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四川民族地区高校扶贫的对策思考
所属栏目: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0:36:41 更新时间:2021-03-16 13:50:56
内容摘要:四川民族地区的贫困现象依然突出,高校积极参与扶贫,充分发挥智力支持作用,努力为民族地区脱贫作贡献。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校扶贫,对策,思考
反贫困是社会发展的核心话题。联合国《千年宣言》提出的千年发展目标——实现人类最大的意愿:建立一个没有贫困、没有因为贫困带来痛苦的世界。减少和消除贫困,建立和谐社会、小康社会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奋斗目标。在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也提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二〇〇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的宏伟目标,并指出了具体的解决贫困问题的一些方式方法。
凉山彝族自治州17个县市有13个贫困县,其中有11个国家级贫困县,贫困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极为重视西部地区的贫困问题,长期以来,做了大量的扶贫工作,所取得的成果也是显著的。西昌学院是凉山州境内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校内人才资源丰富,自2004年组建以来积极参与到了国家扶贫工程中,通过参与科技扶贫、文化扶贫,帮助地方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效益。在一定的推进了凉山扶贫工作得广度和深度,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推进凉山州反贫困的步伐。
一、凉山州发展概况和基本特征
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四川省西南部,横断山脉东部高山峡谷区。幅员面积6.01万平方公里,辖1市16县。境内地貌为高山、山原、山地、干热河谷四大类,其中高山、中山占总面积70%左右。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海拔高差大,立体气候特征显著,干湿分明,雨季集中,是长江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境内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邓小平同志曾盛赞“这里得天独厚”。包括富甲天下的水能资源、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极为丰富的农业资源、绚丽多彩的旅游资源和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资源。凉山州是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重要的革命老区。州府驻西昌市。
改革开放以来,凉山经济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呈现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十五”末,凉山州主要经济指标进入全国30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前5位。2008年全州实现GDP561.1亿元,人均GDP达到12896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7.6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46.1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7.4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省第9位。2008年,全州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37.5亿元。全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56.0亿元,粮食总产量206.2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3653元。①
二、凉山州贫困现状及特点
尽管凉山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无论是在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实质性的进步,但是,由于地理的和历史的原因,使得凉山存在的贫困问题在西部建设中显得尤为突出。凉山州由于地处高山峡谷地区,山高坡陡,对外交通、通讯不便,造成封闭、闭塞;长期以来,群众形成了一些安于现状,得过且过,耻于经商,小富即安的陋习,人的素质相对比较低下,难以适应市场经济条件的竞争;加上长期以来的投入严重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使得凉山很多贫困地区陷入越来越贫穷的状况。
1、凉山是四川乃至全国贫困面最大地区之一。
凉山是全国唯一一个由封建奴隶制社会“一步跨千年”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特殊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地,也是我国最大的连片贫困地区之一,贫困地区近4万平方公里,占全州总面积的67%。全州17县市中有13个贫困县,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伴随着贫穷与愚昧。2004年末,人均纯收入低于1000元的贫困人口123.39万人,占全州农村总人口的34.37%,其中:年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48.52万人(含返贫人口),占全州农村总人口的13.5%,比全国3%的绝对贫困人口高10个百分点,占全省绝对贫困人口的24.55%。在全国30个民族自治州中,凉山州以其贫困面积之大、贫困人口之多,而成为国家扶持的重点地区之一。②
2、凉山是四川乃至全国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
据统计,到2004年末全州还有10万多户贫困农户居住在瓦板房、草房(塑料薄膜加土)、石板房中,雨天漏雨,睛天漏光急需进行住房改造;在饮食上,一日三餐,除了土豆、酸菜和退耕还林补助的粮食外,无其它主食,贫困人口生活仅仅维持在保持生存的基础上。广大贫困山区,仍维持“刀耕火种”“广种薄收”的原始劳作状况,种一坡收一箩,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70%农户家中财产仅值六、七百元钱。
3、凉山基础设施薄弱,历史欠账多
国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时,凉山彝族聚居区仍处在奴隶社会阶段,社会历史发展形成的特殊断层,使凉山彝族聚居区社会发育极其缓慢,经济十分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低,各项基础设施处于零起点。虽然经过国家大力扶持,纵向比翻天覆地,有了长足发展,横向比相差几十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水利设施方面、工业建设方面、生态环境建设、交通、通讯、能源和其它社会事业建设急需加强;城镇化水平十分低下,资源优势难以形成资本优势,生产力要素难以聚合;县域经济发展差距在不断拉大。
4、贫困农户整体素质低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弱
