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论文发表降解膜应用试验总结
所属栏目:农业论文发表
发布时间:2014-03-13 15:29:35 更新时间:2014-03-13 15:59:33
行间覆膜技术以其提高土壤温度,保持土壤水分,使农作物产量大幅度提高等优点。但是,随着塑料地膜使用量的不断增大,也带来了残膜对农业生态环境的污染问题,即“白色污染”。其主要表现为很难降解的聚乙烯残膜越来越多地聚集在土壤耕层表面,直接影响土壤耕作,阻碍土壤中水分、养分、空气的运行,妨碍作物扎根和对水肥的吸收,影响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的提高。我们用降解膜代替普通地膜在玉米上作行间覆膜试验,为解决普通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提供依据。
[摘要]近年来,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不断应用,不但促进了农业的增产增收,还促进了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本文中主要接收了降解膜代替普通地膜在玉米上作行间覆膜试验。
[关键词]降解膜,试验,措施
一、供试材料
1.供试作物:玉米
供试品种:丰单4
2.供试材料
降解膜(地膜宽度65cm)
二、试验处理与方法
1.试验地基本状况
试验地设在八五〇农场旱田科技园区,土质为草甸白浆土,地势平坦,土壤肥力中等。前茬作物玉米,秋翻地。
2.试验处理
试验采用大区无重复设计,分成常规种植对照区和应用降解膜行间覆膜区2个处理,每个处理面积780m2,垄距130cm。
处理1应用降解膜行间覆膜
处理2ck常规种植
3.试验方法
5月4日整地(重耙两遍);5月7日起垄,同时机械深施底肥,施肥量及肥料配方:(46%)尿素6kg/亩+(61%)二铵7kg/亩+(60%)氯化钾5kg/亩;5月8日,采用机械播种,播种密度5000株/亩,播种同时施种肥二铵6kg/亩,播后及时镇压;5月13日,土壤封闭灭草,配方:异丙甲草胺100ml/亩+噻吩磺隆2.5g/亩;5月14日人工覆膜;5月30日深松,6月23日封垄追肥,肥量:尿素8kg/亩;10月8日,测产收获,每个处理取三点,每点面积39m3。
三、试验调查
1.气象分析
由于去年秋季雨水较大,土壤水分过于饱和,加上冬季降雪偏多,对今春整地极为不利。我们利用大马力机车作业,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整地、起垄夹肥和播种作业,确保玉米播种在高产期内。播种后5月中旬降水24.5mm,对出苗极为有利。5月下旬和6月上旬气候较为正常,腹膜区玉米长势明显好于常规种植玉米,苗期植株生长量明显高于常规种植玉米,并且比常规种植玉米可见叶多两片叶。6月下旬至9月上旬,对玉米生长发育较为关键的3个月期间,日照较少,平均每天不到5小时,历年同期日照时数平均每天7小时;降水较历年平均偏多,仅7月份降水191.9mm,比历年平均多76.1mm,而且降水日数较多,土壤一直处于湿润状态,造成玉米生育期延迟,覆膜作用也没有完全体现,最终产量差异不大。地膜能否完全降解及降解情况,还要待明、后两年继续观察。
2.生育期调查(见表1)
从表1来看:同期播种,出苗期覆膜比常规种植早1天,拔节期提前3天,大喇叭口期提前3天,抽雄期、吐丝期分别提前2天,成熟期提前1天。
表1生育期调查表
3.降解膜降解情况调查
覆膜40天后,对降解膜覆盖区进行定位观测,降解情况不十分理想。到8月下旬时降解膜开裂处虽不少,但韧性与刚覆膜时差别不大。
4.秋季考种及产量结果调查(见表2、3)
表2秋季考种表
从表2来看:使用降解膜玉米植株生长量高于常规种植,每穗粒数相差不大,百粒重38.6g,比常规种植玉米多0.7g。
从表3来看:应用降解膜玉米产量593.5kg/亩,比常规种植产量高3.7%。经统计分析,产量差异不显著。由于今年特殊的气候条件,土壤一直处于相对较为湿润状态,没有显现出应用地膜的增产作用。
表3产量结果表
四、结论与讨论
1.从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上来看,使用降解膜玉米植株生长量高于常规种植,苗期更为明显。地膜增温促早熟方面,在今年气候条件下,作用效果不明显。
2.从对玉米产量的影响上来看,在今年的气候条件下,应用地膜覆盖种植没有起到应有的增产效果,较常规种植增产3.7%。
3.采用大垄行间覆膜,既有一定增温保墒作用,又不影响机械耕作,同时相对于全垄覆膜节约大量成本。如果降解膜降解效果较为理想,有很大应用价值。供试降解膜在使用时极易破碎,建议改进材质,增加韧性。
此试验在本地区只此一年,今年气候较为特殊,多雨寡照,数据仅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赵燕,李淑芬,吴杏红,郑启宏.我国可降解地膜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现代农业科技,2010,23:105-107.
[2]张永明.可降解地膜覆盖玉米试验[J].甘肃农业,2006,01:207.
[3]李忠杰.可控降解地膜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02:56-57.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