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论文如何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3-07 15:07:46 更新时间:2014-03-07 15:50:45
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的传递过程。学科教学作为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文化内容,是有意识地把规范的、优秀的客观文化转化为个人创造活动的过程。
摘要:教育是一种文化活动,是一种文化的传递过程。学科教学作为教育最基本,最主要的文化内容,是有意识地把规范的、优秀的客观文化转化为个人创造活动的过程。教育,是教书与育人的结合。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仅有助于开阔师生教学视野,充分体现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感价值,更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实现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化学教育,人文教育,渗透
教育,是教书与育人的结合。教育,是人的教育。正如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所说:“教师,是知识种子的传播者,文明之树的培育者,人类灵魂的设计者。”教育,在传播专业知识的同时,还承担着培育人的任务,以自身的道德行为和魅力,言传身教,引导学生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实现人生应有的价值追求,塑造自身完美的人格。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教育在不知不觉中摒弃了“育人”的责任,人的教育被忽略了,而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的灵魂,严格来说就不称其为“教育”。因为,人,纯粹称为知识的载体,而没有自己的思想。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人文教育是不能从教育中分离出来的。
那么,怎样在平时的学科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呢?
一、我们必须认识何谓“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的提升,理想人格的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经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素养,文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形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醒。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与理想。
二、制约化学教育融入人文教育的因素分析
新课程标准中把化学教学的价值取向定位在两个方面:一是倡导科学精神,引导学生乐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科学品质;二是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中也明确指出要“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从对新课标的研读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学生学习化学的目的不仅是要拥有专业的化学知识与实验操作的能力,并且要通过化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这里所提到的“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都含有强烈的人文指向。那么,是何因素制约着化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互相渗透呢?
(一)学校管理思想的制约。
尽管素质教育已经实施多年,社会、家长对学校的评价也开始从片面追求升学率向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方面转变,但人们关注的焦点仍然是升学率。学校在升学率方面的压力依然比较大,带着这种压力,学校在制订教学工作计划时,自然把升学率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往往是集中优势师资,重点抓毕业班,抓中考的升学率,而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做到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相渗透,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没有明确的界定和要求,这使得人文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处于一种被忽略的状态。
(二)教师教育理念的制约。
长期以来,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影响,中学化学一直是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学,淡化了人文教育的培养,过分注重理论讲授、实验操作、元素知识以及化学计算,力图让学生多快好省的掌握应考知识。但我们是否想过:我们是否帮助学生在其头脑中创建了一个属于他的化学世界?就如教材开篇《绪言》所说,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但我们似乎正在把它变得干瘪枯燥,变成一堆记忆和计算。很多教师面对新课标中所倡导的新理念,如何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感到手足无措,缺乏对新课程的深度理解,缺乏对科学和人文相渗透的创造。虽然学生每天都生活在色彩斑斓的化学世界里,但对身边最基本的与化学有关的生活、社会和自然问题的基本原理都知之甚少,更不用说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了。
(三)家长的素质与观念制约。
家长的素质与观念同样制约着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特别是身处农村的学生家长,对子女的升学问题大致有以下几种认识:①知识改变命运:家长再苦再难也要供子女上学读书,将来有个好的前途,不用像父辈那样“面朝黄土背朝天”;②读书无用论: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国家的规定,不得不遵守,现在的大学生多的是,即使考上大学又怎样,照样找不到工作,还不如早点走进社会;③待在学校长大:家长不指望子女升学,出来打工年纪又太小,在学校待几年再说;④让学校看管:父母要出门打工赚钱,孩子丢在家里不放心,交给学校老师看管。家长不重视子女的学习,更不会关心孩子人文素养的提升。
(四)学生生活环境的制约。
学生的生活环境制约着人文素养的提高,身处农村的学生,他们回到家里往往是帮忙喂养家禽、种地等家务活动,而城镇的学生更多的是进图书馆,关顾书店,接受文化的熏陶。虽然现在电视、电脑网络已经普及,能丰富一些文化生活,但农村学生的生活环境仍然比较闭塞,跟不上时代脉搏,以致于教师讲解一些名词,如:生态恶化,禁塑令,地沟油,毒豆芽,染色馒头,低碳生活等,农村的学生基本不了解,觉得离他们很遥远,甚至认为老师在讲课外知识,与自己的学习无关。
三、如何在化学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
