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文化杂志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3-06 11:05:20 更新时间:2014-03-06 11:29:19
汉字文化是语言文字学学术性刊物。研究汉语汉字文化,探讨汉语教学,并对汉语文与其他语文作比较研究。读者对象为语言文字研究人员、高等院校语文专业师生及中小学语文教师等。有英文目次。
【收录情况】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收录收录情况:中国知网、维普资讯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
【栏目设置】
研究报告、文献综述、简报、专题研究。
【投稿须知】
期刊名称:汉字文化
主办单位: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
国际刊号ISSN:1001-0661
国内刊号CN:11-2597/G2
出版周期:双月
出版地:北京市
期刊语种:中文
期刊开本:大16开
现用刊名:汉字文化

1.文章标题:一般不超过300个汉字以内,必要时可以加副标题,最好并译成英文。
2.作者姓名、工作单位:题目下面均应写作者姓名,姓名下面写单位名称(一、二级单位)、所在城市(不是省会的城市前必须加省名)、邮编,不同单位的多位作者应以序号分别列出上述信息。
3.提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作主语,100-200字为宜。
4.关键词:3-5个,以分号相隔。
5.正文标题:内容应简洁、明了,层次不宜过多,层次序号为一、(一)、1、(1),层次少时可依次选序号。
6.正文文字:一般不超过1万字,用A4纸打印,正文用5号宋体。
7.数字用法:执行GB/T15835-1995《出版物上数字用法的规定》,凡公元纪年、年代、年、月、日、时刻、各种记数与计量等均采用阿拉伯数字;夏历、清代及其以前纪年、星期几、数字作为语素构成的定型词、词组、惯用语、缩略语、临近两数字并列连用的概略语等用汉字数字。
8.图表:文中尽量少用图表,必须使用时,应简洁、明了,少占篇幅,图表均采用黑色线条,分别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号,应有简明表题(表上)、图题(图下),表中数字应注明资料来源。
9.注释:是对文章某一特定内容的解释或说明,其序号为①②③……,注释文字与标点应与正文一致,注释置于文尾,参考文献之前。
10.参考文献:是对引文作者、作品、出处、版本等情况的说明,文中用序号标出,详细引文情况按顺序排列文尾。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普通图书[M],会议论文[C],报纸文章[N],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汇编[G],档案[B],古籍[O],参考工具[K]。
11.基金资助:获得国家基金资助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文章请注明基金项目名称及编号,按项目证明文字材料标示清楚.
12.作者简介:第一作者姓名(出生年月-),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现供职单位全称及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杂志目录】
序号篇名作者页码
1著名书法家万瑞杰先生万瑞杰;99+1-4+97-98
2汉语汉字国际化的思考——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支撑研究马庆株;7-20
3《尔雅》理论研究的纲领性文献——邵晋涵《〈尔雅序〉正义》述评李嘉翼;21-26
4释“黑”(下)潘峰;27-31
5北京话中起辨义作用的儿化词语的词性变化宋孝才;31-42
6两百年来西文关于闽方言论文目录考述与翻译马睿颖;43-48
7常用词“母”、“娘”、“妈”历时关系研究黄志婷;49-56
8汉字飞天遨游太空——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当代中外著名书画家魏恒斌书画精品搭载“神十”飞天张剑儒;56
9“到”的词性、功能分析张霖;钟小勇;57-61
10汉字九宫游戏——快乐学习汉字的助推器本刊通讯员;61
11基于识解理论的名词动用现象分析——以网络流行语“真相”为例郭静;62-65
12西周铭文法律词语“■”与“许”训释王晶;66-67
13“慎独”词义考辨蔡晓菁;67-68
14小议甲骨文中的指示代词“之”郭丽华;69-70
15近十年来人名修辞特征变化的考察与分析左翠玲;71-75
16世民识字法(一)赵世民;76-82
17本刊电子邮箱变更启事本刊编辑部;82
18浅谈教学中英汉被动句的翻译王金平;苗争芝;83-87
19中国民俗中的错别字文化张同胜;88-90
20治学性质、治学过程、治学目的论析——治学简论之一王培基;90-94
2013年05期
1唐山石城书画院作品选5+1-4
2简评汉字注音的前世今生宋均芬;7-21
3关于近代汉语语气副词“通身/通深”的来源和形成徐复岭;22-24
4马王堆汉墓遣册词语考释札记刘玥;25-26
5《尔雅》中“台”“朕”“阳”三字的重新解读赵晓庆;27-30
6汉语颜色词的时间量潘峰;31-34
7湖北枣阳方言“拐”的意义及其演变马平;35-38
8试议《春阿氏》所反映的清末民初北京话中“把/将”字句的消长李杰;39-44
9略论《尔雅》对复音词的认识观念郭敬燕;李玉平;44-47
10章太炎“言文一致”思想的基本内涵孙风华;48-5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