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对贫困学生资助工作中的心理援助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2-18 10:49:37 更新时间:2014-02-18 10:30:34
高等教育的助困机制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我国政府和高校一直致力于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资助困难学生的机制。目前已初步建立起一种以“奖、贷、助、补、减、免”为主要内容的、多种方式并存的助学体系。高等教育期刊推荐:《东方教育》。除了经济困难外,这些学生的心理贫困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贫困生本身不健康的心理意识为资助工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障碍,甚至是负面影响。所以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心理健康,给予他们经济上资助、心理上的救助,培养他们自尊、自立、自强的精神,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以积极、健康的心态面对生活、学习的困难,最终顺利完成学业,已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资助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摘要: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助学工作中,努力探索对贫困学生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救助的理论与实践,解决贫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使他们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的有用之材。
关键词:高职院校贫困学生,心理援助,资助工作
一、高职院校贫困生存在的心理问题
贫困生作为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特殊群体,曾被人称为校园中的“弱势群体”。贫困生一般是在艰苦环境中成长起来的,苦难造就了他们早熟的秉性,挫折磨炼了他们不屈的性格,因此坚强是他们普遍具有的心理特征。但我们也看到很大一部分贫困生背负着经济、心理上的双重压力。不仅严重影响贫困生的正常学习、生活,而且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心理健康。
1.过度自卑,自我封闭。
由于经济原因,高职贫困生发觉自己在许多方面与其他同学差距悬殊,不愿自己受到其他人的关注,更不愿自己成为别人谈论的对象与舆论的中心,内心极为敏感,表现出既自卑又过度自尊的矛盾心理,将他人的善意帮助看做施舍而耻于接受,采用各种手法伪装自己、掩饰自己。担心别人看不起,不敢在他人面前暴露自己家境的困难,自我防范意识强,拒绝与他人交往,对周围的人和事异常敏感、多疑,把自己封闭起来,离群索居,独来独往,加剧了他们内向、封闭、孤僻心理的形成,最终导致心理障碍。
2.压力过大,抑郁不安。
面对现实的经济压力、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不少贫困生表现出气馁和无奈,在学习和生活中失去应有的激情和活力。长此以往,就会形成紧张、不安、忧虑、恐惧的情绪状态,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特别是当前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自主择业”,贫困生没有父母可以依赖,自身综合素质有不足之处,因而面临的就业压力更大。贫困生面对现实的多重压力,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悲观,容易表现出抑郁、焦虑情绪,个别贫困生甚至产生退学、自杀、伤人、杀人等极端行为。
3.不懂感恩,做事偏激。
在资助工作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学生认为父母供养自己上大学天经地义,把其所受的不公归咎为家庭的不幸、社会的不公平,因此时常怨恨社会,怨恨父母,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对同学不满,做事偏激。部分贫困生总是希望多得点困难补助,没有树立努力学习争取奖学金或参与勤工助学的意识;有些学生甚至认为学校减免学费是应该的,国家助学贷款可以不还。不懂感恩、不劳而获的心态严重影响其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
二、结合心理问题,完善资助工作
贫困生由于其特殊的家庭经济环境,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常常面临生活和精神上的双层压力,产生心理障碍的比例相对较高,对于贫困生除了必要的经济资助外,更需要给予其精神上的辅导和心理上的帮扶。因此,对贫困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关注和辅导是十分必要的。
1.丰富心理主题活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学校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使学生认识到贫困不可耻,劳动最光荣,贫困问题如果处理得当就是一种磨炼、一笔精神财富。努力在全校形成同学间平等互助、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让贫困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及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学校应以集体活动为载体,在贫困学生中开展挫折教育、成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自立自强教育和诚信教育等各种主体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劳动观和消费观。通过组织不定期的心理健康宣传、心理健康讲座、团体辅导、报纸、网络等途径在贫困生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技能,让他们学会一些基本的自我心理调适和心理保健技能和方法。针对在某一个方面心理素质欠缺的贫困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如开展自信心心理辅导、人际交往心理辅导、学习心理辅导等,让他们得到专门的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从容自信地应对各种困难。