今天,化学已经发展成为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和能源科学的重要基础,成为推进现代社会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对于化学课堂来说,不仅具有科学知识传播的功能,还应承担一些社会责任,其作为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理应肩负起人文教育的重任。(一)以化学“魔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作为九年级新接触的一门学科,已掌握一定科学文化知识理论基础的学生,学习起来不会有太大的难度,但要如何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却非易事。
在进入化学课堂以前,学生已经对一些化学制品和化学现象有所接触,有着渴望了解化学知识的强烈愿望,对第一节化学课《绪言》,学生会感觉既新鲜又激动。所以,如何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就需要教师下点功夫。根据本课的特点,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一定听说过很多的童话故事吧,大家还记得点石成金的故事吗?在很久以前,传说有一根魔棒,用它点一下石头,石头就会变成亮闪闪的黄金。我这里也有一根魔棒(出示玻璃棒),来见识一下它的魔力吧。(演示:玻璃棒点灯,用玻璃棒蘸点浓硫酸,再蘸点高锰酸钾,然后接触酒精灯灯芯)魔棒把灯点着了,它的魔力到底在哪里呢?(举起化学课本)就在我们将要学习的化学里。通过一些有趣的小魔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在教学中渗透化学史。
化学史富含了人文教育的内容。美国科学家G·萨顿认为:“使科学人性化的最好方式,即使不是唯一的方式,就是对科学进行历史考察”。因此,通过化学史的教学来传输化学文化,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来说是一种极好的途径。
比如,在讲第四单元课题4《化学式与化合价》时,可以穿插古代化学时期,人们怎样给已发现的元素和化合物命名的。如,汞像水可以流动,有银色的光泽,所以称之为水银;中国炼丹家魏伯阳把硫磺称之为“黄芽”……到如今采用贝采里乌斯的化学符号系统的一个过程;在讲第五单元课题1的《质量守恒定律》时,教师可以穿插拉瓦锡在研究了俄国化学家罗蒙诺索夫的理论基础上,用精确的定量实验研究了氧化汞的分解和合成中各物质量的变化关系,从而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故事。在了解了许多著名化学家的事迹后,使学生认识到科学家在成长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沿着崎岖的小路攀登上化学的高峰。这是一种耐人寻味的顽强的奋斗精神。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缺乏这种事业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难于做出杰出贡献的。再通过了解我国化学工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科技的光辉足迹,近代闭关锁国落后挨打的状态,以及新中国建立后,提倡重视教育事业,提倡进行大胆改革,从而促进了化学事业新的发展。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奋发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加强与其它学科的内在联系。
化学,是一门实用的学科,当今21世纪我国化学发展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化学与数学、物理、文学、艺术等学科共同成为当代自然科学迅猛发展的基础。化学的核心知识已经应用于自然科学的方方面面,与其它学科相辅相成,构成了创造自然、改造自然的强大力量。所以,化学,并不是一门独立于科学世界的学科,而是与其它学科有着密切联系的学科。在化学课堂中渗透其它学科知识,也是渗透人文教育的体现。
比如,明代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这一句道出了石灰石的来历和煅烧。而第二句“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讲的是熟石灰的制取与应用。作为咏物诗,作者托物言志,借助于描写石灰的功能和品质,更抒发了作者为国尽忠,不畏艰难,不怕牺牲,刚正不阿的高尚情操和英雄气概。与化学有关的古诗还有很多,如唐代于良吏的《春山夜月》中“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是对分子的运动的诠释,还有成语“水滴石穿”,是由于雨水中带有酸性氢根离子与石块中主要成分碳酸钙发生化学反应,进而腐蚀……其实化学并不枯燥,它也充满人文色彩。
(四)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与衣、食、住、行、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都有密切的关系,它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应用科学。那么,如何让学生把化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呢?
例如,在学习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时,由于这个单元的内容理论性比较强,对于气体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压强的增大而增大的特征时,学生并不是那么理解。这时,我通过联系生活实际,举出具体例子:在加热水时,通常水未沸腾时就有气泡冒出,其根本就是因为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变小,所以溶解在水中的气体就逃逸出来,这就是我们所看到的气泡了。这时候,我再提出问题:夏天,阵雨来临前,常有大量的鱼会浮近水面,这是为什么?有了刚刚所学的知识,学生略略思索就有答案了:因为夏天阵雨来临前,天气会异常闷热,也即气温升高,这时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就会减少,而靠近水面的这片水域因与空气接触面大,溶解的氧气相对多些,所以,鱼儿才会成群结队地浮动在水面。通过这样的方式,使知识与生活联系起来,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五)引导学生关注环境化学、绿色化学。
“科学是一柄双刃剑,它既能造福于人类的同时,又能给人类带来灾难”。
随着世界人口的增长,耗费的资源越来越多,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温室效应、能源危机、土地沙漠化严重、空气污染等问题日趋严重,更甚者,还有一些为了牟取暴利的人,利用化学原理,制造出毒品:如海洛因、冰毒、摇头丸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其行为令人发指,背离了人性和科学。所以,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还要教育学生,不是所有的化学知识都是有益于人类的,一切有悖于人类幸福的化学发现都应该被科学的良知遏止。
总之,在化学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不仅有助于开阔师生教学视野,充分体现知识的认知价值和情感价值,更是促进学生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格,实现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如果有一天,化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能够有机结合,化学课能让学生觉得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让学生觉得这个学科有声有色,让他们能沉浸其中,享受乐趣,这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化学史教程》,山西教育出版社.
[2]《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年6月第322期.
[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0年8月第324期.
[4]《教师教学用书·化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