:42:15 更新时间:2014-02-10 16:07:15
近年来,受生猪养殖利润丰厚的诱惑,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个人投入到生猪养殖中。如何确保生猪养殖场养猪的数量与质量,发展养猪循环经济,实现资源整合重组与农民富裕,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课题。虽然养猪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品种质量显著提高,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猪场选址不科学、场内布局建设不合理、养殖条件落后、饲养管理不规范、兽药滥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卫生防疫制度不健全、员工素质偏低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养猪生产的健康发展。
摘要:“生猪高效健康养殖”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猪场建设、环境控制、种猪选育、饲养管理、饲料安全与营养、疾病防治、生猪福利、粪污处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江苏省全面启动实施的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突出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着力优化项目实施,引领农业科技发展,推进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集成创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推进生猪高效健康养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对农业三新工程的目标制度设计、组织实施情况进行了介绍。
关键词:农业三新工程,生猪,健康养殖,配套技术
盱眙县是生猪养殖大县,荣获江苏省“生猪调出大县”称号。生猪养殖一直是该县的主导产业,生猪养殖量和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疫病和粪污对社会环境影响逐步加大,严重制约着生猪养殖业的健康发展。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关注生猪健康养殖,投入奖补资金用于引领龙头企业、大型养殖场发展高效健康养殖,而更多的中小规模养殖场由于各种条件制约难以获得奖补资金扶持来发展高效健康养殖。通过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的实施,众多中小规模养殖场得到项目实施单位的技术扶持,更好地解决了疫病防控、粪污处理等困扰养殖业发展的难题。
1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的目标与制度设计
1.1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的目标
农业三新工程是江苏省实施科技创新与人才强农战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一项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计划。其主要目标是加快农业科技成果集成转化,实现农业重大技术推广全覆盖,通过科技进步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科技竞争力。
1.2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制度设计
为提高项目实施效果,江苏省农业委员会、江苏省财政厅强化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制度建设,相继出台《关于印发农业项目督查和验收管理规定的通知》、《江苏省省级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更新工程管理办法》等指导性文件,规范了项目申报、实施、监管、验收等各方面的行为。项目管理遵循公开申请、科学评审、专款专用、绩效评估的原则,要求设立项目领导小组,实行重大技术推广协作组首席专家监督指导和项目单位执行专家实施制度。
2组织实施农业三新工程项目
2.1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实行重大技术推广协作组制度
江苏省每年根据产业或重大技术推广需求设立若干技术推广协作组,每个协作组设立一位首席专家,指导各项目单位(市、县畜牧兽医技术推广部门)开展相关技术集成推广,推进新技术、新模式、新品种的应用。盱眙县于2012年6月申报了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生猪高效健康养殖配套技术集成推广“项目,在项目申报时便与项目试验示范场签订合作协议,组建相关的执行专家技术团队,开展项目方案的制定。项目获批后,积极开展相关新技术和新品种的试验示范,设立项目基地标识牌,进行生猪高效健康养殖配套技术推广应用。
2.1.1协作组首席专家及其团队的监管指导生猪高效健康养殖项目协作组通过组织专家团队项目单位的执行专家、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和养殖场负责人的培训、座谈,到项目单位试验示范场指导技术集成,定期听取项目单位的汇报并对项目实施工作进行评点,推进项目实施。
2.1.2形成汇聚协作组专家团队智慧的三新工程项目的技术指导要求针对中小规模养殖场实际,要求项目单位围绕以下要求的方向开展生猪健康养殖技术集成与应用。①养殖环境优化、种猪种质提升技术集成与应用和精细化饲养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等入手对影响其猪群健康生产的相关环节进行HACCP分析,测试相关环境因子,分析生猪健康生长的影响因素,并提出对策。②加强投入品控制、改进饲料生产与储藏工艺、强化养殖流程质量监管等措施,实施有效营养调控,禁止使用霉变或添加违禁抗生素、添加剂的饲料,增强营养性免疫力,保障猪群健康。③改善猪场消毒隔离、防鼠防蚊蝇和粪污处理设施,改进猪场消毒防疫流程,规范饲养过程、减少饲喂应激、防止过程性霉变污染,减少蚊虫侵袭等有效措施,改进示范基地生物安全状况。④完善猪场各类生产信息录入及报表制度,总结生猪健康养殖配套技术。
2.2执行专家及技术小组实施项目
