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论文高校助学贷款风险因素及控制分析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4-02 11:38:38 更新时间:2014-04-02 11:38:35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也在增加,获得国家助学贷款成为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途径之一。伴随而来的是国家助学贷款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助学贷款的风险也在不断积累,本文主要分析高校助学贷款的风险因素,进而提出控制助学贷款风险的对策。
摘要:高校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支持、教育管理、开发银行**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学费和住宿费的信用助学贷款品种。高校助学贷款自实施以来帮助成千上万的学生完成了学业,但是国家助学贷款管理机制的不完善导致了贷款回收的风险。本文主要分析了高校助学贷款的风险形成及控制,以使高校助学贷款风险得到有效防范,从而推动高校助学贷款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助学贷款,风险因素,风险控制
一、国家助学贷款的种类及演变
(一)国家助学贷款的种类
国家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贴息、财政和高校共同给予银行一定风险补偿金,银行、教育行政部门与高校共同操作的专门帮助高校贫困家庭学生的银行贷款。国家助学贷款分为生源地助学贷款和高校助学贷款。生源地助学贷款是银行向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的普通高校新生和在校生发放的在学生入学前户籍所在县(市、区)**的助学贷款。生源地贷款为信用贷款,学生和家长(或其他法定监护人)为共同借款人,共同承担还款责任。高校助学贷款是由政府主导、财政支持、教育管理、开发银行**的,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支付在校学习期间所需的学费和住宿费的信用助学贷款品种。
(二)高校助学贷款的演变
改革开放以来,高校助学贷款的制度变迁分为四个阶段。
1986~1999年是第一阶段,也被称为准备阶段。1986年,国务院批转国家教委和财政部《关于改革现行普通高等学校人民助学金制度的报告》,在全国85所院校试点奖学金和贷学金制度,拉开了贷款助学的帷幕。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学校利用财政拨付的一部分助学金发放贷学金或学校将财政拨付的一部分助学金委托银行向学生发放贷款。但是,这一阶段高校助学贷款的实施效果比较差,贷款发放量小。
1999~2000年是试点阶段。1999年6月份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管理规定(试行)》。1999年8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中国工商银行国家助学贷款试行办法》,由中国工商银行推出国家助学贷款,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武汉、沈阳、西安、南京8个城市试点实施。此阶段高校助学贷款的特征是助学贷款主要按商业模式试行。
2000~2004年是推进阶段。2000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关于助学贷款管理的若干意见的通知》。2001年7月和2002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等有关部委分别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助学贷款业务发展的通知》和《关于切实推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实行“四定”、“三考核”。这一阶段助学贷款的特点是政府靠行政手段强力推进助学贷款,但是行动依然比较缓慢,2003年年底全面停贷。
2004年至今是拓展阶段。2004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对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建立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核心是设立风险补偿金,引入市场机制。2005年上半年,河南模式建立,在机制上实现了突破。2006年10月,教育部在河南召开专题会议,推广河南模式。2007年5月,国家进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试点。此阶段助学贷款引入了市场机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贷款规模大幅增加,河南模式取得了良好效果,但是机制仍然不够完善。
二、高校助学贷款的风险因素
高校助学贷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业务,但由于助学贷款引入的市场机制仍然不够完善,逾期还贷问题越来越突出,助学贷款逐渐成为银行的高风险领域。据有关部门统计,借款学生毕业后不主动与银行保持联系的比例超过10%,有的甚至达50%,平均违约率高达28.4%,贷款风险日益突出。按照风险产生的来源不同,高校助学贷款的风险一般分为社会风险、道德风险、管理风险及政策风险等。
(一)社会风险
社会风险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方面由于借款学生毕业后面临多重困难,就业压力较大,收入低、消费高,生活不稳定,这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处于恪守信用和维持生存的两难境地,部分学生被迫违约;另一方面,由于技术手段滞后,人口众多,个人征信系统又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建立个人征用征询系统还需要一个过程,所以个人信用只能维系在道德水平上。
