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阶段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所属栏目:农业环境科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1:52:24 更新时间:2021-03-25 11:26:22
摘要: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国生态农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生态农业经过20多年的实践,现已取得了一定进展,并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目前,全国2000多个县、乡镇先后实施了生态农业建设。然而,当前我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着一系列实践和理论问题。在实践方面,存在着思想认识、技术、资金、建设与管理等问题。因此,加快开展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规划,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发展生态产业,全面推动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是当前生态农业建设面临的重要任务。
关键词:生态农业;低投入持续农业;生态农村;生态村镇
1 引言
迄今为止,世界农业大致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农业和现代石油农业等几个发展阶段。自20世纪70和80年代以来,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提高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诞生,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农业发展思潮,如绿色革命思潮、自然农业思潮和可持续农业思潮等,在这些思潮的指导下,出现了自然农业(naturalagriculture)、生物动力农业(bio-dynamicagriculture)、有机农业(organicagriculture)、无为农业(no-doingagriculture)、生态农业(eco-agriculture)、低投入持续农业(low-inputsustainableagriculture)等发展形式。经过长期的农业实践和反思,人们逐渐认识到,可持续农业、生态农业是未来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特别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以及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中国生态农业(ChineseEcologicalagriculture,简称CEA)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新的历史时期,如何保证我国生态农业的健康、稳定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2 当前中国生态农业发展在实践上面临的问题
2.1理论落后于实践
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传统农业精华,不同地区都创建了各式各样的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但目前在理论上还有很多方面尚未进行很好的研究和总结,许多生态农业技术模式仍处在经验水平。例如,在生态农业定义的科学表述方面、生态农业基本理论体系方面、生态农业研究方法论方面、生态农业模式的物流与能流过程与内在机理方面、生态农业模式分类方面、生态农业模式结构优化与规划设计方面、生态农业的价值评估体系和评价方法方面、生态农业标准、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问题、不同层次的生态农业模式之间的尺度转换问题,以及生态农业模式的空间分布与动态演变规律等方面还缺乏完善的理论,因而不利于推动和指导生态农业向纵深方向发展。
2.2重行政管理与示范,轻全民参与
中国生态农业基本上走着一条由政府行政命令驱动“自上而下”的路子,这曾对推动我国生态农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也造成了重生态农业模式示范,重抓典型,轻全面普及和农民自发参与的运作机制。由于缺乏长效的激励机制,农民主动性不够,使得生态农业示范与推广相脱节,且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因此,生态农业在深度和广度上的发展很难真正落到实效。近年来,我国生态农业发展处于相对“低潮”状态。目前我国生态农业建设面积约占总耕地面积的7%左右,与全面普及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2.3重生产过程,轻市场调节
在生态农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多少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通常过分注重生产过程,强调模式内部结构的组建与优化,而没能充分考虑农业产前与产后市场的需求及其调节作用,脱离市场,因此,通常组建出来的在理论上十分完善的生态农业模式,生产出来的产品却往往不能适销对路,经不起市场的“考验”,经济效益低下,显然,这样的模式不会受到欢迎,缺乏长久的生命力,最终必然会被淘汰。因此,以国内外市场为导向及生态经济效益为驱动,是保持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4重模式,轻技术,而且重传统技术,轻现代技术的运用
许多地方在发展生态农业时,重模式,往往追求“花架子”,重视模式的物种结构搭配与组装,而对模式结构组分之间适宜的比例参数、各个环节的关键配套技术则不太重视。目前,许多生态农业的一些关键技术(如病虫害防治、土壤肥力培育、农业生物多样性综合利用等方面)仍未有大的突破,真正过硬的生态农业技术并不多,出现“技术疲软”的局面。同时,在生态农业发展过程中,很多人常常只重视传统生态农业技术(如间作套种技术、沼气技术等)的使用,轻视甚至抵制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如生物技术、自动化农业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精确农业技术和信息技术等的应用,显然,这样是不能保证生态农业“与时俱进”的发展。
2.5重模式内部结构的小而全,轻产业部门之间的耦合、规模化与产业化
由于以往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在发展生态农业时,往往盲目追求“小而全”,把一个模式结构组建得很复杂,组分很多,似乎很完美。但是,这样的生态模式所需的资金与人工投入较多,要求的配套技术和管理人员素质高。因此,如果将上述一个复杂系统的不同环节分解到一系列的部门产业(或企业)中去,进而形成产业链,强调部门产业或企业之间的横向耦合以及规模化与产业化生产,这样不仅可以节省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而且可以减少单个企业部门的投入,以及分担市场风险。小规模的生产经营方式已与我国当前农业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特别是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生态农业的产业化问题是当今我国生态农业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之一。
3 中国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3.1开展全国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当前,我国各地生态农业发展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虽然农业部已推荐使用十大类生态农业模式和技术,即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南方“猪-沼-果”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平原农林牧复合生态模式及配套技术、草地生态恢复与持续利用技术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种植模式、生态畜牧业生产模式及配套技术、生态渔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丘陵山区小流域综合治理利用型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设施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和观光生态农业模式及配套技术,但由于我国广大农业地区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因而对生态模式与技术的需求也必然是多种多样。因此,建议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组织力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规划研究,具体包括生态农业总体布局、具体的生态农业模式与配套技术、综合效益分析、市场前景预测、组织管理形式、社会服务体系、产业化模式、区域协调以及生态农业制度创新等内容,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工作。
