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师激发农村初中“学困生”学习物理兴趣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3-15 10:04:15 更新时间:2014-03-15 10:49:14
激发“学困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诱发和树立“学困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是初中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
摘要:素质教育和新的课程改革都要求现代教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而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前提是对所学内容有足够的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已成为现行教学的首要任务,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需先行解决“学困生”的学习兴趣问题。
关键词:农村初中,物理教学,激发兴趣,学困生
所谓“学困生”,一般指那些在知识、本领、品格、方法、体质等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难题,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不可以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必要经过有对准性的教育对策或医疗对策赐与补救或矫治的学生。在平时的物理教学活动中一些学生由于持续学习困难、知识积累障碍、基本技能匮乏造成了学习效率的低下。这些学生往往思考不积极,注意力不集中,善于机械记忆,不善语言思维,不愿或不善于开动脑筋,常常回避那些较难的习题,思维上有惰性。
学生的差异必然存在,教师必须承认并尊重这种差异,而初二的学生由于成绩的原因,自知升学无望,逐渐发展为对学习失去信心,甚至放弃的态度,若任其发展下去,这部分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对这些“学困生”进行激发学习兴趣的教育,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上好“引言”课激发兴趣
对初二学生来说,物理是一门新学科,他们带着浓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来上课,如果处理不好,会使“学困生”失去学习物理的兴趣,对上此课前应精心设计,一开始就要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在上第一节课时就对学生言明“物理对每一个学生来说都是启蒙学科,大家不存在什么基础差异,且与其它学科联系不大,我相信每一位学生都会象历届学生,努力争取成功。”
在上新课前采用几个典型的实验把学生带入学科的大门,如拿出一个杯子和一张纸让学生检查一下是不是普通的杯子和纸,然后装满一杯水,把纸放到上面,再问学生,杯子倒过来后纸会不会落下,水会不会流出,让学生议论一会后,再做出倒杯纸托水实验,此时学生都会发出赞叹声,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惊异和喜悦,这些直观的演示,可激发“学困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及高涨的情绪,为新课的讲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以典型有趣的实验激发兴趣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人们的许多物理知识是通过观察和实验认真地总结思索得来的,在物理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多动手做实验,引导学生做一些有趣的实验,如在上光学前可布置学生下去观察“插入水中的筷子”,“隔着水滴看字”等有趣的实验,插入水中的筷子,看上去是弯的,拿出水后,又是直的,把水滴放到透明塑料纸上,看书上的小字,会看到书上的字变大,学生看到这些奇异的现象后,即使是“学困生”也会有好奇心和追根究底的心情去看书,去找原因,想知道为什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也是我们教师最愿看到的结果。
三、用“肯定、赞扬”兴趣
在教学中,应该多关注学学困生,开发学困生多种发展潜能,努力地去发现“学困生”的优点、长处、能力等,适当地赞美“学困生”,不仅教师可以获得学生的好感,而且还可以使教学双方在心理和感情上靠拢,缩短彼此间的距离。
四、以名人学习的曲折经历激发学习兴趣
结合课本内容,向学生介绍一些大科学家学习的曲折经历。如爱迪生曾被学校教师一致认为是一个笨蛋,不是读书的料,他在班上读书不到三个月就被学校教师一致通过让他退学,他失学后通过自学最终成了发明大王。爱因斯坦读小学时除了物理外其他功课成绩都很糟糕,被同学戏称为“憨直农夫”。但是经过不懈的努力他成功了。他们的学习也是经历了曲折和失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管任何人都会遇到曲折,关键是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们有些同学虽然现在很差,但将来说不定你就是“爱迪生”和“爱因斯坦”,但要成功同学们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
五、精心创设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与情景活动相应结合的一种人为优化的场景,这种有意识创设的,优化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客观情景,在教师语言的启迪下,使学生置身于特定的心理场景,如临其景,不仅促使全班学生,全神贯注地认知,而且激发学生有情感地主动参与学习,如在讲磨擦时可让学生回忆在家拉手推车时,同样重的车走在水泥路上和土路上的感觉、用力情况,找出用力不同的原因;拉重车和轻车的用力情况,找出用力不同的原因,从而引导学生分析出影响磨擦力大小的因素。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即使“学困生”也会主动参与讨论,因为他有生活亲历,现象直观,结果易得。
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即使是“学困生”也会主动参与讨论,因为他们有亲身感受,生活亲历使他们有话可说,直观的现象使他们容易找到并理解现象背后隐藏的物理规律,使他们认识到物理学习直观、简单、可感知、易接受,再逐步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六、以成功体验激发兴趣
心理学认为,对学生言行的和鼓励,可鼓舞勇气,提高信心。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坚信那些学习困难、表现落后的学生是向往进步、也是能够进步的,并且要对他们努力过程中的点滴进步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使他们产生成功的体验,增强“我能学会”的信心,以便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领他们由一个小的成功走向更大的成功。
对于智力水平较高,但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特殊的帮助,使之取得成功。在帮助他们学习的过程中,对他们的优点和长处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同时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在鼓励他们的成功的同时,还应提出更大、更高的期望,激发他们获取更大成功的信心和决心。
对于智力水平较差、自卑感很强的学生,一方面要对他们加以特殊辅导,提高其成绩;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学会纵向比较:与自己的过去比较;在横向比较时,要鼓励他们学会全面比较,尽量去发现自己的优点。通过这些方式,力争使学困生增强学习的信心,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总之,兴趣属非智力因素的范畴,对农村中学的“学困生”从挖掘智力因素,培养非智力因素入手,进行兴趣教育,让学困生在“兴趣”老师的培养教育下逐步得到发展,从而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文海峰.《新课标下中学物理学困生转化策略》《当代教育教学理论研究》,2010.9.
[2]石国利.《农村中学物理教学学困生转化探索》《新时代教师》,20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