(二)道德风险
在**国家助学贷款的过程中,实际存在着银行和高校、政府与高校、高校与学生、政府与银行等合约关系。在这几种关系中,都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现象,尤其是银行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掌握学生的信息量较少,所以给助学贷款带来了极大的风险。部分贷款学生认为贷款不贷白不贷,贷了慢慢还,能拖则拖,信用意识淡薄,这使得国家助学贷款潜藏着较大的道德风险。另外,部分家境较好、条件优越的学生也积极申请贷款,有的把家长给的学费资金另作他用而加入贷款队伍,增加了助学贷款的道德风险。
(三)管理风险
助学贷款包括贷款审批、贷款发放及贷后催缴等一系列助学贷款业务操作,在每一个环节中都存在着操作不当的风险。例如,贷前申请时,学生是否提供了真实的家庭经济状况证明、详细的家庭住址及家庭成员联系方式。在贷后管理中,银行对学生的跟踪管理受限,高校承担了主要的管理责任。但是,毕业学生流动性大,高校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风险控制经验,这无形中增加了学校监管方面的难度,也极容易导致管理风险的发生。
(四)政策风险
国家资助政策制度及相关的经济政策都会影响学生的还款意愿和积极性,也同时影响着高校助学贷款的发展。违约惩罚机制不完善和政策法规的不完善对借款学生的约束力较小,进而导致政策风险的发生。三、高校助学贷款的风险控制
高校助学贷款规模逐渐扩大,助学贷款面临的社会风险、道德风险、管理风险及政策风险也在不断积累,因此建立高校助学贷款控制机制、完善我国高校助学贷款的风险管理十分必要。
(一)建立个人信用评价体系
贷款学生在学校期间可以建立个人诚信档案,毕业后可由学校出具诚信证明,用人单位可以此作为录用或考核的重要依据,通过社会监督使得恶意逃债者付出相应的成本。另外,尽快完善银行个人征信系统,形成资源共享的信用信息系统,减少助学贷款社会风险的发生。
(二)加强学生诚信教育
大学生的信用意识和守信观念影响着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诚信教育可以增强学生的信用意识,减少助学贷款道德风险的发生。一方面,高校学生工作部门要通过道德教育、思想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信用意识,树立良好的个人信誉。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设立金融信用、金融法律等课程或讲座,加强信用理论和法律意识的教育。通过相关教育,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有关知识,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内在信用观念,提高了学生还款的积极性,减少了助学贷款道德风险的发生。
(三)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第一,贷前严格规范借款学生申请资格审核程序,认真审核学生的家庭经济状况说明、相关证件、家庭住址和家庭成员的联系方式,保证借款学生提交的信息可靠完整。第二,贷中要完善学生的借款档案,对借款学生进行跟踪管理,掌握学生的动态变化并及时更新和完善借款学生的信息。学生毕业前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提高借款学生的就业率。第三,贷后管理要制定多种简易、操作性强的还款方式,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还款还息方式,提高学生还款的积极性。如果学生不具备还款能力,可选择向银行提出特殊申请,暂时延长偿还本金和利息。对于故意拖欠贷款的学生,要制定针对性强的惩戒措施,增加学生的违约成本。
(四)完善助学贷款运行环境
我国虽然已经建立了实施助学贷款的相关制度和规定,但这些规定大多都是自上而下推行的,有很多不合理的方面,我国相应的配套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相关的实施细则。因此,我国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法律和法规,使助学贷款从审贷、发放、回收等环节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对于不依法**的单位和个人要给予相应的处罚,降低助学贷款的政策风险。
(五)制定风险准备金管理制度
设立风险准备金,在学生无力还贷时,向银行偿还助学贷款,同时建立相应的风险准备金的管理和使用制度,使助学贷款工作更好地开展。风险准备金可免除银行的风险担忧,扩大助学贷款规模,打消部分学生的顾虑,保障国家助学贷款的政策落实。风险准备金可来源于多方面,如政府助学贷款财政贴息、学费收入、企业或社会团体捐助等。高校可以建立风险准备金账户,发生贷款风险时按规定比例从省资助中心、学校、经办银行提取风险准备金核销呆账。
参考文献:
[1]李国章,李敏,潘红.构建基于多方体系支持的助学贷款风险防范和化解机制[J].教育与职业,2008(11).
[2]王世忠,王明露.发放国家助学贷款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3(09).
[3]张蕊姿.关于国家助学贷款风险对策的思考[J].青春岁月,2012(12).
[4]陈永俊.关于国家助学贷款中设立风险准备金的探讨[J].福建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06).
[5]何虹.国外助学贷款风险防范机制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纵横,2012(10).
[6]周梅.浅析高校在国家助学贷款风险防范中的重要作用[J].科教文汇,2013(02).
[7]贤成毅,陈霄.广西高校助学贷款的现状、问题与建议[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8).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