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论文发表论贾作光的舞蹈创作思想
所属栏目:表演论文
发布时间:2014-05-05 14:52:40 更新时间:2014-05-05 14:25:40
在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在他近150多部创作和表演的舞蹈作品中,蒙古族舞蹈所占的数量最多,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试图通过对“贾派”舞蹈艺术特色的解读,从中一瞥蒙古族舞蹈文化深厚的精神内涵,以及新时期继承、发展和创新的无限活力。
摘要:贾作光是我国现代民族民间舞的奠基人和创始人,著名的舞蹈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他的舞蹈曾经影响了几代人,他的名字已成为了新中国民族舞蹈的一个文化符号。
关键词:表演论文发表,贾作光,舞蹈,民族性格,民族意识
一、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
贾作光先生作为内蒙古民族舞蹈艺术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一直被视为与蒙古族马头琴大师色拉西和歌王哈扎布同等地位和声誉的一代宗师。有着“东方舞神”的美誉。著名蒙古族舞蹈表演艺术家斯琴塔日哈先生曾称赞他是:“第一个……学习和挖掘蒙古传统民间舞蹈之后,加以提炼,升华为舞台艺术”的人;“第一个……用舞蹈艺术塑造了普通牧民完美的艺术形象”的人;“第一个……用舞蹈形式展现蒙古人机智、勇敢、刚毅、矫健的精神气质和美的心灵”的人。他的舞蹈不仅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也培育和影响了几代蒙古族舞蹈艺术的传人和观众。他的舞蹈忠实于民族的传统和审美心理,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时代印记和创新自觉。笔者认为,贾作光先生的舞蹈表演和舞蹈创作不仅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的精神,反映了民族舞蹈对时代生活的关注,也同时记录了民族舞蹈发展的光辉历程。
独舞《牧马舞》,是由贾作光先生在1947年编舞并表演的一部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舞蹈作品,也是贾作光先生的早期代表作品之一。舞蹈通过对草原牧马人的生动描述,进而探寻着蒙古民族的生活状态。展现了蒙古族人民勇敢、坚韧的性格特征,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色彩。
舞蹈以游牧民族的生活为依据,把粗犷、彪悍、豪放的牧人性格酣畅淋漓地表现了出来,给人以视觉美的享受。舞蹈在表演上既重视了形态的表现,又强调了神态的张扬。贾作光先生认为:“有形无神则无魂,有魂无形则无味,必须做到形神兼备”才能更好地体现民族精神;只有立足于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深入开掘,才能体现蒙古民族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
舞蹈创作源于生活的体验和积累。贾作光先生创作的《牧马舞.》作为草原人生活的生动反映,不是简单地外化和模拟生活的形态,而是赋予了蒙古族男性“马舞”更深刻的精神内涵。这就是蒙古高原特定的自然环境,风俗信仰所积淀和培育出的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民族性格。
在舞蹈的语汇上,创作者选取了最能够代表“马”在走、跑、跳时的典型动作和节奏,作为舞蹈表现的主动机。把牧马人上马、勒马、牵马、拴马、追马、套马、放马的全过程加以渲染和放大。舞蹈在动作上创造了“勒马翻身”和“单腿快步套马奔驰”等技巧,成为了蒙古族“马”舞表演的技术技巧和蒙古舞教材中沿用至今的一种程式。
这个舞蹈标志着蒙古族新舞蹈艺术的开始,也使“马”舞蹈成为了蒙古族男性舞蹈中,最具有代表性和独具魅力的舞蹈样式之一。
