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文化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探讨
所属栏目:美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0:35:52 更新时间:2011-02-26 10:35:52
摘要:羌族的文化源远流长,羌族文化在羌族建筑上的应用更使羌族古建筑成为我国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人们对居住环境与自然的和谐性提出了更好的要求,如何继承和发扬古羌文化中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成了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本文对羌族建筑和羌族文化进行了介绍,并对如何将羌族文化应用于现代建筑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碉楼;碉房;羌族建筑;羌族文化;羌族文化的前景;
1羌族的历史与现状
羌族的祖先居住于我国西北地区的河湟一带,在战国时期因受到来自秦国的严酷军事压力而开始四处迁徙。在秦汉时期,西北的羌族人逐渐向南迁徙,并最终定居于岷江上游的河谷地区,社会形态也开始由游牧业向农业转型。
由于受到藏传佛教的影响,一些地区的羌族建筑开始向经堂建筑的形式靠拢,这种情况也出现于其他的少数民族中。唯有位于岷江上游地区的羌族古建筑仍旧沿着自身的发展轨迹由洞穴向窑洞、板筑和石砌逐渐演变,并最终留下了如黑虎、曲谷等将古羌风格延续至今的寨子,现如今这些寨子已经成为了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观。
2羌族文化在建筑中的应用
羌族的文化在羌族建筑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居安思危的理念。在5.12汶川地震中,很多现代建筑不堪一击,平日里风光无限的高楼大厦在灾难面前纷纷化为废墟,但是很多始建于清朝的羌寨、碉楼和碉房却安然无恙。很多人对于这个奇迹惊叹不已,按照当时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如果你在十年前盖房子的时候想到了十年后的事,那就是奇迹。而羌族的先民们,显然想的更远。
从战国时期开始,羌族的先祖们就必须面对来自各方的军事压力,到了清朝时期,政府甚至专门针对羌族开展了一系列的清剿行动。长期的军事活动使得羌族人具备了很强的危机意识和居安思危的理念,并将这种理念带进了住房的设计当中。羌族建筑多以当地出产的石块筑成,在建筑过程中不吊线、不绘图,凭借的就是世代相传的经验和技艺。其主要特征是墙面呈缓坡状、石块互相咬合在一起,非常的坚固。尤其是羌寨中负责防御的碉楼,基本都有三四层之高,完全用石头砌成,在各个墙面上开有射击孔。碉楼的底层用来饲养牲畜,中层用来住人,上层则是储藏粮食的仓库,最上层是一个比较宽阔的平台,可以用来瞭望和射击。碉楼平时住人,战时就成了一个坚固的堡垒。虽然各个碉楼的层次不一,却都坚固耐用。如果从平面上来看,碉楼多为六角,也有八角甚至十二角,这些角相当于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是整栋建筑的主要支撑物,也保证了羌族碉楼在汶川地震中安然无恙。
二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羌族人崇尚利用自然,保护自然,因此无论是在建筑的选址还是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都力求与自然界和谐共生。羌族的民居建筑一般都建在山坡相对平坦的部分,与地形紧密结合,通过调整建筑的层数和层高,实现分台筑室,节约了建房所需的石材量。同时,建筑的底层为自然地面架空而成,在不对地表进行破坏的前提下解决了居住问题,既有利于生态的保持,也增加了房屋的表面积,加强了通风。在材料的选择上,羌族人采用的是当地出产的岩石与黑土,这些自然而成的材料既对人体无害,又于生态无损,符合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黑土就是由岩石风化而来的,虽然在建筑刚落成的时候并没有多少粘性,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者会逐渐固化,最终成为一个整体,这无疑大大增加了建筑的强度。
3建议
想要将羌族的文化在现代建筑中发扬光大,就必须对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建筑古制进行甄选和创新,使其符合现代社会的需要。当然,这里提到的创新并不是说将古羌建筑进行包装并冠以羌族建筑的名号招摇过市,这不是作秀,而是要将古羌族建筑文化与现代科技相融合,以古羌建筑中关于环保和节能的理念来影响现代建筑的设计。
(1)为了与居住地的高日照强度、高海拔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相适应,碉楼内部大多采取了空气间层的设计,从而减少了建筑内部的热量流失。碉楼中层的两端是卧室,中部是堂屋,在堂屋的中心部位设立的火塘既可做饭又兼顾了取暖的功能。这样的设计使得前室和卧室发挥了空气间层的热工作用。在白天可以防止强光的照射,到了夜晚则对进入建筑内部的冷空气进行预热,减缓了内部热气的流失。我国现代建筑对于整体保温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在开发设计的时候往往只关注建筑物的室内结构和布局,这种不重视导致的后果就是我国北方大部分居民住房在供暖期结束后普遍面临低温。如果能在设计中加入对整体保温性能的考虑,使得住房内部温度维持在一个相对平稳的状态,无论对于居民的居住舒适度还是对于节能环保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2)在很多羌族建筑中,屋顶都是用当地出产的石片和黄土搭建。在白天,石片和黄土吸收热量并储存起来,等到了晚上再慢慢的释放出来,使建筑内部冬暖夏凉。这应该算是早期的太阳能应用了。现代很多建筑的外部都是用玻璃幕墙覆盖,如果将其更换为太阳能电池板,在不影响美观的前提下完全可以解决一部分建筑用电和供暖。这种技术在我国已有应用,但是范围并不大,如果对其进行积极的推广,无疑会给予我国的节能减排事业以强有力的支持。
(3)现代建筑所需要的建材多为一次性不可回收的材料,一旦建筑拆除,就会变成建筑垃圾,造成了自然资源和土地资源的浪费。当然,笔者并不是要求现代建筑都选用岩石作为建材,但是,应加强对环保、可回收或可再生材料的应用,不要因为眼前的利益而无视对于环境的破坏,这虽然会对当代人的利益造成一定损害,却会为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优美的自然环境和生存空间。
4结论
羌族的碉楼是当地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的产物,它最大限度的利用了自然资源并达到了节能的目的,饱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
随着能源危机的加剧和人们对人性和释放和回归的追求,节能化、生态化、人性化逐渐成为了人们对现代建筑的要求。如何将羌族传统建筑中对于人性与自然的理念融合到现代的建筑设计当中,如何实现人文环境与自然环境的融合,既是我们现阶段需要钻研的问题,也是现代建筑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陈蜀玉.羌族文化[M].四川: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5
[2]《羌族简史》编写组.羌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4
[3]张曦、张海洋.持颠扶危:羌族文化灾后重建省思[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9.9
[4]李鸣.碉楼与议话坪:羌族习惯法的田野调查[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8.12
[5]李贫.羌族[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4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