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范文地址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2-13 09:21:15 更新时间:2014-02-13 09:35:12
《世界教育信息》:蒙纳士大学不仅是澳大利亚最好的高校之一(八大研究型大学之一),还在国际上享有盛誉、在世界大学排行中位列百名以内。首先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蒙纳士大学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在您看来,是什么因素促使贵校在短短几十年里就能脱颖而出?
摘要:蒙纳士大学(MonashUniversity)创办于1961年,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一所大学。为纪念杰出的澳大利亚将军、学者兼工程师约翰·蒙纳士爵士,大学以其姓氏命名。蒙纳士大学充满活力,蜚声世界,以其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内勇于创新而著称。它不仅是在澳大利亚国内科研领先的“八大名校”之一,还跻身于QS全球大学排名榜第61位(2012年)和第69位(2013年),被评为澳大利亚五星级大学。该校现任校长爱德华·拜恩(EdwardByrne)自2009年上任以来,在蒙纳士大学的国际化方面作了很多努力。在他的带领下,蒙纳士大学与中国东南大学合作建立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此举使蒙纳士大学成为第一所在中国开设学院的澳大利亚大学,为中澳两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的合作开辟了新道路。2012年9月,该联合学院正式揭牌成立。在学院成立一周年之际,本刊记者就蒙纳士大学的办学特色、与中国的合作等问题对拜恩校长进行了专访。拜恩校长对中国高等教育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表示蒙纳士大学国际化的重中之重就是与中国合作。
关键词: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中国高等教育,高等教育国际化,中澳高等教育合作,慕课
一、国际化道路上的勇敢探索
让蒙纳士大学蓬勃发展
爱德华·拜恩:蒙纳士大学建于20世纪中叶,是一所非常年轻的大学。在建立之初,它的奠基者们就立下了要把它建设成为学术一流的大学的雄心壮志。起初,它是一所以研究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教学领域涵盖了人类学、教育学、科学研究等几乎所有主要学科领域。受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德国大学教育理念的启发,我们将其“教育自由、学习自由,让知识指路”视为大学之精神,蒙纳士大学也由此确立了自己的座右铭——“求知无止境”(AncoraImparo,“Iamstilllearning”)。
建校不久,蒙纳士大学就做出了巨大改变,开始致力于国际化发展,鼓励国际学生来澳大利亚就读。早前,澳大利亚就有“科伦坡计划”(世界上第一批援助计划之一,它在20世纪50年代由英联邦国家发起,旨在通过以资金和技术援助、教育及培训计划等形式的国际合作,来加强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由澳大利亚首倡),包括来自中国香港的很多学生由澳大利亚政府资助来澳学习。
后来,蒙纳士大学领先于全球其他所有高校,率先在全球各地建立分校区,比如在马来西亚建立的校区已成为当地最好的私立大学;在南非建立的校区已经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最主要的西方大学。近期,在印度孟买,我们与素有“印度麻省理工学院”之称的孟买理工学院合作建立了研究生院。另外,我们与英国华威大学(WarwickUniversity)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合作伙伴联盟关系,为双方的学生提供联合学位和交换生项目,旨在“为全球化的劳动力市场输送大学毕业生”。而我们最近最重要的国际化拓展是与中国东南大学的合作,我们共同建立了东南大学-蒙纳士苏州联合研究生院,这是澳大利亚高校在中国开办分校的初次尝试。这些成果都使蒙纳士大学成为了一所国际化的西方大学。
我们的理念是,作为全球一流大学,国际化已然成为大势所趋。未来,在全球范围内,大学之间将前所未有地广泛地建立联系网络。因此,蒙纳士大学本着勇于开拓的精神探索国际化发展道路,为成为全球顶尖高校做准备。
说到蒙纳士大学脱颖而出的原因,我认为有两点。第一点是蒙纳士大学追求卓越的办学理念,第二点就是国际化。大学的国际化是世界全球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不是达到了顶级的学术水平,一流大学如果闭门造车的话,是不能真正融入全球化世界的。一所大学只有具备全球视野,才能成为顶尖大学。
二、蒙纳士大学与中国东南大学的合作
开创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世界教育信息》:刚才您提到与中国东南大学的合作。我们了解到,蒙纳士大学是澳大利亚第一所获得许可在中国建立学院的大学。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的成立是蒙纳士大学在中国“打响的第一枪”。您可否介绍一下这次合作的缘起?为何选择东南大学作为合作伙伴?获得了哪些支持?该项目会对双方带来什么影响?该联合研究生院项目进行展如何?
