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性思考
所属栏目:经济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1:04:38 更新时间:2021-04-06 14:02:13
关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理性思考
门雅卿
河南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摘要]21世纪,人们对循环经济越来越关注,循环经济已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最佳选择,并且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方面都取得了一定进展。本文在简要介绍循环经济含义及特征的基础上,对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和面临的主要困境进行分析,并阐述了政府在发展循环经济中的作用。
[关键词]循环经济经济增长方式
一、循环经济的界定及内涵
在循环经济的概念界定上,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理解。归纳起来,主要有狭义循环经济和广义循环经济两种界定。狭义的循环经济强调经济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经济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广义的循环经济包括经济、自然环境及社会三个方面的相互作用及相互衔接,是以高素质劳动力、高级的产业结构、低污染的环境质量以及可持续利用的资源等来保障长期持续的经济增长及其结构优化。它涵盖了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三个方面,追求这三个系统之间达到一种理想的优化组合状态,是在新世纪绿色文明背景下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一种追求经济、环境、生态、社会等诸多效益与人的全面需要和全面发展等多赢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内外社会经济背景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很多地方传统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增长方式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地遏制,但是资源利用率与发达国家相比依然较低,在一些重点行业落后产能比重较大,而且存在着不同程度地环境污染现象。这种枯竭资源、高耗能源、破坏环境的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山穷水尽,但是还有一些地方的基层政府和企业依然“乐”在其中创政绩、创利润。
在1997年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上通过的《京都议定书》是一部关于限制温室气体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成文法案,2009年12月哥本哈根会议对世界的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美好愿景。在国内外发展低碳经济来控制气候变暖的大环境下,节能减排是当前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金融危机爆发后,许多国家都把节能环保、新能源产业作为摆脱经济困境的新举措和推动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欧美国家正酝酿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征收碳关税,这将使我国传统的工业化发展模式面临着空前压力。
我国政府提出了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具体行动目标是: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四千万公顷。这将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制定相应的国内统计、监测和考核办法。这对我国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必将发挥积极作用。
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发展“低碳经济”,加快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既能促进和带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又能为今后的发展构筑更高的平台。顺应世界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趋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对于河南来说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三、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但由于走的是传统经济发展之路,资源、能源消耗大,效益低,而且生态环境破坏严重,致使本应在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短期内集中爆发出来。据统计:我国每万元GDP能耗与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高出2.4倍,我们每制造1美元消耗的能源,是美国的4.3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日本的11.5倍。素称地大物博的中国,已经难以满足日益迅速膨胀的资源需求。近几年我国每年由生态环境破坏带来的损失要占到GDP的8%以上。如果继续走传统经济发展之路,沿用“三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粗放型模式,必将使原本就十分脆弱的资源基础和生态环境遭受更加严重的破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成为一句空话。随着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人口的不断增长,必然要求我国选择建立循环经济。
四、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面临的主要困境
首先是价格障碍。现行市场条件下源自再利用和再生利用的原料不仅性能上不占优势,价格上往往也不占优势。造成这种情况有多种原因,一是因为初次资源和再生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不同。如在矿业生产中矿藏资源价格和生产支付的环境成本过低,相当于廉价侵吞了公共资源;二是在国际分工中存在对原材料和能源提供国明显的价格不利因素;三是以大规模、集约化为特征的现代生产体系使得多数原材料的开采和加工成本日益降低,而对各种废旧产品和废弃物的集中回收成本高,再利用和再生技术发展滞后,规模效益差。这样,再利用和再生利用原料的成本常常比购买新原料的价格更高,由此构成了推进循环经济的价格障碍。价格扭曲,直接导致资源整体配置不经济。在现实经济中,环境资源的价格未能正确地反映其供求关系,低价甚至免费的资源使用使人们产生了资源丰富的错觉,导致人们对有关资源的过度使用和浪费。缺乏价格这只手的有效调节,企业很难产生对自身的传统经济模式进行调整的动力。
其次是成本障碍。环境容量资源在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具有显著不同的消费者支付意愿和市场价格,目前我国的环境容量尚没有作为严格监管的有限资源,企业和大众消费者支付的废弃和排污费不仅远低于污染损害补偿费用,甚至也明显低于污染治理费用,这就使废弃物排放具有显著的外部性。如果不能将这种外部成本内部化,循环型生产环节一个重要的效益来源就不能显现,循环型生产环节的成本就很难收回。以污染治理为例,过去我们主要从技术角度看待污染问题,认为污染治理主要是一个技术问题,对污染的经济学特征重视不够,这是一个误区。在自然特征上,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天然性、流动性、外部性等特征决定了其产权难以实现私有化,任何私人和企业都无法有效行使对生态环境的产权,在利润的驱使下,企业往往选择污染而不是治理。
五、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考
从以上分析看,市场机制并不能直接引领企业自发地发展循环经济,直接原因在于企业缺乏一种成本—效益型驱动机制,根本原因在于制度的缺失:包括产权、价格等基础性制度;生产、采购、消费等规范性制度;财政、金融和投资等鼓励性制度;国民经济核算、审计等考核性制度的缺失。不解决制度问题,仍然按照传统认识,把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排除在宏观经济要素之外去管理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将无法实现。政府是制度供给的主体。政府的制度供给和政策制定至少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推进循环经济中的作用,使循环经济具体模式中的各个主体形成互动互补、共生共利的关系。(2)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制定充分利用废物资源的经济政策。一方面要通过政策调整,使循环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有利可图,使企业和个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生态环境的有偿使用制度,建立污染者治理、受益者补偿机制。(3)对节能、降耗、减污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新兴生态工业园的建设要在征地、审批和投资环境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政策,保证其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为社会树立模范企业,做到以点带面。
参考文献:
1、 北京现代循环经济研究院2008-4-8《对建立循环经济指标体系的初步思考》
2、 大河网-河南日报2009-07-09
3、 河南日报2009年12月9日第10版《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