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2008年中国的绝对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786元,“相对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786—1067元。从2009年始,中国的绝对贫困标准和相对贫困标准将合二为一,实行年收入低于1067元为贫困标准。③2008年,在凉山所辖的贫困县中,几乎没有学龄儿童的入学率达到100%的,特别是女童的入学率更低,如木里县的学龄女童的入学率只有86.5%。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由于素质低,贫困人口思想落后,观念陈旧,劳动技能差,经营能力弱,根本不具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有的甚至连自给自足的家庭经济的经营能力都不具备,更谈不上外出务工。2007年凉山农村人口中参与就业的仅为221.9万人,占农村人口总数的56%,劳务收入较全省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均低;“等、靠、要”思想严重,许多刚刚解决温饱的贫困户一遇天灾人祸就返贫,返贫率高达10%。
三、西昌学院积极参与凉山扶贫工作
西昌学院2004年组建以来,积极的参与到凉山州的扶贫攻坚工作中。按照凉山州扶贫办和凉山州教委的要求,西昌学院对口扶贫布拖县火烈乡和采哈乡。学院高度重视扶贫工作,成立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安排了专职扶贫人员,制订了扶贫工作计划,并给与了扶贫工作大量的投入,包括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开展了大量的如科技讲座、慰问演出、社会实践三下乡到贫困地区、科普宣传、物资捐助等多种形式的扶贫工作经过长期以来的努力,在凉山的扶贫工作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效。据不完全统计,4年来,共捐助物资价值近50万元,开展科技宣传10余次,科技讲座6次,社会实践三下乡百余人次,等等,为对口扶贫的2个乡培训农技人才百余人次,教育支教30余人次。通过各个方面共同努力,2008年底,该乡人均年收入超过了1000元,比2004年有大幅度的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地改善。而西昌学院真正做到了在凉山的社会经济发展中具有“三个不可替代性”:即“为凉山提供人才支撑的不可替代性、为凉山提供科技支撑的不可替代性、为凉山提供先进文化支撑的不可替代性”。
四、民族地区高校参与反贫困对策研究
1、加强宣传,帮助贫困地区群众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艰苦奋斗的思想。
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互作用中,人是最活跃的生产力。在扶贫攻坚中,贫困群众既是扶贫开发的受益者,也是扶贫开发的主力军。他们的思想观念将直接影响扶贫开发的成效。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参与反贫困的第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通过多种活动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新的观念和理念,包括坚定脱贫致富信心和决心,树立自力更生、自强自立的意识,树立竞争意识等,充分发挥贫困群众对与扶贫开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他们改变贫困现状的内在动力,克服“等、靠、要”思想,艰苦奋斗,苦干实干,勇与走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通过接受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改变愚昧落后的生活方式,移风易俗,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2、加大法律宣传,增强贫困地区的法制意识。
凉山民族地区由于有些少数民族仍然存在一些旧传统诸如家支习惯法等的影响因素,使得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受到一些不必要的阻碍。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参在进行宣传的过程中,应当把法律宣传放在一个战略的位置,引导贫困地区的群众依法生产生活,维护地区的稳定,积极投身经济建设的活动,加大脱贫的步伐。
3、加大科技扶贫力度,进行技术培训、支教
科技扶贫作为国家实施的一个重要的战略措施。其宗旨是应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科学,提高农民素质,指导贫困地区农民合理开发资源,增强贫困地区农民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因此,民族地区高校就应该针对贫困地区生产技术落后和技术人才极度缺乏的现实状况,积极将先进、成熟、适用的技术引进贫困地区,指导贫困群众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合理开发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提高贫困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实现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
4、给与一定资金扶持
作为教育机构,高校的资金相对比较缺乏,但是,在扶贫工作中,一方面可以积极的引导师生进行捐款捐物,另一方面,重要的是高校要通过已毕业学生广泛分布在各地和各行各业的特征,其中也不乏一些有成就的,通过他们,积极鼓励社会共同关心和参与民族贫困地区,共同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5、给政府规划提出合理建议
高校作为一个地区的高智能的智力资源,有着良好的理论基础知识结构,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在产学研结合的过程中还积累了一些实际操作的经验。高校在与政府接触的过程中,包括在做科研课题的时侯,都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为政府的规划提出合理的建议。
6、坚持治贫与治愚相结合
另一方面,要注重将治穷与治愚相结合。科技扶贫通过产、学、研相结合的形式,向贫困地区输入科技和管理人才、建立健全科技示范网络、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大力开展科普宣传,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农民素质。
7、配合加强项目实施的指导
国家在进行的扶贫工作中,很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通过项目工程的实施来推动贫困地区的经济建设。由于高校有着丰富的智力资源,因此,应该建立一支项目实施的指导团队,配合项目实施部门,积极、安全、有效的实施项目,真正让项目服务于贫困地区。
总之,利用高校的智力资源大力为贫困地区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推进凉山经济的快速发展,这既是实施民族团结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途径。
注释:
①http://www.lsz.gov.cn/3/3.aspx?id=1c495a5b-c308-4191-9872-6cbcabc671d7,吴靖平在州政协十届三次会议闭幕时的讲话
②凉山州发改委内部资料(2007年)
③http://hi.baidu.com/lyr6102/blog/item/6270021f2f195ecfa686697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