2.建立贫困生的心理档案,引导贫困生进行自我心理调节。
新生入校时,各高校通过各种手段建立了各类档案,包括学业档案、家庭档案、心理档案等。但由于不同的档案分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限制了其功效的发挥。特别是心理档案,要建立系统、翔实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档案,让有经验的专业心理咨询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辅导和训练,对有心理问题倾向的学生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他们往往夸大了贫困的负面影响,造成了心理矛盾与困惑。因此要引导他们改变对贫困的消极认识,正确看待贫困,以良好的心态来面对贫困,而不是耻于贫困。其次,引导他们重新构建对心理压力的认识。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压力,把压力看成是生活的挑战、成长的机会,在压力面前保持勇气和信心,排解心理压力的不利影响。
3.加大勤工俭学力度,培养自尊自立意识。
提高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关键是培养自尊、自立的意识。补、助、减都属于无偿性的资助,容易造成学生心理上的依赖感及行为上的惰性。高校和资助人要尽量为贫困生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助学岗位,把贫困生能够胜任的工作交给他们来做,使贫困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报酬,一方面可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扩大社交范围、克服自卑心理、提高综合素质的过程。另一方面可使贫困生享受到获得劳动报酬的满足感。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获得报酬,从而珍惜劳动所得,促进成才。使贫困大学生通过实际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建立自己的尊严和信心。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工作实践,这样既可以使贫困生获得一定的收入,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工作技能,积累社会资本,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
总之,贫困大学生是特殊群体,他们在学校是弱势群体,但他们又是未来国家建设的栋梁之材,学生资助工作的最终目标在于促进贫困学生全面发展。在高职院校助学工作中,努力探索对贫困生进行情感关怀和心理救助的理论与实践,解决贫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培养学生具有生活的勇气、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和社会责任感,激励学生努力学习,全面发展。因此必须建立一种完善的机制,使经济扶贫和心理扶贫相结合,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使他们成长为国家和社会的有用之才。
参考文献:
[1]邹国振.学校支持体系之构建——以促进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中心[J].教育评论,2005(1):32-36.
[2]李国建.高校贫困生精神贫困的成因分析及心理扶助机制的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33(5):148-149.
[3]龙晓东,廖湘蓉,邓志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2).
[4]孟新.论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的完善[J].教育评论,2003(4).
高等教育期刊推荐:《东方教育》
期刊简介:《东方教育》是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主管、江苏广播电视报主办的一份面向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教育科研院所、各类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及其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教育工作者和专业教师的综合性教育教学类学术理论期刊。国际标准刊号:ISSN2079-3111国内统一刊号:CN32-8211;0034,邮发代号:27-4。本刊秉承;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教育与教学相结合”的办刊宗旨,坚持刊物品质第一位的办刊理念,全力打造一个贴切于新时代要求的学术交流平台,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发表与交流学术成果的新园地,欢迎广大教育工作者积极投稿。本刊已被中国万方数据库、龙源数据库、中国核心遴选数据库全文收录。
主要栏目:
高教探索、职教创新、教育科研、教学实践、德育管理、综合论坛、文学艺术、教师心得、学生园地等。
来稿要求:
1、选题新颖、内容健康、观点鲜明、资料真实、具有较强说服力和实用性。2、投稿请一律采用word格式电子稿,在题目下写清作者姓名、单位、邮编、联系电话。3、稿件字数要求每版不超过2800字符(计空格),并依次类推。4、稿件必须要有摘要、关键词。5、文中如有参考文献,应依照引用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加方括号在右上角标出。6、文中如有计量单位、专业术语及名词等,一律采用国际标准书写,另请尽量不采用图表。7、稿件若属于课题项目等,请将批准编号标注于题目左上方。
来稿须知:
1、来稿请确保不涉及保密、署名争议等,若出现法律纠纷,作者自负文责。2、来稿一律不退还,请作者自留底稿。3、根据《著作权法》,本刊可以对文稿进行修改、删减等,如不同意改动,请投稿时注明。4、来稿决定刊用后,本刊有权以光盘、网络期刊等其他方式出版决定刊用的文稿。5、来稿后本刊会在三日内回复作者。6、稿件刊发后,本刊会向每位作者赠送该期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