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制文化对传统古典建筑的影响
所属栏目:历史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0:08:40 更新时间:2021-03-12 11:40:39
中国礼制文化对传统古典建筑的影响
王旭东
(苏州大学艺术学院215123)
摘要:建筑是人类文化的载体,中国古代建筑受礼制文化的影响,它的规模、形制都是礼制文化的反映,是文化的缩影。宗法及等级制度作为礼制文化的核心思想通过建筑的形式反映出来,促进了社会秩序的稳固,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宗法及等级制度;传统建筑;四合院建筑;规模;形制
1、引言
人类自从出现以来,就不断从意识形态出发来改造外部世界,解决人的各种需求。居住就是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因此,伴随着人类的出现,也就出现了建筑。建筑材料以木材为主,所以,很早就出现了木构架建筑,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形成了完整的木构架建筑体系,这也是中国传统古建筑的主要结构方式。
中国传统古典建筑的发展不仅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的结果,更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的载体,古建筑深受礼制文化的制约。古代,统治阶级一直把“礼”作为治国安邦的基本基本指导思想,正如:《礼记。曲礼》中记载:“夫礼者,所以定亲属、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还记载:“道德礼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礼制几乎涵盖了人们的全部社会活动和生活内容式。礼是一种界定天人关系,统治秩序,人伦关系的法规。礼制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宗法,等级思想。
中国的古建筑从开始就烙上了等级森严的印记,体现了“以大称威”,“以中为尊”的思想和宗法、等级制度。所以,中国的古建筑是珍贵的历史遗产,是中国建筑艺术及礼制文化的集大成者。
2、传统建筑的规模、形制
老子的《道德经》记载:“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东汉的文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皇,大也”。古代的传统思想中,“王”与“天”是联系在一起的,皇的权利是神授予的,代表天行使权利,皇权至高无上,所以,与帝王有关的建筑都雄伟高大,金碧辉煌。如:北京的故宫,承德的避暑山庄等等,体现了传统的礼制文化。
宫廷建筑规模宏大,建筑布局体现了“中为尊”的思想。《荀子。大略》记载:“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礼也”。《吕氏春秋》记载:“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五行学说中写道:“东、西、南、北、中,以中为尊”。以中位尊的思想源于古人对天的崇拜,人们在天象观测中发现北斗七星围绕北极星运转的自然现象,由此认为,北极星是天的中心,也因此产生了“以中为尊”,“王者必居天下之中”,“天子中而处”的思想。人们认为“中”是最高的方位,具有最高的权威。在古代的建筑群中,其主要建筑都分布于中轴线上,北京故宫的帝王座就位于整个故宫中轴线的中心位置,突显“以中为尊”的思想。
中国礼制文化中,“以大称威”,“以中为尊”的思想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对建筑的布局,规模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古代建筑的面宽间数是重要的标志,间数从九到三,这种等级规范就是礼制文化的要求。建筑的层高也受礼制文化的制约,等级越高,建筑就越高。体现了尊卑,有序的思想。北京天安门城楼共有五个门洞,中间一个是最大的,两侧的门洞依次减小。与此相对应的五座金锁桥也是中间一座最高,两侧的依次减小,中间的桥供皇帝使用,两侧的桥依次是亲王,普通大臣通行。天安门城楼是礼制文化的最典型的物化形式。
建筑的形式,规模,形制体现了统治阶级的精神意志,通过建筑语言表现出来的这种精神意志需要中国独有的礼制文化来诠释。
3、四合院建筑的空间构成
