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师论文小学数学课堂合作学习的现状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3-06 15:16:57 更新时间:2014-03-06 15:31:55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指出:要“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是说,在小学数学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必须同步构建“小组合作学习”等新的教学方式和新的学习方式。
摘要:合作学习就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统筹分配成有明确分工的学习小组,然后大家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相互启发、相互协助最终共同提升数学能力。然而,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发展,教师逐渐发现合作学习中的一些不足,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分析低效合作的成因,并及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小学数学,数学教学,合作学习,原因分析,方法对策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定义及意义
所谓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有明确的责任和分工,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与任务而互助学习的一种新型教学组织形式,它要求小组成员共享目标和资源、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切磋、相互启发、相互激励。
小组合作学习具有以下四个鲜明特征:以异质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小组成员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小组目标的达成为标准;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为评价和奖励的依据。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组织形式不仅可以发扬教学民主,活跃课堂气氛,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而且也能增加学生的信息交流量,促使传统的信息传播网络化,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体意识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的有效实施和深入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文化主体多元化以及人才需求多样化趋势的发展,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和推广。但是,从整体上看,小组合作学习还存在诸多缺陷。
二、目前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
目前,在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以下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小组合作学习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和合作目的,导致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不知道老师要求自己做什么,教师也没有认真思考自己组织合作学习要达到什么目的;二是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具有很大的随意性,教师只是为了自己的课堂有一个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三是学习小组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我们经常发现很多小组成员在进行相互推诿,没有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或是学习程度好的学生支配整个小组的讨论,其他学生默不作声,无真正的讨论。
(二)学生参与度不均衡。
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学困生成了听众,越过了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学困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
(三)着眼结果,淡化过程。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只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教师关注的只是问题是否解决,并不关注这问题是怎么解决的、由谁解决的,学生在这一过程中的互动情况怎么样,参与度如何,哪些智力因素及非智力因素得到了训练。
1.合作被动,课堂冷场。
学生合作不主动导致课堂出现冷场现象是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一现象在七年级表现得尤为突出,调查结果显示,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有时会发现教室里鸦雀无声,小组成员接到合作学习任务后不商量、不讨论,态度冷漠,要么自己埋头单干,要么若无其事地做与自己无关的事,并没有真正参与到讨论与合作中来,使合作流于形式。
2.基础差异大,参与不平衡。
因为学生的层次不同,故而在小组学习合作中参与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也会有所不同,表现出参与不均衡的现象。小组合作学习确实能够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并能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优等生参与自由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困难的学生。
3.活动时间有限,合作呈形式化。
分组学习活动时间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效果。通过调查发现,九年级课堂容量大、任务重、活动时间有限,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经常是提前规划了时间,往往在学生开始合作几分钟后或刚进入状态或个别小组率先完成任务时,就急着让各小组汇报成果,然后匆匆结束,进入下一环节,把合作学习变成走过场。这样,教师成了课堂的主宰者,没有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使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四)分工不到位,合作效率低。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经常采取随机分组的方法,很少考虑每个成员的学习能力、性别等个体差异的均衡搭配,经常会出现角色分工不到位的问题。小组内部成员内分工也不到位,有些人担当的角色比较固定,比如一般总是由成绩较好的学生担任代表发言,这样就忽视了表达能力较差的学生。此外,合作学习时,部分同学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做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情,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自然成了各组名副其实的代言人,合作学习的低效就成了必然。
