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性及公益性
所属栏目: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0:32:41 更新时间:2021-03-16 13:48:45
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是社会受益的公益事业,其公益性是必须巩固和发展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向全党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同时,十七大把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素质,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的重要内容。对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推进文化建设做出了四个方面的重要部署,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和部署,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和重要性的科学把握。那么,在社会实践中,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和重要性从哪些方面可以显现和证明呢?笔者根据自己从事文化事业工作的实践认为,文化事业的公益性重要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认识:
第一,从哲学的角度去认识,文化、经济、政治互为前提,相互作用而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一方面,文化以人的智力表达方式制约着经济制度的选择、经济制度的形成,并给予物质生产、流通、消费以思想理论、舆论为指导,规定着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模。简如:我国人类社会产生出“图腾崇拜”与神话文化的原始时代,人类的经济生活只可能存在“刀耕火种”的方式,而绝不可能形成经济制度和经济规模。另一方面,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的动力,同时又受经济制约,但是文化与政治又同属于上层建筑。也就是说文化、政治、经济互相作用互为前提,是互相联系的,不是孤立的。人类社会要进步,文化、政治、经济必须协调发展。也可以说,文化事业的公益性重要性在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可充分显现,而且是必要的。对此,江泽民同志曾说过:“文化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只有政治、经济、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建设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因此,我们说: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是绝对的,没有文化的政治是野蛮的和短命的政治,放弃文化建设而只抓经济建设,人类就会变成经济动物,而阻碍人类文明进程。
第二,从社会实际生活去认识,随着社会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文化与政治的关系日益密切,在和平与发展的大环境下,文化事业对公众教育的公益性十分明显。在县区,文化馆辅导群众排演一个优秀剧目,图书馆借出一本好书,影院放映一部优秀影片,剧院公演一个优秀剧目,对所有观众、读者都能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形式净化人们的心灵,升华人们的理想,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培养健康,积极进取的民族性格。同时还可以使人们振奋精神,激励人们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现代化建设。这用艺术形象对公众教育的效果是其他任何方式都是无法取代的。比如解决农村尊老爱幼这种社会公德问题,用法律手段只能解决那些触犯法律的行为,不敬老爱幼而又未达到犯法的度,法律就无能为力了。通过文学艺术形象开展教育,就会起到法律所起不到的有效作用。因为通过优秀艺术作品的形象教育,就可以在社会上形成一种无形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一部优秀故事片《喜盈门》、一个优秀传统戏剧《墙头记》教育了多少人,多少人在这艺术形象潜移默化的教育下校正了自己的道德行为,通过文化活动为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人的高尚品德所起到的教育作用是无法用尺子来衡量,无法用金钱去等值的。文化活动的这种公益性重要性就是封建社会的政治家,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家都是十分重视发展的。
第三,文化事业的公益性还在于以她文化软实力的特殊性显示综合国力,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我们知道文化是国民经济,国民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主要是通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来显现,而文化事业是以生产精神产品,丰富精神财富并以其独具的潜力、活力、实力来显示和标志综合国力的。一个经济发达、政治强盛的国家,不仅其经济、政治实力在国际社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且他的文化也必然以其繁荣发达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古希腊文化,古埃及文化以及我们祖国的古文化,就是凭她的活力传播于全世界并影响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在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交通、通讯日益发达,文化发展、文化交流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国际交流日益频繁的国际社会中,经济发达,政治强盛,军事强大的国家,不仅将其经济、政治、军事向外扩张,而且文化也无孔不入地向外渗透来显示一个主权国家的综合国力,增强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上的地位和民族自信力。