爱德华·拜恩: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项目是一项大型项目,对于中方和蒙纳士大学而言,这都是一次创新。我们对与那些在工程、技术、基础科学等方面具有很强实力的学校合作尤其感兴趣;同时,我们也对在中国这一最富有创造力的地区建立分校区很感兴趣。我们被苏州工业园区所吸引,得益于中国政府和新加坡政府的大力协助(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和新加坡两国政府的合作项目,开创了中外经济技术互利合作的新形式),这么好的创新项目才得以实现,我们才有机会能与中国这么多所大学和研究院进行合作。这个“破冰”项目模式将成为未来发展趋势。
东南大学非常适合蒙纳士大学。同蒙纳士大学一样,东南大学在工程、技术、生物和信息通信技术(ICT)等领域都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我们很快就意识到,如果双方院校进行合作,那么1加1不是等于2,而是等于3。
该项目获得了中国教育部的支持。教育部在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之后,授予了许可,我们很荣幸地成为了澳大利亚第一所获得许可在中国建设学院的大学。中国政府为我们提供了很多硬件上的支持,比如提供很大一块土地。目前,我们的项目进展顺利,当地政府也非常积极地协助建设该联合学校,包括提供科研设备,建设教学楼。苏州市、工业区的各个相关部门和人员也都对项目的发展给予了大量支持。我校也在学术和研究方面投资了数百万澳元。
通过这个项目,我们希望在中国建立出色的国际性研究生院和联合研究所。我们看到了中国高等教育近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未来的发展潜力,我们将尽全力协助中国教育的发展。蒙纳士大学有很强的科研能力,综合实力在全球名列前茅,同时我们放眼未来,不断发展壮大。我们非常希望与中方合作培养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的质量会在中国乃至世界都达到一流水平,希望我们的优秀毕业生能在日后取得非凡成就,也希望我们与苏州工业园区当地合作进行的有关工业的研究能为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出一份力。我们有信心通过该项目的发展,使得澳大利亚与中国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联系日益加强。此外,加强经济方面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政府和大学之间的合作很重要,比如中国和澳大利亚中央和地方政府与大学之间的合作;同样,大学和工业之间的产学研合作也非常重要。苏州园区所有高校的重要目标就是密切研究型大学与工业之间的联系,促进研发成果转化为产能,服务于经济发展,这也是中新两国政府合作创建苏州工业园区的初衷。要实现这一目标,除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更贴近企业,通过实习增加工业经验,更重要的是创建联合研究项目。因此,我相信我们的联合学校——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将会通过大量的合作研究项目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带建立非常紧密的联系。
德国的经济发展是产学研合作成功的一个典范。德国高校与工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相当紧密,产学研合作是德国经济的一大基础,也是其经济强劲的原因之一。在德国政府的支持下,工业和大学的联合中心在德国遍地开花。我们的目标是学习德国的成功实践,在中国实现最高水平的产学研合作。
我们的具体目标是在苏州建立5所顶尖研究院和与之结合的博士生项目,还有10个与工业相联系硕士生项目。现在,我们已经有4个硕士生项目有学生注册入学,明年学生数量将会大量增加。中国教育部为该项目首批分配了约1500个硕士和博士学位,其中博士项目将于明年启动。我想,很快我们就会实现这个目标,不久该项目将培养出三四百名博士生及上千名硕士生。接下来,我们还会向中国教育部申请增加招生名额,希望最终达到万名以上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读规模。
三、蒙纳士大学将继续
积极拓展与中国的交流与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您曾提到贵校“建设国际化大学的下一目标就是与中国建立合作”,请您介绍一下贵校与中国其他高校的合作交流情况。您对与中国合作的前景有何展望?
