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论文“推拉”视角下小城镇人口集聚能力研究
所属栏目:城市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4-03-20 14:30:42 更新时间:2014-03-20 14:08:42
小城镇作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主体之一,合理人口规模的聚集是满足小城镇健康发展的关键。当前我国小城镇建设因为规划滞后、制度等原因,呈现出人口向小城镇聚集迟缓的状态。从统计数字来看,2002年中国有21044个建制镇。其中建制镇镇区人口规模大于3万的仅有1069个,仅占总数的5.08%左右;建制镇镇区人口小于5000人却占了总数的62.3%;24.7%的建制镇镇区人口小于2000人,很显然我国现存的建制镇的人口规模明显偏小。小城镇数量众多、人口规模偏小的现状已经影响到当前城镇化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是大量人口涌入大中城市给这些城市造成了人口压力,另一方面小城镇由于人口流失变得萧条。目前小城镇人口规模结构偏小、集聚人口能力弱的现状已经制约了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道路的进程。所以,我国小城镇人口聚集能力较弱的问题亟待解决。
摘要:当前我国小城镇普遍存在人口规模偏小的问题,而人口因素是满足城镇发展规模的必要条件。人口集聚现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推拉理论认为人口迁移是受到流出地的推力和流入地的拉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在推拉理论的框架下探析在农村向外推力一定的情况下,影响小城镇吸引人口的关键在于其自身集聚的拉力和中间阻碍因素,并讨论小城镇集聚人口能力不足的因素,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城镇,推拉理论,人口集聚
一、推拉理论的主要观点
推拉理论(pushandpulltheory)是研究人口迁移的重要理论之一。它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19世纪。英国的雷文斯坦(E.Ravenstien)于1880年发表的一篇题为“人口迁移之规律”的论文被认为是人口迁移推拉理论的渊源。最早正式提出该理论的学者是巴格内(D.J.Bagne)。他认为,在市场经济和人口自由流动的情况下,人口流动的目的是改善生活条件,流入地的那些有利于改善生活条件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而流出地的不利的生活条件就是推力。人口流动就由这两股力量前拉后推所决定。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E.S.Lee提出了系统的人口迁移理论——推拉理论。他首次划分了影响迁移的因素,并把它分为“推力”和“拉力”两个方面。同时他又添加了第三个因素:中间障碍因素。人口迁移主要是这三个方面因素的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推拉理论的现实分析
费孝通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认为应当从人口分布的角度探讨我国的小城镇问题。当时我国的人口分布情况是城市和农村基数都很大,中间没有缓冲地带。这样的人口分布状况面临的问题就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过多,需要转移,大城市的就业又不充分,“如果这股集流没有缓冲的中间体,势必发生显而易见的社会后果”,而可以担当阻拦和蓄积人口的重任就落在新型小城镇上。在“城乡之间建立人口蓄水库”,即可以为“农村日益增加的过剩人口和剩余劳动力”找到“去处”,又可以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压力”。随着我国农村地区经济体制不断改革,农村社会生产力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同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也日益凸显。应用推拉理论解释中国的城乡人口流动,分析出农村推力因素主要包括农村收入太低、没有挣钱的机会、缺乏更好的发展机会、农村太穷、家乡学习条件差等;与此同时,农村对于农民的吸引力十分弱小,可以只考虑巨大的推力。
那么在农业和农村的向外推力一定的情况下,当前的小城镇到底可不可以成为人口的蓄水池而大量聚集人口,关键就在于小城镇的拉力和中间阻碍因素。
(一)小城镇聚集人口的拉力
推拉理论认为:流入地中那些使移民生活条件改善的因素就成为拉力。这些因素又可以分为两类,首先是经济因素,主要是就业机会;其次是非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及子女的教育条件等。
1.经济因素的拉力
从经济因素构成的拉力来看,多数小城镇并不如人们想象那样实现了产业的聚集,全国仅7%的乡镇企业分布在建制镇,80%的乡镇企业还分布在自然村落。经过上世纪80年代的快速增长,乡镇企业的增长速度开始放慢,此外乡镇企业普遍存在规模小、效益不高、稳定性差等问题。统计显示1980年到1988年,乡镇企业对增加值的就业弹性0.36,对固定资产原值的就业弹性为0.65,而1991年到1996年,相应的两个就业弹性分别下降到0.19和0.21,分别比前一阶段下降了1/2-2/3。很显然小城镇分散的产业发展模式并不具有集聚人口的拉力优势。
乡镇企业的发展模式造成的连锁反应就是小城镇的第三产业发展也相应地滞后。小城镇的人口规模普遍太小,对大多数第三产业的行业来说,根本达不到其所能生存的“门槛人口”。没有城镇人口规模的集聚,第三产业的发展终将是一句空话。由于第三产业存在“生产与消费(或供求)在时空上不具备可分割性”,以及“消费者分布在空间上必须呈现出大规模聚集”等特征,所以第三产业的发展要求人口必须相对集中且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实现其规模经济效益。我国小城镇工业不发达,规模小、布局分散、人口聚集效益差,致使第三产业缓慢发展。再加上周围大城市第三产业的辐射作用使得小城镇第三产业的状况更加萧条。
目前,我国的乡镇企业已经开始向小城镇集中,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宏观经济、社会环境的改善,乡镇企业实力不断地提高,这种集中的趋势将会进一步得到加强。但是,从目前看小城镇的这种经济因素的拉力与城市相比较还是非常小。
2.非经济因素的拉力
从非经济因素构成的拉力来看,小城镇作为一个农村区域的经济、政治和文化中心,其发展层次和潜力与城市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由于我国小城镇经济实力比较弱,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有限,再加上不可学的规划,造成资源巨大的浪费。小城镇基础设施落后致使镇区的形象“土”。再加上,小城镇相应的文化教育和医疗服务质量也不高,使得进城的居民感受不到生活变化。总之,小城镇非经济因素构成的拉力也是很小的,起码比城市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