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文章可以发表在工业控制计算机上
所属栏目:计算机应用论文
发布时间:2014-02-15 09:17:25 更新时间:2014-02-15 09:26:24
机会网络(opportunisticnetwork)[1]是一种不需要在源节点和目的节点之间存在完整路径,利用节点移动带来的相遇机会实现网络通信的时延和分裂可容忍的自组织网络。根据基本路由策略的不同,可将机会网络中主要的路由算法[2]大致分为三大类:基于场景的路由算法[3]、基于编码的路由算法[4]和基于交换的路由算法[5]。现有的基于场景、编码、交换的机会网络路由算法都未对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加以利用,而节点的地理位置信息是一种可以帮助网络路由的有用信息,如果对其加以合理使用,能够有效提升路由性能。在传统的移动自组织网中已经对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路由算法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目前已提出多种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路由算法[6],如利用位置信息建路的路由(LocationAidedRouting,LAR)算法[7]和LOTAR(LocationTraceAidedRouting)[8]以及直接利用位置信息进行数据转发的路由(GreedyPerimeterStatelessRouting,GPSR)算法[9]、DREAM(DistanceRoutingEffectAlgorithmforMobility)[10]等。
摘要:机会网络基于方向的地理路由(DIG)算法存在数据分组传输时延偏大以及成功率偏低的问题,这是由于DIG算法使数据在缓存中的等待时间过长且不能有效保证携带数据的节点向目的节点方向移动,针对该问题,提出了基于定向数据传输的地理路由(GRDDT)算法。该算法采用了一种新的数据转发机制并且更加有效地利用邻居表信息,有效避免了以上情形的出现,从而达到降低数据分组传输时延并提高成功率的目的。OPNET仿真实验结表明,与DIG算法相比,GRDDT算法在传输时延和数据传输成功率等方面的性能均得到提高。
关键词:机会网络,地理路由,位置信息,数据转发,OPNET
0引言
机会网络中源到目的节点之间的路径不一定存在,使得传统的移动自组织网络中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路由算法无法适应拓扑间断的网络环境,需要加以改进[11-12]。目前机会网络中对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路由算法研究较少,其中DIG(DIrectionbasedGeographicroutingscheme)[13]算法是一个典型代表,该算法利用节点位置信息辅助进行路由发现和维护,通过两个节点之间的相遇,完成节点地理位置及运动方向等信息的交换,并利用该信息选择合适的数据发送给对方,以此完成数据的交互,从而达到降低时延的目的。
1DIG算法
1.1DIG算法原理
DIG路由算法是机会网络中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定向路由算法,该算法通过节点两两相遇来完成数据的交互。在该算法中,假定目的节点的位置是确定的,网络中每个节点都知道目的节点的当前位置。当两个节点相遇后,节点之间先交换它们的当前位置和运动方向等信息,然后根据相遇节点的位置、运动方向以及目的节点的位置信息,选择合适的数据发送给对方。
当源节点产生的数据分组要发送给目的节点时,源节点会尽快地把数据转发出去,以节约存储空间。若与自己相遇的节点比自己更靠近目的节点,则转发该数据分组给对方;当数据分组到目的节点的距离大于给定的门限值T时,当前节点选择的下一跳必须比自己更靠近目的节点,而且运动方向在区间[θ-ξ,θ+ξ]内,其中θ为当前节点到目的节点所形成的角度。
4结语
针对DIG运行时数据分组时延偏大、且采用的数据转发机制无法保证将数据传递到目的节点的问题,本文提出了GRDDT算法,并通过仿真实验与DIG算法进行了比较分析,仿真结果显示GRDDT算法在数据传输成功率、平均时延和数据传输次数等方面的性能得到提升。由于在机会网络中网络并不处于连通状态,当节点发布位置信息时无法保证所有节点都能收到该节点的位置信息,如果节点利用过期的节点位置信息进行数据转发时就有可能导致数据传输失败。为此,我们将通过跨层机制增强对邻居信息的感知,在提高位置信息的准确性和节能方面展开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XIONGY,SUNL,NIUJ,etal.Opportunisticnetworks[J].JournalofSoftware,2009,20(1):124-137.(熊永平,孙利民,牛建伟,等.机会网络[J].软件学报,2009,20(1):124-137.)
[2]RENZ,HUANGY,CHENQ,Routingprotocolsforopportunisticnetworks[J].JournalofComputerApplications,2010,30(3):723-728.(任智,黄勇,陈前斌.机会网络路由协议[J].计算机应用,2010,30(3):723-728.)
[3]MUSOLESIM,HAILESS,MASCOLOC.AdaptiveroutingforintermittentlyconnectedmobileAdHocnetworks[C]//Proceedingsofthe6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Wireless,MobileandMultimediaNetworks.Piscataway,NJ:IEEEPress,2005:183-189.
[4]WEATHERSPOONH,KUBIATOWICZJD.Erasurecodingvsreplication:aquantitativecomparison[C]//Proceedingsofthe1stInternationalWorkshoponPeertoPeerSystems.Piscataway,NJ:IEEEPress,2002:328-337.[5]NEKOVEEM.Epidemicalgorithmsforreliableandefficientinformationdisseminationinvehicular[J].IntelligentTransportSystems,2009,3(2):104-110.
[6]HUANGF.AresearchonAdHocroutingalgorithmprotocolELARbasedongeographiclocationinformation[D].Changsha:CentralSouthUniversity,2009:4-21.(黄福君.一种基于地理位置信息的AdHoc路由协议ELAR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09:4-21.)
[7]KOYB,VAIDYANH.LocationAidedRouting(LAR)inmobileAdHocnetworks[J].WirelessNetworksJournal,2000,6(4):307-321.
[8]WUK,HARMSJ.LocationtraceaidedroutinginmobileAdHocnetworks[C]//Proceedingsofthe9th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ComputerCommunicationsandNetworks.Piscataway,NJ:IEEEPress,2000:354-359.
[9]KARPB,KUNGHT.GPSR:greedyperimeterstatelessroutingforwirelessnetworks[C]//Proceedingsofthe6thAnnual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obileComputingandNetworking.NewYork:ACMPress,2000:243-254.
[10]BASAGNIS,CHLAMTACI,SYROTIUKVR,etal.Adistanceroutingeffectalgorithmformobility(DREAM)[C]//Proceedingsofthe4thAnnualACM/IEEE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obileComputingandNetworking.NewYork:ACMPress,1998:76-84.
[11]LIUQ,ZHOUJ,ZHANGP.Adaptivecachemanagementmethodforopportunisticnetworkbasedonnumberofmessagecopies[J].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NaturalScience,2011,23(4):394-399.(刘乔寿,周建二,张普宁.机会网络中基于消息副本数量的自适应缓存管理策略[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3(4):394-399.)
[12]NIEZ,LIUJ,GANX,etal.ArelaynodeselectiontechniqueforopportunisticroutinginmobileAdHocnetworks[J].JournalofChongqingUniversityofPostsandTelecommunications:NaturalScience,2010,22(4):421-425.(聂志,刘静,甘小莺,等.移动AdHoc网络中机会路由转发策略的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22(4):421-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