三、小学数学合作学习低效的原因分析
(一)教师方面。
1.教师的合作理念尚未能有效构建。
作为教师本身是在传统教育体制下成长起来的,在学生时代,合作的潜能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与人合作的技巧未能得到充分的培养,教师的合作理念尚未能有效构建,这样势必造成合作教学技巧的贫乏,在实际操作中无章可循,适度难控,很难达到理想化的教育效果。
2.急于求成,操之过急。
违背小学生的生理、年龄特点,不讲清要求,不考虑学生的生活背景,随意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没有动态地变更小组人数及成员的角色。不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不能科学处理好独立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关系,一味地让学生合作、讨论,结果是表面热闹,实效不强。
3.忽视了学习小组带头人的功能,没有让“领头雁”的作用发挥好。小组里生生之间的交流与勾通不能协调发展,合作就不能深入。4.教师对课堂教学时间的掌控随意性较大。
教师有时在组织小组合作活动时,因为教学内容多,任务重,担心完不成教学任务,不能也不敢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讨论时间,等个别小组展示了自己的成果,就匆匆结束任务,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致使许多问题的讨论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或缺乏深度和广度,或要求过高,学生根本无法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只好被动地接受别人的看法和观点等。
(二)学生方面。
小学生年龄小,独生子女多,多数在家里处在“小太阳”的地位,娇生惯养、我行我素、自私、狭隘、自我优越感强。社会、家庭又很少能为儿童提供练习合作的机会和场所,因此小学生不愿与人合作;与同伴之间的交流更多的是指责和埋怨等。
1.课前准备不充分。
问题一出现,有的同学在没有认真读书、深入思考的情况下,就开始小组讨论,他们没有经过深思熟虑,匆忙展开讨论,要么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不同见解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同或反对,也无法做到吸取有效的内容去修正自我认识的不足。
2.学生配合不积极,参与不广泛。
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习惯于讲座式课堂教学,不善于在人前发表意见和看法,多数时候在合作中在合作中充当了旁观者,沉默不语;有的学生由于基础薄弱,想参与活动却又力不从心;有的同学虽然基础较好,但不善于争取机会;还有部分学生只顾自己思考,和小组成员间缺乏必要的交流;有的甚至不知道怎样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互动,活动基本上停留在独立学习的层次上。这样小组成员间就不具备合作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他们之间没有真正的讨论与合作,也就不可能发挥小组合作的优势,使合作仅仅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
3.学生不敢大胆地表现自己。
有部分学生有自我否定、消极自卑、惧怕挫折的心理。这种心理会抑制合作学习小组中学生个体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的交流与沟通,使他不能轻松大胆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小组互动合作学习也就因一方的被动而失去应有的活力。这种因心理障碍影响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的现象,在以口头交流形式为主的合作学习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三)评价方面。
尚不能建立一套与之相匹配的课堂合作学习的评价模式。有的老师分不清“合作学习”是手段还是目标;有的教师评价不够全面。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把评价和奖励过多地集中在小组整体上,从而忽略了对个体的评价和奖励。而小组合作只是一种教学的组织形式,它最终是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服务的。如果教师在评价互动学习时,不把小组评价和个体评价紧密地结合,势必会影响到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
四、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实施的对策
(一)教师要转变观念。
“合作学习”不仅是学习方式,更是教学所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新课程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并不意味着对其它学习方式的彻底否定,也并不意味着只有“自主学习”才是有效的学习,我们所希望的是不同学习方式之间的一种最佳协合状态,以求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实践中,教师可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各种游戏、活动、方法,让学生明白:我只是社会中千千万万个人中间的小小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多么有意义的事;比我好的同学,我能得到他的帮助;比我差的同学,我能帮助到他们。
(二)教师应提高自身指导小组合作学习的技能。
1.设计出难易适中并具有合作价值的任务,并准确地将任务传达给学生。
小组合作学习探讨的问题一定要明确,要紧紧扣住课程标准,切忌模棱两可。要精选问题,把具有开放性、探究性的问题,或趣味性、生活性的问题,或热点性、规律性的问题作为小组合作学习的载体。教师要将合作任务以尽量清晰准确的语言传达给学生,要让学生真正清楚他们即将要解决的问题。
2.合理组建合作学习小组。
合理分组是合作学习取得成功的关键。要顺利地开展讨论、增强学习小组成员间的合作意识,对小组成员进行优化组合便显得非常必要。
如果安排各小组合作解决的是同一个问题,则合作小组应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建。所谓“组内异质”就是学习小组在构成上应体现班级的缩影,以保证组内各成员的差异性和互补性,保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组内各成员的主动参与与互助合作;“组间同质”是各小组的总体水平要基本一致,从而保证各小组之间公平竞赛的展开。具体来说,分组时应考虑学生的成绩水平、能力水平、工作态度、性格(外向或内向)等因素,尽量体现差异,实现互补。合作小组的成员应定时更换,以利于学生与不同的人一起工作,培养他们的合作技能。
如果安排各小组合作解决的不是同一个问题,则应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灵活安排合作小组,可以安排成绩好的学生组成一组,做更有难度的工作,成绩差些的学生完成一些相对简单的问题。分组时,特别要考虑那些弱势学生分组情况,要做到有利于激发他们参与合作学习。如对于胆小的学生,分组时尽量安排他们与他平时要好的同学一个小组,以使他敢于发言,敢参与合作学习。
3.明确合作小组内各成员的责任分工。
