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戏曲的形体与把子
所属栏目:戏剧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0:52:45 更新时间:2021-03-18 14:33:23
戏曲的唱、做、念、打都是通过程式化动作加以表现的,因此,都具有比较严格的规范性。戏曲艺术教学中,形体与把子功教学在整个戏曲程式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长期以来,戏曲教学比较注重某个具体项目、某个单项动作或技艺训练,而忽视运用理论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戏曲艺术源远流长,但戏曲教学基本上沿袭口传心授,教学理论研究滞后,学生多有感性认识,而缺乏理性认识,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质量。在时代飞速发展的今天,教学对象的文化水平有了提高,观众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变化,这就需要从事戏曲艺术教育的人不断将实践上升为理论,以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以下,试从理论角度对形体把子功作一浅析。
一、形体是运用人体本身创造的艺术美。
艺术来源于生活。戏曲形体是从生活中加以洗炼和创造的—种程式化、舞蹈化、节奏化的舞台身段与技巧。它的特点是对生活的夸张与变形,这是戏曲定写意性和侧重于表现生活所决定的。尽管戏曲形体的身段动作与技巧繁多,我以为大致可以分成三大类:①装饰性动作;②技巧性动作;③造型性组合动作。
这许多动作,都具有生、旦、净、丑各个行当的共性,而不具有“这一个”人物的个性。所以形体教学是一门专业共同课。当然,各个行当对形体的要求也有所区别,但程式的要求则不变。如“云手山膀”,旦行动作幅度要小些、柔些,净行则幅度与力度大些。形体的身段动作是塑造人物的手段,如同汉语的字、词须按规律组合后才能反映出某种意义和思想感情一样。戏曲艺术离开形体动作就不可能塑造出光彩夺目的艺术形象。这里,动作的组合、排列、运用千变万化,高明的演员将这些动作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自己所刻画的角色上,共性的动作就具有了个性特征。
1、装饰性动作。
何谓装饰性动作?即动作本身不说明任何问题,只仅仅表现戏曲的艺术特征。如“端拳”、“按掌”、“托掌”、“顺风旗”、“双山膀”等等,都属戏曲特有的装饰性动作,离开这些动作,就不成其为戏曲。由这许多动作变化出的各种“亮相”,犹如雕塑艺术一样,在舞台上成为美的艺术造型。
2、技艺性动作。
戏不离技。技巧动作具有技术性和难度,如翻、滚、扑、窜、跳等。就形体教学范畴而言,主要有“射雁探海”、“飞脚”、“扫堂”、“旋子”、“踏步翻身”、“串翻身”、“卧云”、“跳坐”等。随着时展,许多技巧性动作在数量和技巧变化上有了新的提高,如“旋子360度”、“倒踢紫金冠接大跳”、“飞脚盘坐”等。艺术形象的塑造往往离不开技巧,技巧一旦运用到不同角色身上,就为角色增添了光彩。高尔基说过:“艺术家不掌握技巧就是最丰富的感情也会陷于瘫痪。”
3、造型性组合动作。
把装饰性动作与技巧性结合在—起,并表达一定意思的—套动作,就是造型性组合动作。传统的“起霸”、“趟马”、“走边”以及各种新编组合,都属造型性组合动作。“趟马”表现骑马赶路,“起霸”表现将帅征前的凛凛雄威,整个组合全都由装饰性动作与技巧性动作构成。这些组合在戏曲中本身就是程式化的套路,但组合中的一些动作与技巧,却可以增删变化。
造型性组合动作具有动态与静态特征。无论“走边”、“起霸”、“趟马”中的“圆场”、“翻身”、“飞脚”等动作都是处于动态,但整个造型组合属动作却是动中藏静,动静结合。各种“亮相”作为造型,属子静态,处理好动与静的节奏十分重要,否则张弛不当、动静不能相互衬托,就会影响整个组合动作的效果,从而也有损于角色形象的塑造。
戏曲形体是以演员身体为材料创造的一种艺术美。演员必须训练好腰腿动,规范地掌握各种装饰性动作与技巧性动作,才能在舞台上得心应手地塑造个性鲜明的艺术形象。
二、道具与形体合一是把子显著特点。
戏曲的把子不同于武术,它是由戏曲的写意性和虚拟性决定的。武术强调“真”,戏曲讲究“美”。
戏曲把子是演员运用某种兵器道具,结合形体的动作、技巧所表现的程式套路。把子的种类主要有刀、枪、剑、大刀、双刀、棍、棒等。每种把子都有各自的对打套路,如“小快枪”、“单刀枪”、“三十二刀”、“剑枪”等等。根据剧情需要,各种套路中的对打可以“化”开重新编成另一种套路。尽管把子种类多、套路繁,千变万化,但基本的招式动作不变。正如汉语的字、词可以组成不同的句子,写成不同的文章一样。
1、各种把子套路均由一些基本动作构成。
无论何种把子对打,都是由若干基本动作连串组合而成的。如“打蓬头”、“接腰锋”、“削头”、“砍马腿”、“刺肚”、“接鼻子”等。刺、砍、挑、撩、削都是一些基本动作。各种下场花也不例外,如“枪下场”就是集“提枪花”、“皮球花”、“交手背花”等动作为—体;大刀下场”就是以“大刀花”、“背花”、“倒提柳”等动作连串而成。训练并掌握好各种把子的最基本动作,就为表现对打套路打好了基础。
2、动静结合与鲜明的节奏性特征。
把子的各种对打套路,都是动与静的合一表现,只不过不同套路的动与静有所区别罢了。如对打激烈的“小快枪”、“单刀枪”等动的比重大,而“剑枪”、“锁喉”等对打就动静较为分明。动与静反映着各种把子套路的节奏,有的疾如旋风—般,表现出双方势均力敌、勇猛剽悍;有的则是缓中有快,表现出刚柔相济。但无论如何,任何对打套路都不可能是—种节奏,总有一个启、承、转、合的过程,总有一个高潮,而高潮的前面又少不了铺垫。掌握好各种对打的套路节奏,就能体现出各种兵器的特点,也体现了各个不同人物的个性。
3、动作的准确性——手、眼、身、法、步的协调。
把子是由数个不同动作变化而构成的组合性程式,因此要十分强调动作的准确性,如四肢动作的协调,双臂双腿的配合,均不能顾此失彼。在把子训练中,往往注重了上身动作和手臂运动而忽视了脚步及舞台地位,或者眼不随手,手到眼不到,缺乏应有的对打神气等。必须时刻明确:把子训练是手、眼、身、法、步的综合训练。
尽管各种对打套路各异,但都有一条基本规律可循。如“眼随动作手,双臂忌露肘,枪(刀)把要抓活,蓬头枪刀举过头,削头紧贴身,鼻子腰锋不弯肘,双刀幅度大,单刀不可忘左手,手动脚要移,按照步位走”等。把子要求在各个动作的准确中求美,达到神形的一致,从而更好地为塑造艺术形象服务。
戏校的学生以及剧团的年轻演员,只有将训练中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自然而然地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进而在舞台上大展身手。才能成为一名受观众喜爱的艺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