爱德华·拜恩:蒙纳士大学是澳大利亚规模最大的国立大学之一。我们在全球拥有12个校区,有数万名学生及数十亿美元的财政预算。未来几年,我们在中国的主要发展计划就是与东南大学合作的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项目,将来会有成千上万的学生从这所学校毕业。同时,我们也和中国很多其他高校有着非常紧密的合作,比如与四川大学,我们有共享课程、实现学分转移的中澳合作办学项目;在工程教育领域,我们与中南大学有很强的联系;在生物制药领域,我们和北京大学有极其紧密的合作关系。事实上,我们此次来京的主要目的也正是协商与北京大学的合作研究,主要集中于药物领域。
众所周知,优秀的大学往往与很多大学或学院建有联系,彼此之间的合作不局限于一种,而是多样化的。值得注意的是,我们需要谨慎选择合作伙伴。东南大学-蒙纳士大学苏州联合研究生院项目是我们目前在中国最主要的合作项目,该项目在研究生培养及相关科研方面进展顺利。我们希望这个项目能帮助我们拓宽与其他中国高校的合作,就像我们在澳大利亚本国内,在欧洲,在美国建立合作一样。作为澳大利亚八校联盟(G8)成员之一,我们与国内G8各所高校有合作伙伴关系。同时,我们也与中国C9高校联盟有合作伙伴关系,比如,我们与北京大学建立了友好关系,虽然双方院校目前不会共建校区,但在特定项目中开展着深入的传统型的合作。
中国政府目前的政策鼓励中外高等教育合作,中国的各个高校也都在积极地“走出去,引进来”。对于澳大利亚来说,中国是在高等教育方面最重要的合作伙伴。毫不夸张地说,中澳两国今天在教育领域上的合作前所未有地强劲。在澳大利亚,我们有成千上万名中国学生在蒙纳士澳大利亚本土校区学习。他们毕业后回到中国,因此,我们在中国有成千上万的蒙纳士校友,并且将会越来越多。蒙纳士大学与中国很多学校在教育方面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同时还在研究方面积极扩展合作空间。此外,我们还关注中国的大学排行榜,即“中国一流大学竞争力排行榜”,我们对与上榜的25所高校合作非常感兴趣,显然他们会成为或已经成为中国优秀的研究型大学。
四、中国高校未来10年
至少有2所大学跻身世界前10
《世界教育信息》:世界大学排行榜一直是人们热议的话题,请问您对大学排名怎么看?对中国高校在排行榜中的排名怎么看?
爱德华·拜恩:我个人认为大学排名的某些指标可能会造成一些不公平。对于一所大学来说,教育教学是至关重要的,而目前的大学排名几乎都是基于科研声誉的。我们的目标是巩固蒙纳士大学目前在排行榜上的地位并最终跻身世界前20名。我相信,在基于学术实力的排名中,一大批中国高校的排名也会愈来愈前。我注意到今年上海交通大学世界一流大学研究中心发布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中国好几所高校已经跻身世界前500强,包括东南大学。我还看到近期出版的QS排行榜中,北京大学在中国排名第一,清华大学在中国排名第二,两所高校均跻身于世界一流大学排名前50名。这些都是非常激动人心的进步。近年来,中国在高等教育上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这些都归功于高校管理者自身出色的领导,还有中央和地方政府给予的大力支持。在此,我要祝贺中国政府在支持建设这些优秀大学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我个人认为,对很多优秀大学,特别是年轻大学来说,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处于劣势。因为该排名的指标之一是获诺贝尔奖和菲尔兹奖的校友及教师折合数,这一项占了排名衡量标准的30%。通常,一所大学需要几十年、几百年才能积累这么多诺贝尔奖获得者。我认为中国高校还可以关注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报的排名。实际上,我预测中国在未来10年内至少有2所大学排入前10名,乐观估计的话则大概10所大学排入前50,但不是在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榜”上,因为可能那时候中国大学还没有足够多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可能还需要另一个10年才能在上海交大发布的排行榜上有大的突破。
总体来说,我对中国高等教育持非常乐观的态度。我们都知道,衡量学术研究实力的数据指标取决于在国际知名期刊上所刊论文的数量。中国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好,数量和质量近几年都有很大的提升。诺贝尔奖只是历史的记录,我们更应该往前看。不难发现,中国高校在出版研究成果领域上具有优势。五、一流大学必定是科研与教学并重的大学
《世界教育信息》:中国顶尖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上的排名愈来愈前,然而在中国国内,高等教育包括那些一流大学,面临很多质疑和批评。有人说高校过分关注于研究,过分在意研究成果的出版数量以及排名,或者说大学侧重于研究而非教学。您对这点怎么看?
