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民营经济发展初探
所属栏目:经济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1:04:38 更新时间:2021-04-02 09:44:58
改革开放30年来,民营经济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之一,为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繁荣和就业扩大做出了重要贡献。近年来,国内宏观经济政策趋紧,资源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融资困难,人民币汇率上升、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发展减缓,外部出口需求下降,使我国民营企业面临严重问题。
一、民营经济概念
根据现行的统计制度,广义的民营经济是指除国有、国有控股、集体经济以外的所有经济,具体经济组织形式包括股份合作企业、其他联营企业、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剔除国有控股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剔除国有控股企业)、私营独资企业、私营合伙企业、私营有限责任公司、私营股份有限公司、其他内资企业和个体经营户。狭义的民营经济是指私营和个体经济。
二、民营经济发展的历史沿革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1983年修宪承认个体经济。1987年十三大提出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才解开了私营企业的雇工死结。1988年修改宪法,允许私营企业存在,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补充。19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发表,提出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计划与市场的关系等等,才解决了思想问题。1993年修宪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7年中共十五大的报告中,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被定位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党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政策集中反映为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998年修宪明确基本经济制度。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要求: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清理和修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放宽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2004年修宪保护私有财产。2005年2月,国务院3号文件,36条,放宽准入,平等竞争。2007年中共十七大,再次强调"两个毫不动摇",强调平等竞争,平等保护,推进公平准入,改善融资条件,破除体制障碍,促进个体、私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2007年通过物权法,私产入宪,平等保护物权。
三、民营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
我国民营经济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廉价的土地和税收优惠政策、及时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不断发展壮大起来,特别是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形成了明显的比较优势。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在人力成本方面的优势开始减弱;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外向度较高,更容易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同时国内需求虽然还存在着一定的潜能,但有些一时还很难开发出来;当然也存在着产能过剩的问题,包括总量的过剩和结构的过剩,因而在遭受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的环境下,使其各种深层次的问题、矛盾等都显露出来。
1、民营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体制上的制约因素。民营经济在中国发展30多年了,但做强做大的很少,主要原因在于民营经济虽然在产权所有制上具有优势,但其产权运行的外部环境约束力强,即体制上的制约因素较多,严重阻碍了其资本积累与规模扩展的速度。尽管国家政策对民营经济已全面放开,但由于金融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民间资本运营仍存在操作上的障碍。另外,民间资本运营机制尚不完善,企业信用体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这种情况使得民营企业之间竞争存在不平等现象。而且对于投资方来讲,即便政策环境上没有障碍,投资者出于对风险规避的理性考虑,仍会谨慎行事。政府一直强调“民资民用,民用民资”,积极鼓励民间资本向公有和非公有经济投资,但对民营企业如何从国有机构获得融资仍保持比较低调的态度。这样就形成一个矛盾,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发展容易断裂为两个系统,而且民营经济承受了比国有经济更大的压力和风险,使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仍然处于不公平竞争状态。
2、是以家庭式企业为主的民营经济管理机制问题逐步凸现。在民营经济的发展初期,家庭式企业能够充分调动既有的人力资源,降低机会成本,理顺利益关系,降低内部沟通成本,降低监督、代理费用,有利于有效地完成原始积累的过程。随着家庭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企业家庭管理机制的问题凸现出来,在家庭式管理模式下,存在裙带之风,绩效评价不公平,压抑了家庭外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工作积极性,不利于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引进。在发展过程中,决策随意化,对企业的发展难有长远规划。在碰到需要做出重大决策的时侯,民营企业往往要么凭借自己的经验,要么跟别人学,缺乏符合市场和自身条件的长远规划,大多数民营企业还处在小农经济的初级阶段。一些民营企业中,公司治理结构薄弱,财务状况复杂,账目混乱,企业信用状况堪忧。
3、技术创新能力弱,投资布局不合理。大部分民营企业起点低,产业形式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科技含量低,投资布局不合理,抵御风险的能力差。尽管国家鼓励民营中小科技企业的发展,但由于融资难,因而多数民营企业涉足资金少、门槛低的传统行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仍占主导地位。对于科技含量高的高新技术领域,由于资金需求大,技术要求高,风险大,民营企业进入的较少。因此出现了过度竞争的现象,新生的数量很多,同时倒闭的也不少。投资布局不合理,金融投资比重大于产业投入,固定资产投入比例更低,发展后劲不足,抗风险能力弱。
四、民营经济发展建议
1、继续深入地进行市场化的经济改革,逐步完善和建立适合经济全球化的市场经济体系。
市场化经济制度的转型更有利于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由于价格机制能有效、迅速地传递经济(供给和需求方面的)信息,产权明晰的自由竞争市场机制使得人们在自由选择和自愿合作的基础上交换产品和生产要素,从而导致了资源的有效配置。
2、对竞争性行业进行民营化的产权改革,大力发展民营企业。
中国要搞市场经济,真正地做到富民强国,首先就要彻底地解放思想,彻底和尽快地放弃国有企业能搞好一切的幻想,让国有企业从竞争行业中退出,果断地表明市场化与民营化应是改革的最终目标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当非国有经济比重大大提升后,才能提供广大的空间来吸收国企的下岗、失业人员。如果不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落后的行为观念,不放弃低效率的经济体制,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长久、持续性的经济发展问题。如果要经济保持长久持续性地高速增长,对竞争性行业国有经济民营化将是最佳选择。
3、通过法治减少政府干预,提高政府效率。
尽量减少政府的干预,只要市场能做的,就要让市场去做,当市场失灵时,才需要政府发挥作用。由于金融危机来袭,许多人对市场的功能开始怀疑,甚至保守主义有所抬头,应警惕。市场是最有效的激励机制和传递信息的机制,它能够提供人们需要什么商品并从而生产什么商品的信息。当经济运作不好的时候,政府不需直接参与经济活动,而是要提供一个环境,让企业能够按照市场规则运行。如制定规范的金融市场及产权交易市场规则,制定有关法律和法规,保证契约合同条款得以执行及在公平的条件下进行竞争等。我们不仅需要法制,也需要法治。政府以法律为工具来管制经济人,但政府行为也必须受到约束。如果政府不受约束,就容易用手中的权力换取利益。因此,通过法治和舆论监督的手段来约束政府的行为就显得非常重要。我们不应强调规范化而增加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而应通过法治的方式来减少政府干预经济的程度,使政府成为一个有限的有效的政府。
4、增强民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民营企业做大做强。民营企业要扩张规模、提升档次,最根本的是要增强创新能力,提高民营企业的整体素质:一是引导民营企业加快机制创新。以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现产权多元化为目标,有重点、分层次地引导民营企业跳出家庭经营、家族式管理的束缚,加快实施企业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革,通过控股、参股、兼并、联合和产业协作组建企业集团,探索走产权多元化和资本社会化的路子,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机构,推进企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二是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建立和高校、科研机构相结合的开放型的创新体系,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提高民营企业的技术层次和科技创新能力,引导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三是加大政府财政扶持力度,设立民营企业自主技术创新基金,以此鼓励民营企业增强自主创新的能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营企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不断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在当前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时,民营企业的作用应得到更好的发挥。促进民营企业健康发展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扩大城乡就业、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高度重视民营企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加大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切实营造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真正解决民营企业市场准入难的问题,要加快落实已出台的对民营企业金融支持政策,加强对民营企业的财税支持,改善对民营企业的服务。民营企业要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适应市场变化,主动调整结构,积极拓展市场,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着力转变发展方式,加快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要提高自身素质,加强经营管理,自觉防范风险,依法经营,诚实守信,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