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论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现状
所属栏目:思想政治论文
发布时间:2014-03-20 14:06:35 更新时间:2014-03-20 14:54:33
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能够迅速的接受新生事物,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当代大学生更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扮演中非常重要的角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对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诸多要求中,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是因为其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的实现,而且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当前各大高校都设置了专门针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系统课程,中央也下发过相关文件,学术界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当前大学生的政治教育仍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即使学者们从个各方面探讨了影响因素,提出了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基本对策,但这些研究只是从某种具体层面、某个具体问题进行了探讨,而在理论和实践上缺少一种宏观的整体性视野。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是所有大学生在校期间要接受的基础教育,大学生的思想政治面貌如何与国家的发展和进步运息息相关,大学期间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思想政治素质是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关键,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的重中之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即教育效果的有效性。鉴于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和缺陷,本文主要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进行比较系统的探讨,旨在分析探讨影响有效性的原因及提出相应对策,为今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和实施政策。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素质
一、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现状研究
按照统计分析理论,运用搜索终端,对人文与社会科学学术总库收录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文献进行统计和分析。把“题名/关键词”作为搜索主题,并把“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有效性”并列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把搜索结果进行最后的归纳和比较。
(一)以文献发表时间和年度检索分析
在1984年以前搜索不到任何相关文献,1984-1989年间有了为数不多的一些文献,1990-1999年间文献虽然有了一定数量的增加,但文献总数还是不够多,到2000和2005年这两年间文献数量有了明显的增加。整体研究趋势起初大多以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为主要方向,到逐渐转变为以实效性研究为主,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6月底文献总数达到2425篇,其中有549篇以“有效性研究”为题,剩余的1876篇均把“实效性研究”作为重点。在2004年中央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简称16号文件)之后,更多的学者开始关注该领域,从而也产生了大量的相关文献,使得这一领域成为了新的研究热点。
(二)以学科门类统计分析
高等教育学科中有46.38%的文献研究集中于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这一现象揭示出理论界极其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问题,与此同时反映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成为了更为急迫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另有35.22%的文献涉及思想政治教育和教学原理及教学管理。三类文献数量总和达到1842篇,达到了总量的百分之七十以上,从而使之成为研究的核心内容。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主要内容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的主要方面包括原因分析、对策探究、课程设置、网络文化、评估分析和内涵论证六大方面,综合分析认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效性”两个命题统一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策略”,进行统一系统的研究分析和论证。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不足的影响因素
理论界普遍认为以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现实开展为序,不仅从施教者、受教者和施教目的,而且从施教方式、情景设置和内容安排六方面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问题。根据研究,大致可以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足的最主要影响因素归纳为以下两点。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跟不上时代步伐。(1)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整体素养不高。某些教育工作者职业素养不合格,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思想变化及内心想法不能做到及时准确的了解,没有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认真从事本职工作;还有少部分教师自身思想政治素质不高,也就很难做到严于律己,根本无法肩负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的任务和使命;还有一部分人更荒唐,口口声声满嘴道德,而且常常在公众场合扮演着所谓的“道德家”,可实际上自己私下却很难做到讲道德;还有些人时常在电视、网络等媒体上呼吁全社会要做守法、守纪律的好公民,自己却可以不严格要求自己。可以想象,此类非正面表率作用必定会给接受教育的人带来不利的效果。(2)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做不到与时俱进,往往达不到教学任务之要求。在大多数高等院校,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配置有着极大的随意性,岗位安排不合理。