依托项目协作组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撑和江苏省财政资金的扶持,项目单位——盱眙县畜牧技术推广站按照项目方案和协作组专家团队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开展试验,改进饲养设施条件,完善技术措施,强化规章制度,从饲养管理技术和养殖场建设改造规范这两方面集成生猪高效健康养殖配套技术和实施方案。
2.2.1饲养管理技术要点
(1)品种选择。选择杜洛克、长白、大约克等优良瘦肉型纯种猪和二元母猪及地方优良纯种猪进行杂交,生产杂交仔猪育肥。基础好的养殖场推广“两点式”生产工艺,提高圈舍利用率。
(2)饲料选择。①饲料原料和添加剂应符合《无公害食品-生猪饲养饲料使用准则》的要求。②不同生长时期和生理阶段应根据营养需求,配制不同的配合饲料。③严防饲料霉变。④禁止在饲料和饮水中添加兴奋剂(瘦肉精)、镇静剂、激素类、砷制剂。⑤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添加剂时,应在育肥猪出栏前按使用规定执行休药期制度。
(3)猪舍管理。选择与猪场饲养规模和工艺相适应的先进的经济的设备以及管理方案是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猪舍及其设备原则上要满足猪的生理需要,保证舍内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低含量的有害气体、足够的生活空间等。在集约化养猪生产中,母猪妊娠前期定位饲养、高床产仔和高床保育是关键技术,猪舍设施设备都是围绕满足小猪怕冷、大猪怕热、大小猪都不耐潮湿,还需要洁净的空气和一定的光照的生理特点,而解决了哺乳母猪怕热乳猪怕冷的矛盾是获得养殖成功的前提。(4)疫病防控。①坚持“以养为主,养重于防,防重于治,养防治相结合”的原则,搞好疫病控制。②定期搞好猪场周围及猪舍内环境卫生和消毒。③根据本地和本场传染病发生病种及规律,按照有关规定制定免疫程序,进行预防接种工作。④平时注意观察猪群健康状况,发现疫病及时隔离治疗。
2.2.2养殖场建设改造
(1)根据《畜牧法》有关规定和农业部有关文件要求,将畜禽标准化饲养场概括为必须达到“五配备、四分开、三改变、二分离、一利用”。“五配备”即配备兽医消毒设施、配备兽医防疫设施、配备粪污处理设施、配备畜牧兽医专职人员、配备养殖档案和各项管理制度;“四分开”即生活区与生产区分开、生产区与集污区分开、健康畜禽与发病畜禽分开、种畜禽与商品畜禽分开;“三改变”即改变明沟排污为暗沟排污、改变水冲式清粪为干式清粪、改变无限制用水为控制用水;“二分离”即场内设施要做到固体污物与液体污物分离、雨水与污水分离;“一利用”即粪便经过无害化处理后被农田果园利用。粪便无害化处理模式有三种:即固体粪便采用强通风静态堆肥技术模式、液体粪便采用农田利用技术模式、沼气池发酵生产沼气利用技术模式。
(2)结合“六项创建”活动,推进相关创建标准。盱眙县根据养殖场状况,结合江苏省组织实施畜牧生态健康养殖、畜禽良种化、动物防疫规范达标、新型畜牧合作经营模式、畜禽粪便综合利用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六项创建”活动,提出建议,推进规模养殖场达到场区布局科学、饲养规模适度、设施设备先进、档案记录齐全等相关创建标准。同时,依据江苏省项目协作组专家意见,项目单位执行专家团队不断探索发展对策,以提高科学养猪水平、养猪生产效率、无害化处理能力、疫病防控能力、猪群抗病能力、生猪及其产品的质量,获得最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促进养猪生产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2.2.3实施效果与意义
(1)将项目实施与开展“六项创建”活动等业务工作相结合,相互促进共同落实。大力推广生猪高效健康养殖模式,全面推进粪污综合利用,提高动物疫病综合防控水平,提升畜牧兽医科技创新能力,实现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通过省项目协作组专家的培训指导和项目的开展落实,培训锻炼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人员,增强了基层的服务能力扩大了服务范围,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制约中小规模养殖场发展的技术瓶颈,提升了生猪养殖的发展空间。
(2)农业三新工程发挥了巨大积极作用。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发挥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缓解了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缺乏资金进行技术推广的问题,推动了基层农技推广部门的工作积极性,解决了中小规模养殖场(户)的技术难题,也进一步密切了与养殖场户的技术联系。主要表现在:一是江苏省项目协作组专家团队的指导帮助,培训锻炼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队伍,走进了中小规模养殖场解决生产中的难题;二是鼓励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三是提供了规模养殖场户接受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的机会;四是部分解决了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推广的经费;五是让更多的中小规模养殖场户提高科学养殖理念。
3思考
农业三新工程是江苏省加快科技先导型内涵式农业发展,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的探索。三新工程资金是用于引导和扶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农业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环节。肩负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使命的基层畜牧兽医部门,特别是乡镇的畜牧兽医服务站,由于受管理体制等方面的制约,改革还没有完全到位,工作经费还没有得到保障,因此特别需要得到三新工程项目支持,以做好农业技术集成示范推广,解决养殖场户技术难题,实现共赢。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