宗法和等级制度是礼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而广泛的影响了传统四合院建筑。在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宗法,等级制度,阶级观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这种普遍性也相当然的反映在建筑的形制和格局上,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宗法,等级制度以礼为核心,强调秩序,尊卑,内外有别。传统四合院建筑在建筑格局,形制,装修,彩绘等方面都体现出严密的秩序感。传统四合院建筑也受风水影响,作为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风水学也与传统礼制文化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传统四合院建筑是一种体现礼制思想的民宅,四合院建筑的建筑形制和人们生活秩序很好的结合在一起。传统四合院建筑是由四面房屋围合起来形成的内院式住宅。这种布局更好的适应了宗法和等级制度。在礼制文化的制约下,主仆,长幼,尊卑,男女,秩序井然。如:四合院建筑中的正房是北房,级别最高,在整个建筑中处于中心位置。根据等级制度,正房一般为三间。遵守“庶民庐舍不过三间五架,不许用斗拱,饰彩色”的规定。正房由老人居住,祖宗灵牌也布置在正房。卧室位于东西两侧,东侧卧室住祖父母,西侧卧室住父母,这是礼制文化中“左为上”的思想的体现。在建筑上,四合院的东厢房比西厢房高一点,厢房是晚辈居住的地方,长子住东厢房,次子住西厢房,家中未结婚的女子住在最后面。封建礼制中的宗法等级,是人们日常生活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四合院建筑在空间组成方面基本相同,但在规模,格局,形制方面有着严格的区分。根据主人身份,四合院分王侯,朝官,百姓等几个级别,规模也因等级不同而不同。传统四合院建筑是一种对外封闭对内开敞的住宅形式,在空间组织上体现了内敛的空间品质。
传统四合院建筑自上而下笼罩着浓郁的等级色彩,是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物化的缩影,是礼制文化的完美展示。
4、传统建筑构件及装饰
建筑传递文化,传统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礼制文化的思想,全面的反映了等级制度。
斗拱是传统建筑的重要构件,是柱子与梁架之间的过度构件,是由若干个方形小斗与若干弓形的拱层叠装而成。用于承托梁头,枋头,支撑重量。使用者等级越高,构建建筑的斗拱就越大,层数越多,建筑就越高,越宽,始终与等级制度息息相关。
传统四合院建筑的入口大门设计也必须遵循严格的等级规定,大门代表了人的身份,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由一间或若干间房屋构成的屋宇式大门,另一类是在院墙合拢处建造的墙垣式大门,后者多建在小型四合院中。屋宇式大门上可以安装门钉,门钉可以加固门,并且起到装饰作用。在清代,门钉就和宗法等级制度联系了起来,建筑物大门上的门钉有严格的要求,皇宫大门有八十一颗门钉,亲王府大门有六十三颗门钉,普通朝官的官府大门有二十五颗门钉,普通百姓的大门不准有门钉。建筑的屋顶也因等级的差别而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屋顶可分为双檐庑殿式、双檐歇山式、单檐庑殿式、单檐歇山式、悬山式、硬山式六种形式。宫殿建筑用双檐庑殿式、双檐歇山式屋顶,黄色琉璃瓦。亲王服府的正殿使用双檐歇山式屋顶,绿色琉璃瓦。普通民宅用悬山式屋顶,不准使用琉璃瓦。古代建筑的殿堂都有台基,台基能保护殿堂,防水避潮,同时,台基又能增添殿堂的气势,突出其高大的形象。《礼记》记载:“天子之堂,台基高九尺;诸侯之堂,台基高七尺;大夫之堂,台基高五尺;士之堂,台基高三尺,宗法及等级制度自始至终贯穿于建筑中。
宗法及等级制度不仅体现在建筑的结构上,也出现在建筑的装饰上,在宫殿,庙坛建筑中有许多绚丽多彩的彩绘。这些彩绘画不仅装饰了建筑,而且有效的保护了木构件,使其免遭虫蛀与腐蚀。清代,彩画分为金龙和玺彩画、旋子彩画、苏式彩画三个等级。按照宗法要求绘制在不同的建筑上,体现了等级制度下的意识形态。
5、结语
在礼制文化的影响下,建筑的规模、形制体现了统治阶级的意志,由此产生的建筑文化传递出一种严谨有序的秩序,这也正是在封建社会里,人们必须遵守的一种道德准则。礼制文化影响了建筑,建筑又折射出传统礼制文化对伦理,对自然的理解。发展到今天,中国传统礼制文化仍然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建筑及建筑文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2、孙大章。礼制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3、马炳坚。北京四合院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