同时,优秀的民族文化还是一种强力的粘合剂,以其强大的凝聚力来团结全国人民。她不仅能将具有同一地域,一样的经济生活,同样社会心理和共同语言的人联结在一个民族大家庭中,而且能将不同经济生活,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语言,不同地域的各民族联结成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就是这样一个以共同的华夏文化所凝聚成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正是这一脉相承的优秀华夏文化才成了联系炎黄子孙的纽带。这种共同的华夏文化没有因政治、经济制度的变革而泯灭,而是随着社会发展日益繁荣,始终成为凝聚各民族人民的强大力量。在去年抗震救灾的活动中就表现得非常突出,各个地区,各种形式的抗震救险赈灾义演活动等等联结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心。各族人民的爱,以文化艺术形式,奉献给灾区人民。激励着抗震军民奋发图强,顽强地与天灾作斗争,夺取了抗震救灾的全面胜利。奥运会开幕式,以各种文化艺术方式展现了全国人民的精神风貌,以其巨大的文化感召力、凝聚力、向心力,极大地激发了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热情,振奋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民族精神。
第四,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具有法定地位。我国宪法在总纲中明确表述了:“国家发展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文学艺术事业、新闻广播事业、出版发行事业、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和其他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文化经济政策的若干规定》等法律法规也都明确表述了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国务院有文件曾明确指出:“为鼓励社会力量资助文化事业,纳税人通过文化行政管理部门或批准成立的非营利性的公益性组织对下列文化事业的捐赠,在年度应纳税所得额3%以内的部分,经主管税务机关审核后,在计算应纳税所得税额时予以扣除:(一)对国家重点交响乐团、芭蕾舞团、歌剧团和京剧团及其他民族艺术表演团体的捐赠。(二)对公益性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革命历史纪念馆的捐赠。(三)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捐赠”。这都说明,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是法律、法规认可的。
总之,无论是从法律的,哲学的,社会实践的角度去看,文化事业的公益性重要性都是无可置疑的。然而,如何巩固文化事业的公益性重要性不被削弱呢?根据目前一些地方存在着的轻视文化事业的发展,孤立的看待文化事业单位费钱不能直接创造经济效益,把文化事业建设当作经济建设的包袱。或者认为先把经济搞上去,回过头来再发展文化事业等现状。笔者认为:第一,各级党政领导都要清醒地认识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建设,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现代化。但通过文化艺术工作者的辛勤工作,能够提高劳动者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热情,从而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创造出巨大的社会效益。如果只重视经济建设而轻视文化建设,听任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占领文化阵地,听任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泛滥,失去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人们将陷于思想混乱、信仰危机,社会动乱,经济建设就不可能健康发展。法轮功事件的教训就应当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文化事业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巩固文化事业的公益性是各级领导的职责。
第二,各级政府部门要严肃认真地贯彻落实国家对政府兴办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文化馆、革命历史纪念观等公益性文化事业的财政政策,给予经费保障。不能以发展市场经济为由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推向市场。如果把执政党应控制的思想文化阵地推向市场,对意识形态领域大撒把,让文化艺术工作者到市场上去挣钱糊口,文化事业的公益性必然削弱。一旦对社会形成危害,将是用金钱无法补偿的。只有在财力上对公益性文化事业有保障,其公益性才能得到巩固。
第三,对文化精品工程重点项目,对重点文学艺术创作,社会科学图书出版,对重大节日的文化演出和其他宣传文化展览、展映活动,对重点艺术评奖,对重点文化遗址的挖掘整理,政府及财政部门要预算专项经费给予保障。对于必须对公众进行灌输性教育的展览、演出、放映等公益性文化活动,政府部门应实施相应的行政手段干预,把公益性放在首位,让公众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
第四,财政税务部门要严格落实执行国家对宣传文化单位的税费优惠政策,积极扶持文化事业单位发展文化产业,鼓励他们创收以增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活力。
第五,文化部门的干部首先要树立适应新时期文化建设的新观念,努力学政治、学科技、学文化,善于掌握文化建设的规律,团结知识分子,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为繁荣文化事业克尽厥职。文化艺术工作者要继续发扬艰苦创业,艰苦奋斗的精神,敬业爱岗,不等不靠,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用自己的辛勤工作光大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公益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应有的贡献。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