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初探
所属栏目:经济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1:44:17 更新时间:2021-03-23 14:08:09
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远离尘嚣、贴近自然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在观光旅游中享受休闲的惬意。于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立足于乡村的观光农业获得了人们的青睐,它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也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本文通过分析江门市的观光农业的发展状况和存在问题并探讨适应其发展的开发对策,以期达到促进江门市观光农业健康、协调、有序的发展的目的。
关键词:江门市;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远离尘嚣、贴近自然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在观光旅游中享受休闲的惬意。于是,农业与旅游业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立足于乡村的观光农业获得了人们的青睐。它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开辟了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也为新农村建设带来了新的契机。
观光农业是(或称休闲农业或旅游农业)是以农业活动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产业。它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充分开发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产品,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加农事活动等溶为一体,是集观光、休闲、度假、修学、娱乐等为一体的游憩体验形式功能[1]。其实质是利用农村的农业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以整个农村景观和农业生态系统来吸引游客,使农业由提供农产品的初级产业导向提供加工、服务的三级产业,既可发挥农业生产、资源利用、生态维护及乡村游乐的功效,又可达到提高农民经济收入、文化水平和繁荣农村的作用,带动农村其他产业的发展。近年来江门市已将旅游业作为发展经济新的增长点,因此,发展观光农业对江门市增创经济新优势,发展江门市旅游业都有积极意义。
一.观光农业的发展背景
观光农业是近期世界上流行的一种新生事物,是自人类步入工业时代和规模化的“大农业”出现后日益兴盛的一项产业。当前世界上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业面临萎缩,为此,德国、美国、日本等国纷纷发展观光休闲农业,为农业发展寻找新的生机。早在80年代,台湾的旅游农业就已经成为都市人假日休闲的一大选择,且誉满亚洲。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到来,以及旅游热潮和休假日的增多,这一新型的旅游项目,有较大的发展前景。利用休息日去近郊农村旅游已成为都市人的一种享受,发展融农村经济与旅游经济为一体的观光农业的时机已日趋成熟。观光农业的兴起的原因有:
(一)从需求的角度来看:随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尤其是城市居民在选择旅游目的地的时候,更倾向于选择那些远离尘嚣、贴近自然的地方,于是,立足于乡村的观光农业获得了人们的青睐。从观光农业的客源市场及其结构来看,国内中、低收入阶层的城市居民是观光农业的主体客源。据李学东等对成都郊区的一些观光农园的游客组成调查发现,高收入阶层(经理、主管等)对观光农园的光顾次数占其出游次数的47%,中等收入阶层占55%,而低收入层次占81%[2]。
(二)从供给的角度来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农业效益增速缓慢,生产成本增大,主要农产品季节性、结构性的“生产过剩”现象已经产生,农民的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剪刀差”加大。随着我国加入WTO和服务贸易的进一步对外开放,面对国际农业政策环境和国际农业市场的挑战,我国必须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走市场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与国际农业市场接轨。国内外的实践表明,观光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江门市发展观光农业的优势和现状:
近年来,江门市观光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据不完全统计,2000~2008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优越的旅游大环境是发展江门市观光农业的基础条件。
(一)江门市观光农业发展的优势
江门市地处珠三角西部,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常青,丘陵平原广布,土地肥沃,河网密布,植物种类繁多,经济植物也很丰富,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果园林园众多,岭南佳果及农作物丰富,具有发展观光旅游农业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农业生产发展基础较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情,江门市乡村形成了桑基、蔗基、果基鱼塘的农业布局既保留了古老的地方特色,同时又具有现代化的风格,具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岭南水乡风情。如此丰富的观光农业旅游资源为江门市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江门市毗邻港澳,有发达的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广州距五邑各市100-200公里,行车时间多在1-2小时之内。距香港、澳门分别为265公里和107公里,水陆交通方便。在实现珠三角经济一体化发展中,江门与珠海、中山两市三足鼎立,互补互促,构成珠三角西部的核心区域,对整个粤西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持和带动作用[3]。江门市还是著名的侨乡,华人华侨众多等地缘、人缘优势,与外界信息交流频繁,经济和社会发展迅速,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旅游基本建设得到很大改善,使旅游交通网络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特有的区域资源优势和方便的水陆交通,可以实现观光旅游与休闲娱乐、科普教育的有机结合,以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应的统一。