3.2加强有关基础理论与实用技术的创新研究
生态农业建设离不开正确的理论和先进的技术作为支撑。因此,必须加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特别是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技术)的原始创新、二次创新和组合创新等方面的研究,使它们成为生态农业未来发展的不竭动力。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方面,特别要加强生态农业模式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与景观多样性)利用技术、不同技术之间的组装与整合及其创新、不同层次模式之间的尺度转换、生态农业安全及其生态管理技术的研究。
3.3以市场为导向,推进生态农业的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与现代化进程
生态农业发展一定要走市场化的道路,离开了市场,生态农业就没有生命力,这是我国20多年生态农业实践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因此,一定要以市场为导向,大力扶持生态农业龙头企业,组建生态农业产业链,发展“公司+农户”、“公司+基地”、“科-农-工-贸一体化”等不同类型的产业化模式,实现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同时,要顺应国际经济和科技发展潮流,大力推进生态农业的标准化、信息化和现代化发展,制定不同类型生态农业模式的生产技术规程与相关标准,建立生态农业技术与产品信息服务网络,这是推动当前我国生态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
3.4以健康食品生产与增加农民收入为导向,实现生态农业的转型
健康食品与食物安全是全球人民共同关注的问题,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是未来农产品能否打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行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而生态农业是健康安全食品生产的主要载体,因此,建议在全国范围内,以农产品质量终端管理和全程质量控制为突破口,加强农产品安全认证力度,积极推进市场准入制度,掀起健康食品生产高潮,大力发展具有市场前景和各具特色的健康生态农业,创建农产品品牌,提高农业的整体效益,以此刺激和推动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以及生态农业的转型,即实现:①从单纯追求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转变;②从面向国内市场向国际和国内2个市场转变;③从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生态复合功能”的转变;④从单家独户的小规模生产向生态农业的产业化与标准化发展。
3.5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
从某种意义上讲,农业属于一种社会公益性产业,它不仅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原料,而且对社会稳定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它无偿地“默默地”为人类提供了多样化的生态服务功能,因此,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实力已发展到一定水平,国家及各级政府应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的资金投入,制定和完善有利于生态农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如道路、通讯、网络、水电、防灾工程等)建设,加强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如农业物资服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金融服务体系、市场服务体系、信息服务体系等)建设,并考虑对生态农业生产进行适度的生态补偿,这是提高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基础能力和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也是WTO规则中“绿箱政策”所允许的政府行为。
3.6全方位地发展生态产业,建设生态农村和生态城镇
生态农业发展不是一个孤立的产业,也不是单家独户或局部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宏观大环境的整体改善,需要与其他产业的协调发展。因此,要在全国范围内全方位地开展生态产业建设,加强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以及其他生态服务业的建设,提倡清洁生产,控制环境污染,生产绿色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加强生态农村、生态城镇和生态社区的建设;提倡清洁消费和可持续性消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生态环境的整体改善和优化,才能保证生态农业建设的顺利进行。
3.7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建立健全相关的政策法规
生态农业的发展需要农民的参与,需要领导决策者的重视和参与,需要全民的参与,因此,加强生态农业科技知识的宣传、培训、示范与推广,是生态农业建设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也是当前我国加强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同时,要加强与生态农业相关的政策法规建设,以保障我国生态农业的“依法”建设和健康发展。目前,从总体上讲,我国农民的生态环境意识还比较淡薄,一些地方领导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及与经济发展内在联系的紧迫性尚未引起足够重视,有的甚至还继续提出一些不利于生态环境建设的口号和动议;对生态农业发展的舆论宣传缺乏力度,宣传渠道和形式单一,缺乏应有氛围和环境;生态农业工程建设在低水平上徘徊,建了废、废了再建,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的浪费等,缺乏必要的政策法规支持。在生态农业发展的政策法规建设方面,特别要加强生态农业投资与贷款优惠政策、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政策、生态农产品的市场保护与出口优惠政策、农产品的认证与市场准入制度、生态农业技术与模式的推广鼓励政策、生态农业的生态补偿以及相关的激励机制与体制等方面的建设。
参考文献
1.卞有生,金冬霞,邵迎晖.2000.国内外生态农业对比———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伍世良,邹桂昌,林健枝.2001.论中国生态农业建设的五个基本问题[J].自然资源学报
3.张宪法.2003.对我国生态农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农业科技管理
4.李文华.2001.中国的生态农业与生态农业县(村)建设[J].水土保持研究
5.李文华.2003.生态农业———中国可持续农业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6.杨礼成.2004.绿色壁垒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及对策[J].市场周刊•管理探索
7.汪卫民.1998.中国生态农业的若干理论问题[J].广西农学报
8.汪卫民.1998.中国生态农业理论与实践[J].生态经济
9.骆世明.2001.农业生态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0.章家恩,骆世明.2000.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研究的几个基本问题探讨[J].热带地理
11.章家恩,骆世明.2004.农业生态安全及其生态管理对策探讨[J].生态学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