从事整理理论课程教学的主要是各学院辅导员或者某个党政机关的干部,而那些具备良好专业知识的教师都担任相关专业课的教学,他们把大部分时间精力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几乎或者很少进行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而我们知道,无论是辅导员还是党政机关的干部,他们不但不具备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他们往往有着自己的行政工作,也就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这门课程也就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3)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专业素养及水准不足以满足工作之需。有很长一段时间,思想政治教育者福利水平和工资待遇普遍较低,并不能满足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这就很容易导致专职队伍出现思想不端正,三心二意的心态,而且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爱上这个职业,把这个职业作为跳槽的前提,始终有一种很随意的想法,压根就没有以正确的态度来看待思想政治教育,更不会把它当做一种职业去对待。纵然这般,大多数人不能完全静下心来细致入微的搞思想政治教育,究其原因主要是有太多的工作,他们得为生活奔波,使得他们分身无术。
其次,大学生群体自身的缺陷。大学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受教育者,不仅仅是教育主体,而且还扮演着教育客体的角色,是双重角色的统一体,在政治教育活动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热情不高,不会以对待体育那般热情去对待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不愿意进行主动选择、客观评价和积极实践教育内容,而且也缺乏积极参加,融入相应活动中的意愿,大学生群体自身努力程度和接受意愿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功与否。
(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策略研究
理论界以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现实中受教者的不稳定性的论证为前提,从多学科、多角度对怎样增强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进行针对性研究。
1.进一步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
研究人员认为,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最主要的是要树立一种学科态度,培养自觉主动的意识,用“学科意识”去兼顾校园课堂教学和日常教育这两个不同层面的工作,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内在一致性;要用以学科为主的制度建设去调整与之相应的行政管理系统,真正做到把日常教育与课堂教育教学纳入统一的管理体系中,进而整合各高等院校中的师资配置问题,提升教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2.提升大学生主体的主动意愿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议题,大学生扮演着主客体内在统一的双重角色,其主体积极性与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经研究认为,使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最大限度发挥作用的基础是增强接受主体的主体意识或接受意愿,关键是要强化客体的主体性,内在驱动力是促进主体与客体的协调一致。因此,要努力培养大学生自主自觉的心态,拥有一种乐于接受,充满好奇并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发展与成长。
3.采用先进的教学策略与理念
学者把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大致归结为三种发展趋势。首先表现为整体与部分的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面向多个领域,有整体性的发展理念,而且还要将不同的学科知识运用到相应的领域中,二者相结合;其次表现为教育方法的由旧到新的转变过程,逐渐消除施教者和受教者主体之间互不信任的观念,要自觉主动的提升自身修养并养成自我教育的良好习惯,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教育观念的转变,让教育成为人们自觉参与的活动,进而使思想政治教育转变为全社会乐于参与并积极付诸实践的社会行为;最后表现为促进教育方式的与时俱进,不仅涉及信息搜集、分类、整理、扩散、反馈和评价的时代性,而且还包括教育资源配置、教学方式的合理性等。为了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展现出新的活力就必须充分践行现代化发展理念,在全社会培育充满生机活力的教育氛围并使之产生一种极其强大力量,为现代化教育输送新鲜血液,保持持久的发展趋势。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含义和评价
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含义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完善的过程。在一定时期内大多学者都是从结果意义视角上把握其含义,得出结论即在某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政治教育活动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是否是按照当初的设计方向发展;有效性的评价标准是多方面的,不仅要考虑实施诸多思想政治活动最终取得的实际效果,而且要与人们期待中的目标进行对照,综合比较分析其实现程度,更要考虑所有的活动是否符合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还有学者指出,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要使效果、效益与效率三者达成某种内在的一致性,要从教育效果、效益与效率三种视角去归纳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含义并作出全面合理的评判标准。更有一部分研究者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有效性不仅应该涵盖工作内容、过程与绩效的有效性评价还应该注重整个体系运行的有效性评价。詹万生学者在学校德育体系的整体建设的研讨中,充分论述了建设新型德育教育体系的发展模式,为适应新世纪面临的挑战,他提出了全新的德育教育发展思想,设计出了符合时展的体系建设蓝图,为我国建设和发展面向新世纪的德育发展模式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从而保证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在不久的将来取得实质性效果,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的认为仅此就能解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诸多问题,事实上,在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工程学科建设中,对我们又提出了更为重要的任务,我们依然有大量的未知领域需要继续去探索与发现。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