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浅谈如何让学生学好语文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4-19 09:21:29 更新时间:2014-04-19 09:52:28
语文作为一门集工具性、人文性、综合性于一体的学科,它天生浪漫,天生有情和本就趣味盎然,情调动人,它包罗万象、横贯古今,它不仅可以引领学生遨游文学的海洋,感悟睿智的思想,瞻仰阔大的胸怀,陶醉于人的语句,优美的意境,更能在熏陶感染中提高学生的品味和素养。可遗憾的是,一些学生特别是进入高中阶段的学生,对语文似乎有一种心理上的厌倦和行为上的敷衍。那么,怎样让学生学好语文呢?
【摘要】应该说语文对于学生而言有着更多的亲近感,学起来也更容易投入。语文应该是学生最熟悉,也最“喜闻乐见”的科目。因此,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发掘教材中的情趣,创设情境,转变观念,在和谐的教学环境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让语文真正成为受学生欢迎的科目。
【关键词】语文教学,环境,阅读,语文教师投稿
1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教育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很强的实践性。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和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师不能一味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过分关注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而应该看到语文肩负着素质教育、健全人格教育的双重重任。语文教学可以将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完美地结合,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又能得到人格的培养、情感的熏陶。真正做到三维目标(知识和能力、过程和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实现。语文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从文本入手,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人文和解读,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思考和认识,让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渐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学语文也就是做人,语文不仅仅是文学的载体,更应该是思想的结晶,尤其是在价值观多元化、人文精神泛滥的今天,人格的培养尤为重要。同时,语文教育一定不能钻进应试教育的死胡同,淡化对学生情感的教育和引导。于漪老师有句话说得好,“语言、思维、情感是同时发生的”,而现在一些淡化,甚至丢弃情感的做法会让学生觉得语文枯燥乏味,造成学生厌学,老师厌教的局面。
2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读书和思考时间
现代教学提倡高效课堂,而一些教师误认为一堂课用时少、容量大就为“高效”。其实真正的“高效”,应该是说在课堂这个平台上,让学生掌握相应知识的同时,还能培养其学习兴趣,展示和提升其综合能力,引领他们学习的方向。这一切目标的实现必须要有一个前提,给学生提供充足的读书时间和思考时间。很多教师在课堂上为了赶任务,把理应慢慢欣赏的阅读过程变成了步履匆匆,直奔目标的急行军,学生几分钟之内就浏览完课文开始发表见解。这样貌似快捷高效的课堂并没有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喜,因为这种“对话”教学只是教师越俎代疱的变相呈现。这些也违背了高效课堂的理念,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因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的要保持适度的缄默,留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宽松的阅读环境,使学生能真正沉浸于文本之中,探索出有价值的问题。同时,语文教学仅仅靠课堂上对课文“显微镜式”的解读,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情趣和情操的多样化体验要求。有品质的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部分,不能把学生的课外阅读看作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事实上,课堂内的阅读只能作为学生阅读的精神部分,而课外的大量阅读是学生阅读的延伸部分,这个部分没有限量,没有边界。只要学生有兴趣、有时间,就可以尽情阅读,只是教师需要及时加以引导,以避免学生偏读、误读。大量的课外阅读,会让学生获得丰富的知识,体验细腻的情感。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主要课程,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必须抓住几个关键点:一是要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也就是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的能力。语法、修辞逻辑等语文知识可以有效帮助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提高,教师应该指导学生适当掌握。二是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也就是从课外阅读中学习阅读,从日常写作中学习写作,从与人交往中学习口语交际,不用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新课标规定了学生的阅读量和每年作文字数,尤其大力提倡课外语文实践活动,就是要让学生把语文学活,学以致用,内化为个人能力。三是教师要重视开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语文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教师应高度重视课内课外语文课程资源和开发与利用,包括图书馆、电视节目,大自然、文物古迹、风俗民情等。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在着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同时,更要注重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要大力提倡学生独立阅读,、自然阅读、探究性阅读、创造性阅读,鼓励学生自主写作、自由写作,对学生有创意的表达和独到的见解要表示赞赏。同时,教师要带领学生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在各种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语文素质得到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