(二)江门市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江门市农业沐浴改革开放和开拓创新的春风,正在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努力使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高度重视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使之成为江门市经济增长的一个新亮点,制定了一系列扶持观光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措施。这就为发展观光农业,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发展环境,观光农业发展迅速,开办了各具特色的观光农业项目,如新会现代农业基地、新会葵园、古劳水乡等观光农业基地及自摘龙眼、荔枝、桑果、杨桃、木瓜、草莓、自钓鱼虾等的观光农业项目,极具五邑特色。广大农民也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主动向有关部门进行咨询,开办家庭观光农业项目。开展观光农业的农户,其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农户,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3]。经过几年的发展,江门市观光农业涉及农林木副渔各个行业,从开发结构类型看,江门市的观光农业基本上可分为以下5类:[4](1)生产娱乐型:以农业生产收入为主,主要在开花、收获季节吸引游客来观光、采收和品尝,以求与旅游业相结合来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江门市这类观光农业旅游景点很多,以新会桑果园、新会杨桃园、海侨东南亚风情园等为代表。(2)农业景观型:是在一些有农业发展基础的地方,通过规划设计和布局农业向旅游业延伸形成的。如一些农场通过做养殖和种植规模化、树林的风景化、住户的别墅化来吸引旅游者和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如鹤山古劳水乡、新会围垦农场、江门驼鸟场等。(3)农业科技型:是在引进国际先进的现代农业设施的基础上,集科研、旅游、教育培训于一体,游客一年四季都能欣赏到鲜花蔬菜和瓜果,是人们参观、学习、教育的基地,如新会新康虫草基地、新会天马现代农业基地等。(4)农家民俗型:利用当地特有的自然、农业和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对其特色的饮食、传统节日和习俗等进行包装设计,以吸引游客参与体验异质性的乡村民俗生活,如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北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小鸟天堂旅游区等。(5)综合发展型:是以上4类的综合或在综合的基础上有所侧重,以吸引游客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如仙鹤湖度假村等。
三、江门市发展观光农业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江门市观光农业发展迅猛,但总体上看,仍处于起步阶段。作为一项新型产业,它的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
(一)缺乏科学的统一规划,管理体制不健全。
虽然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但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雷同、层次较低,人工化倾向严重,项目单一。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景区缺少总体布局规划,同一景区中各个旅游景点不相协调,多有重复、雷同,给价格战的恶性竞争埋下隐患。按国际通例,观光农业半径为29.5公里的区域(面积)时,才能发挥最佳经济效益,而江门市的观光农业半径大多小于这个数字,由此造成市场范围狭小、客源不足。
(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
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片面追求短期的经济效益,生态保护意识淡薄,对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交通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
在目前的观光农业景点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外围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
(四)对观光农业的内涵和本质属性认识不足
观光农业的基础是农业体系的内部的良性循环和生态特性,由于没有把观光农业园看作是建立在农业经营基础上的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产物,不少经营者存在两种认识上的误区:一是过度注重旅游功能而忽视农业生产是基础这一特性,单纯依靠旅游或门票的收入来维持园区发展。当前有的观光休闲农业“农”味不浓,存在“城市化”倾向。由于“高峰期”游客太多,许多经营户开着车到城里买菜;价格也存在与城市一比高低的趋势。这样的经营难以维持太长的生命力。第二种认识误区正好与前者相反,认为旅游功能只是可有可无的配角,有些地方对旅游者的接待,甚至视自家房屋的空余而定。于是,没能对观光农业中的旅游业与农业的关系进行协调,造成观光农业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开发与利用。
(五)季节性明显,旅游观光旺季短
由于受到自然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观光农业也相应地存在季节性,受自然条件、农事季节的影响,淡旺季反差明显。这是观光农业景点与其它类型景区景点,尤其是与人文景点相比较,最明显的区别。特别是观光果园及观光农场,采摘节、赏花节时间仅持续十几天甚至更短的几天时间,这就造成了观光农业旅游景区旺季时间特别短,采摘期、花期一过就无景观,从而造成旺季游客数量多、人山人海,淡季游客的数量比较稀少甚至几乎没有游客前来参观游览,旅游收入也就相应减少的现象,淡季实属资源闲置时期,没能充分发挥其观光农业旅游资源的作用。因此,如何延长观光时间、随着季节的变换进行项目的变换也是江门市观光农业旅游研究的重要课题。
另外,还有一些小型民营资本进入观光农业产业,运用家族式管理,造成混乱,而且旅游人才缺乏,旅游服务质量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制约了观光农业的发展后劲。
三、江门市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及对策:
(一)江门市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
江门市已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名列第32位),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小康”’的24个大中城市之一(名列第12位);是“全国双拥模范城市”三连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并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被亚太经合组织确定为中国唯一的R1SE计划(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试点城市。在世界银行发布的2003中国投资环境评估报告中,江门被评为A类地区,位居全国23个大中城市的前列;在中国首届诚信建设成果展会上,江门被评为“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之一,是广东省唯一入选的地级市[3]。
江门是“中国第一侨乡”,祖籍江门五邑的海外华侨、华人、港澳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同胞共有368万人,约占全国海外侨胞的十分之一,遍布美国、加拿大和西欧、东南亚等107个国家和地区。海外同胞素有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热心支持家乡建设,形成了江门市对外经济文化交往的独特优势。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更倾向于在自然生态环境中休闲享受,加上政府积极宏观引导,及时推出了“黄金周”节假日,为城乡居民休闲消费提供时间保障。江门市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农业物产资源,伴着各地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的加快和旅游业的兴旺,使得江门市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二)江门市观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1)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布局