贾作光先生的舞蹈创作很擅长寄景、借物抒情,从而达到“托物言志”的艺术效果。著名舞蹈理论家冯双白曾这样评价和描述贾作光的舞蹈和《雁舞》:“贾作光的作品在中国舞蹈界是最有生命力的。他所创作的舞蹈,如同天地之间轮转不息的自然四季,经常上演,给一代代的舞蹈观众留下了非常美好的记忆。他的舞蹈使人们经常想到这样一幅画:大草原上的黎明时分,太阳慢慢地升起,大雁们已经展开了初飞的翅膀,在地平线上飞掠而过,带动了晨光里的雾霭。晨烟浩渺之处,人们隐约可见一个舞蹈者的身影,随风起舞,即兴而跳,似乎已经与那黎明时的太阳融化在了一起……”。
舞蹈创造性地塑造了大雁这个草原人们心中的美好形象。舞蹈开始,他背对观众,碎步交叉移动着双脚,运用蒙古族舞蹈中揉臂和软手的动作,像一只在广阔草原上鼓翅飞翔的大雁,表现了北归大雁的喜悦心情。它忽而迅猛疾飞,时而低头俯视;一会儿起伏盘旋,一会儿凝神静目……飞落在湖边的大雁欢快地汲水、觅食、嬉戏、轻盈地跳跃着,它自由而欢快,悠闲而自得,让人不由地产生十分美好和丰富的联想。
《雁舞》在五、六十年代的中国观众中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它和舞蹈者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以致几乎成为了贾作光先生的代名词。因此,舞蹈在美国演出时曾被称赞是“从中国飞来的天鹅”。半个世纪以来,贾作光先生也一直被看作是“蒙古族舞蹈的带头雁”。表明了他在蒙古族舞蹈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和杰出的作用。
对《雁舞》的创作贾作光先生曾说过:“《雁舞》并非直抒动物的本体,而是借助于表现动物以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籍以比兴与移情的手法,择其魂,塑其像,逼真地去仿造,以流畅的动作线条,铿锵有力的节奏展示着鲜明的艺术形象。即是以物拟人的性格,来表现蒙古人民勇敢奋进的精神面貌。这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给人以鼓舞力量。”这成为了我们今天解读这部舞蹈作品的最好注释。
二、贾作光先生的舞蹈有着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文化自觉
《鄂尔多斯舞》是第一个在国际舞台上获奖的蒙古族舞蹈。它首演于1954年,是由贾作光先生编舞,并与斯琴塔日哈联袂领舞的一部蒙古族男女群舞作品。该舞蹈曾在1955年,在波兰华沙举行的第五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友谊联欢节上,获得了一等奖,为祖国争得了荣誉。1994年在“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评比中获经典作品金像奖,堪称是蒙古族舞蹈至今常跳不衰的经典之作。
著名的舞蹈理论学者冯双白坦言:“《鄂尔多斯舞》是那个时代里一个容含着多情善感,纯真微笑的象征。除宗教性的舞蹈之外,我不知道还有没有别的舞蹈像它一样,在一个新诞生的国度里如此流行”。《鄂尔多斯舞》的出现标志着蒙古族新舞蹈开始走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上更加多样化。
《鄂尔多斯舞》是贾作光先生1951年春天,在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取材于寺庙中喇嘛跳鬼中“撒黄金”、“鹿舞”等素材加以创作的舞蹈作品。让“大、小挽手腕”、“软硬动肩”等具有草原舞蹈标识性的动作贯穿始终。此外,他还创造了“甩手下腰”、“单腿板腰”高难度的技巧,以及“大、小挽手腕”、“软硬动肩”等具有草原舞蹈标识性的动作语汇。加强了舞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展现出了鄂尔多斯蒙古族男性的剽悍、粗犷、豪放的性格美,也成为了该舞永恒的艺术视觉形象,永远留在了观众美的记忆之中。
的确,贾作光先生的舞蹈离不开内蒙古这片沃土,离不开草原文化丰厚的恩赐。他的舞蹈风格舞情并茂,寓意深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时代印记。在蒙古族舞蹈的发展和沿革上,他无愧于我国民族舞蹈艺术的引领者和擎旗手,他的舞蹈也必将成为蒙古族舞蹈艺术璀璨的瑰宝和人类非物质文化中弥足珍贵的精神遗产。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