爱德华·拜恩:我们认为研究和教学完全是互补的,不可偏废其一。如果大学在研究方面不强,那在教学方面也不会很强。研究和教学应该“两条腿走路”,互为补充。我们坚信,只有在研究领域取得最高成就的人,才能给予学生最好的教育,才能更好地传播知识。在德国传统教育理念中,最好的教育者会主动开展新研究,并且能打破学科界限,进行跨学科研究。因此,研究引领教学。现在,很多研究都是由年轻人完成的,比如硕士、博士研究生,这些人几乎都处于大学圈中。可以肯定的是,伟大的研究离不开大学。对于年轻学子来说,能与一流教授、学者接触非常重要,他们能让学生看到研究领域的最前沿,并激励学生创新。
可以说,所有优秀的大学在研究和教学方面的发展都是齐头并进的。如果大学不把教学视为至少和研究同等重要的话,那么它就会失败。因为大学需要服务于社会,在对社会贡献方面,最重要的是它所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取得多少成就,为社会作多大贡献。我认为,上海交通大学的“世界大学学术排名”衡量指标的一大缺陷就是忽视教学,在QS和泰晤士高等教育报排名上就没有这个问题,它们的衡量指标中大概有40%是关于教学的。
在确保教学质量方面,蒙纳士大学的所有教授和讲师在正式授课前都会接受教学方面的培训;在每个讲座和教程结束之后,都会让学生提供非常详细的反馈;在教师表现不佳的方面,学校会给予及时的帮助和额外的资金来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确实,有一小部分教授并不善于教学,他们的研究能力很强,把全部时间投注于研究。但是,大部分擅长研究的教授也同样擅长教学,因为他们都有一股把知识传播给下一代年轻人的热情。此外,对于优秀的大学来说,除了学术研究,还需要现代化工商业实用知识技术,我们的课程也需要与时俱进。因为只有少数学生将来能够成为研究人员,大部分学生需要在校园外的世界打拼,大学也需要教授他们合适的技能,使之适应社会经济发展。
六、西方高校财政拨款减少
正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有利时机
《世界教育信息》:今年9月,澳大利亚新总理上任。此前,澳大利亚政府削减了高等教育财政预算,这对蒙纳士大学有何影响?您觉得,新总理上任后,在教育财政预算方面的政策会有何变化?
爱德华·拜恩:上一届政府在这方面确实做出了很多改变,新政府的政策应该不会有很大变动。相较其他国家的高校财政体系,澳大利亚的大学资助体系比较完善,我们的高校至少比英国和美国的高校得到了更好的资助。我们把政府津贴和私人贡献相结合,其中私人贡献主要来源于学生还款。学生在学校获得政府贷款,毕业后,其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就需要还款。这个方式有效且公平,你接受教育后得到了更好的工作,当你能负担的时候,理应还款作为回报。
确实,在很多国家,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近来鲜有对大学的财政支持的进展。我想,这正给了中国一个发展的有利时机。在西方国家对教育的政府公共投入增长持续放缓的时候,中国还在不断增加高等教育投入,这也是为什么我对于中国大学体系抱有很高期望的原因。
七、慕课是未来趋势,发展前景广阔
《世界教育信息》:近年来,全球教育界出现了一股信息化的新热潮,即大规模网络公开课程(MOOCs,中文简称“慕课”)运动。对此,您有何看法?莫大又是如何应对的?
爱德华·拜恩:慕课确实影响巨大,以它为代表的信息化革命,是当前世界高等教育体系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为此,蒙纳士大学已经加入了英国的FutureLearn和美国的Udacity两个平台。我认为,慕课将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很多大学的学者将开发出许多网络课程,市场前景相当广阔。所有大学可以合作共享课程,并能从学生那得到更多的学习反馈。
美国排名顶尖的工程学校——佐治亚理工大学最近有一个很大的举动,它的一门优势课程——IT硕士课程,将完全通过网络授课,学费将约是在校授课的10%。我认为那是非常重要的一步,我们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该网络课程在学术水平上与传统课程是完全相同的,所以学生也需要很高的学术水平才能进行该硕士课程的网络学习。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北京的学生、墨尔本的学生,都有机会接受该校的硕士生课程。
现在网络课程的模式主要是学生个人参与。我想,本科教育阶段的学习还是会以传统教学为主,因为家长们更希望孩子去校园学习,认识更多人,而不是整天在卧室对着电脑。但我认为,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硕士学位课程加入慕课大军。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