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音乐为美术创作插上“灵感”的翅膀
所属栏目:音乐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0:09:47 更新时间:2021-03-19 10:28:53
摘要:音乐是积聚灵感、激发想象的艺术。作审美教育的重要环节,音乐越来越发挥出它独特的魅力。在高职院校美术专业中开设音乐课,不仅是一次有益的探索和尝试,更起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对于如何融合音乐和美术这两种艺术形式,在教学目地和方法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措施。
关键词:音乐;灵感;艺术创作;教学理念
搞艺术的人常常会提到“灵感”二字。关于灵感,在中国最有影响的当数陆机的“感应”说:“感应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灵感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是人类创造性活动中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美术教学创新发展过程中一种重要的教研方法。这种“感应”,在艺术创作中就犹如闪电突然把想象的大地照得通明透亮。原来是混乱的图景,突然变得井然有序;原来是阻塞的思路,突然变得条条畅通;原来是陈旧的意象,突然变得新意迭出;原来是乏味的线条,突然变得趣味盎然;原来是片断的旋律,突然连成了一个整体……可见灵感在复杂的艺术创作活动中瞬间便能把艺术家的审美想象提升到了一个深刻而动人的境界,它对艺术家的创新动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灵感作为人类特有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也成为了美术教学中一种潜在的教学资源。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它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学生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能否敏锐地把握与充分利用好“音乐”这一重要的艺术形式,对于教学活动中师生创造性思维的启发和教学灵感的生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甚至“灵感就成了最具决定性的创造力量”。那么,在音乐教学活动中应怎样来激发与生成这种重要而特殊的教学资源呢?
一、确立音乐、美术相通的教学理念
当代各个发达国家从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高度提出了艺术教育的目标要求,从“纯粹艺术”教育中解脱出来,使他们在创造艺术形式的过程中获得美感体验。在美术专业开设音乐课教育的根本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掌握多少音乐知识,而是通过音乐这个感性手段促使创作的灵感生成,让学生在美术作品中展现所获得的音乐感受。
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把情感对认知的作用进行了概括,认为情感不仅可以组织回忆,情感体验还可以赋予这些事件以相应类别的情感。美术与音乐都是借助于情感对学生进行教学、教育目的。他们的共同点都是在一定的艺术氛围感染下,调动人类积极向上的情感,培养他们健康、丰富的精神世界,感受真、善、美的艺术真谛。因此,好的音乐就是一幅美丽动人的画面,好的美术作品又宛如一只美妙的乐曲,“画中有声,声中有画”。这些足以说明美术与音乐之间有着一种必然的内在联系,他们是一对孪生姐妹,相互交融、相互净化,共同陶冶人们的情操,充实人们的精神生活,培养人们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热爱生命的热情,并不断地使人们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我在课堂上积极探索,努力把二者更加灵活、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取得最佳效果,鼓励学生去积极地寻找各自不同的表现方法。
二、创设美术、音乐交融的教学情境
色彩与音乐、和声有联系的观点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俄国的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康定斯基以纯理论化的方法把音色和色调、音高和色度、音量和饱和度联系起来,为自己的创作来找出根据和美学准则,科学家牛顿在此领域也有过深入的研究。古今中外,许多画家在美术创作中也都有这样的体验。当创造出现滞涩时,听一曲典雅的音乐,随着旋律的起伏,体会那种“高山流水”般的音乐所蕴藏的无限生机,待情致感发时,再提笔一气呵成。泼墨挥洒的高山流水画卷,画中自然也会流露出无尽的旋律与韵味,使山川河流之美跃然于纸上而栩栩如生。
有一个幼儿园的美术老师在教孩子学画乌龟之前,先引导他们听一段表现乌龟律动的音乐,并要求他们按音乐节奏模仿乌龟爬行的动作,然后再让他们进行绘画创作。这种情境,旨在通过音乐刺激,使孩子们更好地激发起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我们大学生不可能去模仿乌龟爬行,但是在音乐的世界中可以自由地畅想,用色彩和线条来表现自己听到音乐后心中联想的画面。音乐以其明快的旋律,不仅能够改变美术课堂教学的沉闷气氛,而且可以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感,来激发创新的潜能,给他们探究问题、探询知识的空间,让他们大胆想象、自由创造。
三、在多媒体教育中让色彩成为音乐课堂中流淌的音符
