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学研模式的高校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2-18 10:56:25 更新时间:2014-02-18 10:37:24
自从“产学研”概念引入我国以来,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发展。我国开展产学研的最初目的是通过建立国有大中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稳定合作来促进科研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1]经过长时间的发展,产学研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和意义也被不断发掘和深化。本文是一篇高等教育论文范文,选自《高教探索》[1](双月刊)是一份全国公开发行的高等教育研究的综合性期刊,它热诚为广大读者提供广东及全国高等教育理论研究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最新信息。
摘要:近年来,高校扩招造成大学生数量激增,这在促进我国人口素质提升的同时也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就业问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机构,由于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培养目标不明确等造成毕业生无法符合企业用人标准,形成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作为企业和高校合作培养人才的一种全新方式,能够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接受有针对性的就业理论与实践锻炼,对于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和职业竞争力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产学研,高校,人才培养
一、引言
1903年,美国学者赫尔曼·施耐德首先提出了合作教育的理念。1946年,在美国职业协会发表的《合作教育宣言》中,提出将理论教学与工作实践相结合,从而更好地促进课堂理论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增强。[2]此后,经过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这一理念最终形成了“产学研”合作模式。我国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引入了合作教育模式。1991年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在上海成立,标志着我国产学研人才培养有了正式的组织。1997年,教育部发出了《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全国二十八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在我国正式开展起来。
高校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接触理论知识的学习,而很少得到实践锻炼,难以把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产学研模式作为一个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能够很好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责任。因此,通过产学研模式探索出一套合理的人才培养机制,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产学研”人才培养影响因素
产学研作为一种理论与实践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与一般高校的单独培养有着很大的不同,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把学生的培养与社会、企业、高校和学生个人各方面结合起来,每一方面都会对学生的培养产生影响。所以在分析影响产学研模式的人才培养机制因素时就要通过这几个不同方面设置不同的影响因素分别进行评价,综合考量培养机制的优缺点,以利于改进。本文根据个人调查和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得出产学研人才培养的影响因素,具体见下表。
表产学研人才培养影响因素
如上表所示:一级影响因素有四个,即社会层次、企业层次、高校层次、个人层次。一个人才培养机制的好坏受多方面的影响,会有多方面的信息反馈此机制的优缺点。上述四个层次从大到小的范围可以较为全面地评价出机制的好坏。
三、影响因素问题分析
近年来,产学研模式在推动我国企业技术创新和社会技术进步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技术成果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大幅提升。但是,由于不够重视、资金不足等原因,制约了产学研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对于我国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起到了阻碍作用。
1.政府支持力度不够。一是政策支持不足。产学研人才培养方面,并没有比较详细的法规政策,比如在《关于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构建的指导意见》中,与人才培养相关的只有一句话:“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的交流互动,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此外,没有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专门的管理和引导机构,造成一些地方产学研人才培养无人管理的尴尬局面。二是资金支持不够。我国产学研资金的投入不足主要是由于我国整体对科技创新投入资金的不足。2012年,我国R&D总经费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为1.98%,相对于美国的2.8%,日本的3.5%有着不小的差距。我国高校和科研院所科研资金的主要来源是政府,而2012年政府投入资金仅占我国R&D总金额的21.6%,[3]这使得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特别是一些普通地方高校在科研和培养科研人才方面步履维艰。
2.企业合作不够。在创新投入方面,我国整体科研创新投入偏低,企业创新投入也相对不足。这一方面造成了关键技术的缺失,另一方面造成了联盟由于经费不足而无法全面培养科研人才。在创新水平方面,我国企业更多的是模仿创新,技术含量较低。在高校实习或者参与技术研发的过程中无法接触到高新技术,造成学生科研能力提升有限。最后,就企业对产学研的支持力度而言,现今很多企业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并不深入。此外,企业以盈利为目的。对于类似于公益项目的高校实习学生并不感兴趣。这使得一些企业在联盟高校学生实习期间敷衍了事,不愿意花费成本去培养。
3.高校教育理念陈旧。传统教学理念注重理论教学,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个注重实践能力的时代,我们所提倡的创新精神绝不仅仅是理论上的创新,还应该包括实践能力的创新和提高。在师资方面,学校很少拥有专门的实践教师,绝大部分仍然是一些理论课教师,很多甚至没有校外工作经验,一些老师在指导学生实践时只是纸上谈兵,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践基地建设方面,现有的大部分实践基地是由高校和政府投资建设的,投入渠道先对单一。产学研联盟由于存续时间不稳定和企业动力不足等问题,很少合作建立实践基地,学生实习机会大大减少。
4.学生不注重个人创新能力的提升。由于我国的高校属于“严进宽出”的招生模式,即招生较为严格,毕业相对轻松。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在校期间不努力学习。有些学生连课本都没有看完,更遑论其他专业书籍。在这种情况下,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储备较少,很难在创新方面做出成绩。另外,在当今社会创新意识不浓也造成大学生注重模仿和死记硬背,而没有意识到创新的重要性。
四、政策建议
1.加大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一是加大对高校和科研院所的资金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一般都是事业单位,拥有的独立收入很少,难以支撑成本更高的产学研合作教育。这就需要政府增加对教育,尤其是合作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实践基地建设和科研资金支持。二是加大参与产学研企业的政策优惠。如给予参与产学研联盟的企业在贷款和税收方面的优惠。三是加强对产学研联盟人才培养的引导和管理。在政府层面要设置横跨教育、工商、科研等的专门管理机构,用以协调不同部门之间的利益和纠纷,促进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的顺行实行和推广。2.增强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企业作为一个以盈利为目的的组织,当然只有在成本可接受时才能够持续地为人才培养提供助力。一是政府或者学校给予企业适当的补助,以弥补其因为培养人才而付出的成本,增强企业实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二是与合作单位签订用人协议,定向培养。企业在能够肯定所培养的人才毕业后加入本公司的情况下,会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因为当前付出的培训成本会增加未来本公司的人力资本。
3.改进高校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高校应该改变以往以课堂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加强学生在实践方面的锻炼。重新修订以往以学习成绩衡量学生的考核体系,建立理论学习和实践并重的考察方式。在教育方向上,要不断适应社会发展,根据不同学科特点和工作内容制定出有效的胜任力模型,以此为根据进行教学,具有更强的方向性,更能体现产学研模式人才培养的价值。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要加大实践指导老师和有社会工作经验老师的比例。此外,还可以让产学研合作企业派出员工担任学校的实践指导老师,这样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真实的工作情况,可以为自己未来的工作做有针对性的锻炼。另外,要加强学校的实践基地建设,增加投入途径,促进不同类型的实践基地共同发展。比如可以和产学研联盟企业合资建立实践基地,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学生的实习机会,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还可以通过给合作企业补偿等措施建立以企业为所有人的实践基地,相当于为学生购买实践机会。
4.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理论与实践并重,二者缺一不可。学生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有充分地时间学习理论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应该增加课程考核难度,实行“严进严出”的招生政策,督促学生努力学习。同时,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现代社会是一个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没有创新就会落后。大学生作为社会建设的中坚力量自然要有创新精神。产学研联盟中的研究项目,尤其是一些基础性技术创新应该吸引学生参加,以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学校和政府应该加大对学生创新的奖励力度,如设立创新基金、给予创新学生精神奖励等。
参考文献:
[1]何郁冰.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理论模式[J].科学学研究,2012,30(2):165-174.
[2]徐平.美国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8):1-4.
[3]中国新闻网.中国研究与试验经费年投入首破万亿,总量世界第三[EB/OL].http://www.chinanews.com.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