观光农业的类型、结构和规模应根据地域分布特点的不同进行合理布局,力避客观条件的趋同化。规划要遵循区域优势性、科学性及市场特定性原则,突出区域特色、游客的特定性。要将观光农业规划与农业现代化、城市化规划结合起来。应针对江门市观光农业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层次布局,例如可在上、下川岛充分挖掘渔业资源,开展渔业民俗观光旅游;在白水带森林公园、圭峰山国家森林公园、北峰山国家森林公园、七星坑、古兜山等原始次森林区可重点培育观光果园、观光林业等;在城镇附近粮食和蔬菜种植业较发达,适合发展观光菜园、观光农场等。应在通盘规划下解决农产品的季节生产与全年观光经营的矛盾,搭配不同季节的品种,延长可观赏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观光农业旅游存在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协调好农村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求得发展。[5]
同时观光农业经营管理的内容应包括农业生产、农村生活、文化活动等多个层面,还要注重挖掘文化底蕴,达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田园景观在整体上的和谐与统一。应最大程度地保持和突出原汁原味的农村自然风光和原始的乡情习俗,切忌建造过多的人文景观,使环境和设施过于人工化、商业化。打造出特色浓郁、富有极强岭南民族文化与生态色彩的观光农业旅游品牌,并且要不断推陈出新,以获得旅游产品永久的生命力,达到久盛不衰的效果。如在一些湖泊较多、水域较广的地区,可开展“水乡观光农业”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欣赏水生植物、垂钓、野营和野餐等,真实展现“岭南水乡”的原始风貌和水乡居民的生产、生活景观。
2)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资金投入,要广开门路,充分发挥企业、集体、农户、外商等多方的积极性,形成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投入机制,不断增加生态旅游农业投入的总量。对生态旅游农业的投入应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其次,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3)加快推行观光农业标准化认证制度,实施名牌战略
要尽快搜集整理既有区域特色,又有国外市场竞争力的蔬菜、花卉、水果等观光农业产品的生产技术规程、产品质量标准,作为修订或制订我市观光农业的标准、技术规程等的参考依据。同时,要通过各种途径向农业龙头和广大农民广泛宣传农产品的生产加工技术规程,使他们在生产过程中加以应用,保证农产品的高质量和统一规格。还要在相关产业上办好农业标准化示范点,通过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加大适用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提升我市农产品的质量档次,着力打造江门农产品名牌。另外,还要对现有名、优、特农产品通过扩大生产规模,实行精深加工、精美包装、广告宣传等途径,产生一批地方名牌产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开展质量认证,培育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使生态旅游农业产品质量与国际接轨,提高产品的质量档次和市场的竞争力。
4)加强市场体系建设
第一,加强对现有市场重新进行精心布局,做好规划,改造或新建一批规模大、档次高、功能强、辐射面广的综合或专项批发市场。各旅游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切合实际,完善其实施和服务水平。第二,要大力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强各基地之间的信息交流,抓住江门市被列入全国信息化试点城市的契机,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在江门农业信息网开通的基础上,迅速将网络扩展覆盖到全市所有的生态旅游农业生产基地,形成基地、政府、市场纵横交错的网络体系,促进资源共享。通过互联网让江门的观光农业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5)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
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江门观光农业基地经过多年的摸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一是认真抓分高、精、尖生态旅游农业基地的建设,吸收国内外基地的经验,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二是切实抓好生态旅游农业科普培训工程,切实提高科技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认真实施观光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建立新型观光农业科技管理,发展体系。在调整观光农业结构的基础上重点发展观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强化各基地的网点建设。各基地按照<江门市农业科技发张“十五”计划》提出的实施农业科技创新七大工程的要求,共同促进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6)提高服务质量
首先,要加强旅游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由于参加观光农业旅游的游客大都来自城市,他们普遍对居住和饮食卫生条件要求较高。因此,观光农业旅游在保持农村乡野风貌的同时,应该密切注意旅游接待设施的卫生状况,不可过分强调“原汁原味”而忽视了舒适、卫生的要求,努力为游客创造一个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和生活环境,体现生态、卫生的原则。在农业生产基地的基础上注重环境美化规划,注重生产污染物、废弃物的处理,环境卫生设施的设置,如公厕、粪便处理、消毒池、垃圾收集等等,一定要避免游客产生“我们吃的产品是在这样脏的环境里生产的”的感觉。另外,要提高旅游从业人员接待质量和服务水平。要针对当地实际情况,加强从业人员各方面能力的培训,不能再停留在仅仅告诉游客这是什么花、这是什么树等说明景观名称的层次上面,要以规范的服务来引导和促进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特别是应加强对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人情方面培训,使当地的农民具有较好、较高的知识水平,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从而提高观光农业旅游的旅游文化品位和服务档次,吸引回头客,更好的促进观光农业旅游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宋金平,盖文兴.我国观光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软科学.2003.(2):31-34.
[2]汤曼,冯国林.关于进一步发展观光农业的思考[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3]江门市旅游局.江门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2000—2015).2000.
[4]廖森泰,梁荣.广东观光旅游农业的现状及发展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1,(5).
[5]何丽芳.论观光农业旅游及可持续发展对策[J].农业经济,2003,(8).
[6]陈素谊,王兴水.广东观光农业开发问题及对策分析[J].经济师,2004,(6).
[7]曹艳英,马润花.论我国观光农业存在的问题与发展方向[J].福建地理,2004,(9).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