现代的音乐教育已经从“技术化教学”走向“艺术化教学”。在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不仅可利用图像、视频的直观性,还可以加入不同风格、地域、历史文化元素的美术作品,在欣赏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时配合适宜的美术作品,使得音乐作品的感染力得到极大的加强。如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介绍古筝、琵琶等古曲时,配合赏析宋代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在介绍德彪西的《月光》时,欣赏了莫奈的《日出印象》。德国巴洛克音乐大师亨德尔的音乐,色彩丰富,有时更象一幅抽象的风景画。音乐与图像的结合使音乐作品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把美术作品纳入音乐课程能产生更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有人称绘画是凝固的音符,而音乐则成了美术作品中流动的色彩,色彩与旋律交织成一幅绚丽的艺术画面。音乐教育的课堂有了美术作品的加入变得更为丰富、轻松、灵活了。教师应充分利用当代网络及多媒体可扩展性的特点,进行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更新教学理念,拓展教学思路,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发挥科技时代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成果。
四、让音乐成为灵感的源泉
音乐可以激发我们无穷的想象,这不仅对演奏家来讲极为重要,而且可能会为美术工作者的创作带来极大的想象和表现的空间,这种想象的东西对于画面表现具有导向性和激励性,它可以引导我们不断地在画布上追寻梦中的境界。
画家熊宁辉先生所创作的《蓝色的广板和快板》便是他在听了亨德尔的大协奏曲Op.6之第七首后的真实感受。在他的这部作品的中,基调暗蓝色的弦乐低音部和声表示着“广板”的开始,但不久便过渡到“快板”,亮黄色代表小提琴弦乐高音声部演奏的快速和弦。莫扎特那种浪漫幻想而又和谐雅致的意境也正是他在《灿烂辉煌的快板》中追求的色彩丰富却不刺眼,同时结构具有动感而平衡的效果。的确,在更多的时候,音乐所激发我们想象的东西有时是非具象的潜意识画面,有时难以形容,或模糊、或抽象、或动态、或更具意境性。
五、发挥音乐对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兼容”作用
音乐与图象之间的相互联想带有明显的个人体验性,通过不同的经历、环境,这种体验不断地转化为我们个人的潜意识,而这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不同的个人情感和喜好,这可能会造就自己的艺术创作个人风格。比如音乐欣赏,同样的音乐往往可以让不同的学生产生不同的联想。
华彦钧的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一首乐曲,在课堂上,教师对乐曲的作者、创作背景、乐曲内涵等知识先不作讲解,而是先给学生创造一个安静的环境让他们闭上眼睛去感受,感受这些抽象的音符和独特的演奏乐器给他们带来联想。有些学生看到的画面是弥漫的薄雾的清晨的田野、有的是平静的湖面、有的是小说中的场景、有的是丰盛的食物等等,千奇百怪各不相同,这些感情体验都是源于他生活的场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欣赏能够激发学生的内心活动,并且是带有很强主观性的。谁能说“五音不全”的学生没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学生的内心世界如天空的云彩,是多姿多彩的。而音乐就具有这种巨大的对于学生个性差异的“兼容”作用。
结语
青年学生是与音乐最亲近的人群之一,每个学生都喜欢在音乐中游戏、活动和学习。那么让音乐走近美术,让旋律与节奏成为幻想世界的载体,通过幻想和想象,让你临其境,有所观赏和领悟。由于心理学中的”通感”,使得美术与音乐之间尽管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但又有着许多相通之处,因此,它们之间的相互融合成为必要和可能。一切艺术都是心灵的感悟,只是各自所用的感性材料不同而已。
对于当前的美术专业的大学生而言,他们的音乐基础是参差不齐的,有些中学的音乐鉴赏课从未开设过,所以他们中间有不乏音乐感觉一般的普通学生,更有“五音不全”者,但是也有音乐感受力很强的学生。因此,美术专业开设的音乐课除了对音乐的态度、技能、知识的掌握程度上的要求,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和发展潜能而设定教学方法的才是最终目标。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把音乐与美术二者结合起来,更好地拓展了艺术审美空间,增强了艺术趣味,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想象力与创造力,努力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能在自身基础上获得创新性的发展,从而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理.《音乐学科教育学》[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宗白华.《美学散步•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3]傅雷.《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4]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史料集》[M].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2001.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