明确的责任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要素。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才能使小组成员全员参与,并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每个小组的分工,根据所学内容的不同,可以具有差别,但一般应该具有以下角色:组长(保证小组工作并确保每人知道指令是什么,保证各司其职,帮助化解争端);记录员(记录小组的讨论内容);报告员(向全班或其他组汇报小组的工作);提问者(通过提出问题推动小组工作更加深入);总结者(突出小组讨论的主要问题,记录小组活动的进程)。经过一段时间后角色要轮换,为每个学生提供均等的学习机会,使每个学生在不同的位置上得到锻炼和提高。4.教师要加强对合作学习过程的指导。
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与教师的组织技能关系很大。在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善于调控,让小组合作有深度、广度。教师的调控,要体现以下作用:①规范行为。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发现学生不积极参与或个别小组交流不认真时,要及时引导,提出明确要求,确保合作顺利开展。②发现火花。学生交流过程中常常会有思维的火花闪现,教师要在倾听中努力去感受和发现,及时给予肯定。③排除障碍。在学生出现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合作时,教师要及时点拨,帮助学生尽快排除障碍。④引导深化。当学生交流讨论停留在表层不深入时,教师要及时加以诱导,让合作向深层次发展。
(三)营造良好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小学阶段是一个充满好奇、喜欢探索的年龄段,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充满兴趣,这种兴趣象催化剂一样促使他们去观察、实践、思考。但是他们毕竟年龄小,阅历浅,还不能完全明白学习的目的,如果仅凭兴趣,而不去解决他们在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困难,他们的兴趣将会随着难度的加大、知识水平的加深而丧失殆尽。
(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及合作技能。
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的有些问题是学生不善于合作,不知道怎样合作造成的,尤其是小学生缺乏从事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渐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
教师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技能,使学生做到:学会倾听,能听出别人发言的实质、重点、要点,能作出判断、评价;学会尊重,不随意打断他人的发言,对他人的发言适时回应,善于接受他人正确意见并调整自己的想法;学会表达,以恰当方式说话,说话时态度和气谦虚诚恳;学会质疑,敢于陈述自己的想法,学会保留自己的意见而不是盲目随波逐流;学会欣赏,不要瞧不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学会宽容,给别人插话的机会;学会心理调适,不要嫉妒、排斥自己的竞争对手;与人为善,提高自己的人际亲和力。
(五)创设学习情境。
新课改教材重素质、重能力的培养。强调要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并具有趣味性的素材,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要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要创设有利于合作的心理环境。
1.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中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使他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2.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游戏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孩子天生就喜爱游戏,把枯燥的数学知识融合到喜闻乐见的游戏情境当中去,孩子们会在游戏环境中轻松接受,事半功倍。
3.创设操作环境学生人人动手,多种感官参与,能持续兴奋地在操作中探索求知。
(六)优选合作学习内容。
要求我们教师一定要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比如,人教版课标教材三年级下册,教学“笔算乘法”时,通过对几个学生的板演进行评价后,在有了一定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笔算乘法应注意什么?”这时小组每个成员都会有不同的角度进行探讨交流,可以相互补充,让学生自己总结归纳出笔算乘法的计算法则。这是学生自觉获得的知识,因此会记忆深刻。对于那些开放性的练习,在经过学生的独立思考之后,再进行小组交流。再中学习面积单位后,测量学校篮球场面积时,我充分发挥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让每个小组自主确定要测量的面积大小,小组中有的同学记录、测量、监督测量和汇报测量的长度。小组成员合作完成,让学生感受到与人合作学习地乐趣。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还要注意捕捉学生思维的撞击点开展讨论。如在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学习“圆柱的表面积”时,在实际生活中,求圆柱形水桶所需铁皮多少?要求这个问题,我让学生在小组讨论:“应该算几个面?为什么?”通过讨论使学生真正理解在实际生活应用中有些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的求出圆柱的表面积,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七)注重合作学习的评价,进一步开发学生的潜能。
现代合作学习的理念认为,建立一种引导的、多元的客观评价体系,能促进合作者更加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有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教师评价等。这几种评价虽可多重组合,共同在合作学习中发挥作用,但小组自评与同伴互评非常重要,因为这种评价体系关注的是学生团体合作意识与合作成果,不仅有利于组内合作、组间竞争格局的形成,而且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反思,以便在下次合作中更好地表现自己。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是顺应教育的发展而产生的,它的开展将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合作学习在实施的过程中会遇到诸多问题,但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总是伴随问题而产生的,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只要不断地学习,改进自己的工作,一定可以扬长避短,更好的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黄东根.《活动与发展:活动教学实验研究》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2]文海山.《论有效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第12期.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