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传统生产力理论的困境与完善
所属栏目:经济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1-02-26 11:06:38 更新时间:2021-04-20 10:50:14
试析传统生产力理论的困境与完善
王洪胜
辽宁省锦州市开发区滨海新区富海街中共锦州市委党校辽宁锦州121007
什么是生产力?这确实是一个古老的论题。理论界对此问题曾进行过长期的、多次的激烈争论。这种争论是很有意义的,因为它涉及科学的生产力观的确立和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马克思的用语“produktivkrafte”,中文通常译为“生产力”(productiveforces)。这一译法在我国虽然由来已久,已成定论,但国外一些学者认为并不准确,译为“生产能力”(productivepowers)更能反映马克思的本意,这是值得思考的。我国一直沿用“生产力”这种译法。
在工业化时期,占主流的生产力理论的实质是“征服论”,即把生产力视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或能量)。这个观点后来在斯大林的生产力概念基础上被加以强化。早在1938年,斯大林在《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就提出生产力是“人们同自然界作斗争以及利用自然界来生产物质资料”的定义。十几年后,他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则把生产力说成是“人们对自然的关系”。长期以来,我国哲学和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基本上是在解说斯大林的这个观点。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于光远、苏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是那时我国学术界有较大影响的两本教科书,他们都把生产力归结为“人们改造自然和征服自然的能力”。许涤新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词典》基本采用这个观点,认为生产力就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表明某社会人们控制与征服自然的能力。”《辞海》和《汉语大词典》把生产力定义为:“人们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马克思主义原理词典》和《哲学大词典》则把它分别定义为:“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也称‘物质生产力’,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中所具有的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力即‘社会生产力’或‘物质生产力’。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实际力量”。可以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我国学术界关于生产力的定义基本上是一致的,即一方面生产力所表明的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另一方面生产力所反映的是“人们对自然的关系”。1987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生产力的定义有所发展,表述为:“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客观物质力量。亦称社会生产力。”即把“人们对自然的关系”修正为“人们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可以说,传统生产力理论实质上是人们对自然的关系,即人们对自然界的征服并索取物质资料的能力(或力量),也就是“征服论”。
历史地看待“征服论”的产生与盛行,可以认为它是机器生产力向现代生产力转变时期人与自然之间矛盾发展的产物。在考察生产力运行与人类生态环境观的演变过程中,不难发现,人与自然的关系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时代:人们对自然的依附和崇拜阶段,人们对抗和掠夺自然的征服时代,人们保护和协调自然的和谐时代。而生产力由机器生产力向现代生产力的转变时期,正是人类走向掠夺和奴役自然的征服时代。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现代生产力的巨大发展,科学技术的飞跃进步,人口的普遍猛增,人类消费的极大增长,使现代人类经济生活的需要日益扩大,迫使人们不得不向自然环境竭力掠夺,拼命索取,出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的状态、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的局面。
可见,这种“征服论”与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尖锐对立的。这是因为:
第一,它割裂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有机联系,离开了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来孤立地强调“人的能力”。也就是说,它只强调了生产力的社会性和物质性,强调的是“社会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而忽视了自然的因素和精神的因素在构成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物质生产力中应有的地位和作用,忽视了自然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而实际上,生产力既是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又是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统一。
第二,“生产力是人类征服与改造自然的能力”,这种定义只看到了人类与自然相对立的一面,没有看到人类与自然相统一的一面。而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衡量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能只看人类对自然开发利用的广度与深度,还要看人类对自然进行建设与养护的量度和质度。所以,生产力的定义中应包含“人类调整自己与自然之关系的能力”。这样,生产力这一概念本身就内含着对生态效益的要求。这是因为,生产力标准作为衡量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是否优越的标准,一项方针政策是否合理的标准,本身就是经济效益标准、社会效益标准和生态效益标准的三合一。
第三,它只强调人类“改造”自然(甚至强调“征服”自然)的能力,而没有把人类改造自身和协调自身与自然关系的能力纳入生产力范畴。人类对世界的改造,既包括改造客观世界(主要是自然),也包括改造主观世界(主要是世界观和人的认识能力),还包括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传统的“生产力”定义只是把“人类改造客观世界(自然)的能力”纳入生产力的范畴,而把“改造主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关系”即人类调整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排除于生产力之外,显然是不正确的。因为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人(劳动者)的自身状况、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同时,能够自觉地调整自身、以及自身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使之保持基本的协调,生产力的发展就比较顺利;反之,生产力的发展就会遭受挫折。而且人类调整自身、以及调整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能力愈强,生产力就愈能得到发展。这是被实践一再证明了的真理。
马克思说过,在社会生产中,“人和自然,是同时起作用的。”同样,我们也可以认为,在整个生产力体系中,人的社会生产力与自然界的自然生产力、人的精神生产力与自然界的物质生产力也是同时起作用的。因此,对于生产力范畴,应该有新的定义。我认为,所谓生产力,是指人类与自然的物质变换过程中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自然再生产能力和经济再生产能力的综合体现,是社会生产力(人类改造自然、改造人自身、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能力)与自然生产力、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总和。简言之,所谓生产力就是人们改造和协调与自然关系的能力。这样来定义生产力,既把人类的社会生产纳入了整个自然再生产的过程之中,同时又没有把自然再生产看成纯粹的自然过程,从而把自然再生产和经济再生产视为同一个过程,把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融为一体,把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统一起来。这是比较符合客观实际的。征服自然的生产力观,不仅在理论上有明显的局限性,而且在实践上所带来的危害已日渐显现。科学的生产力概念,将有利于我们加深对“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思想的理解。既然自然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而自然又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基础,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说:破坏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促进生产力。
总之,自然生态环境是构成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经济再生产的持续进行和人类文明的永续发展,就是保护生产力。只有这样来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才能正确地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加快发展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不被破坏。
同时,我们还要看到,环境保护是人类社会绿色文明的重要体现,本身就具有精神文明的属性,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环境意识、环境质量、环境文化,是这个国家和地区精神风貌、文明程度、文化品位的重要标志。要深刻认识环境保护工作既有物质文明的属性,又有精神文明的属性,体现了先进文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保护事业将进一步显现出蓬勃的发展生机和美好的发展前景。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因此,在深入挖掘马克思的生产力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当代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成果,对生产力的概念进行深入反思和科学界定是非常有必要的。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