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可能性:在游戏中体验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4-05-09 21:10:29 更新时间:2014-05-09 21:52:28
《可能性》教学要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理解、体验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等可能性,感受到游戏活动所富有的数学内涵,在愉悦的情境中丰富知识结构,自主建构知识网络。通过量化的方式,用分数描述事件发生的概率。
摘要:《可能性》这部分内容是学生在三年级初步体验“有的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发生则是不确定的”基础上的深化。教学中,要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感受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理解等可能性是游戏公平的先决条件,并能设计公平的游戏规则。
关键词:随机,体验,感悟
一、妙设情境,激活思维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出五星体育节目主持人介绍主打体育项目——“三国杀”这部弈棋游戏,然后播出“三国杀”的历史背景,导出“四种身份牌”。
这部游戏作为一种体育项目,已进入到千家万户。话题从四种身份牌谈起,使学生由然地进入角色,为下一环节探究奠定了基础。
二、多维互动,智慧生成
【片断一】
(1)师生互动。教师问:“你最想抽到哪一张?如果让你抽一次,你确定能抽到你想要的这一张吗?”接下来,由教师洗牌,学生先说出想抽的身份牌,再抽牌。
(2)同桌互动。教师出示活动规则,接着同桌抽牌、填表。
(3)四人互动。让学生的思维的火花不断碰撞,把在试验活动过程中所思、所得、所悟进行交流,共享试验成果。
(4)组际互动。让学生到把记录单到展台前交流。这时教师问:“你们最想抽到什么身份牌?结果第一次抽到什么身份牌?第二次抽的身份牌是什么?第三次呢?如果让你再抽一次,你确定(还)能抽到它吗?你想说什么?”
多层面的活动,带来了多维的收获。通过师生抽牌、同桌抽牌、前后桌交流和全班交流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猜测、试验与交流,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逐步丰富随机现象的体验。
三、揭示内涵,内化提高
【片断二】
教师问:“这四张身份牌,让你抽一次,抽牌的结果一共有几种可能?”学生答:“有四种,因为一共有四张牌,抽牌的结果所有可能数就是4。”教师问:“所有的可能数是4,也就是说每张牌都有可能被抽到。抽中‘主公’有几种可能?‘内奸’呢?‘忠臣’呢?”
教师问:“如果‘三国杀’游戏五人局的,必须增加什么身份牌?”学生答:“反贼。”教师再问:“如果再让你抽一次,抽中‘主公’的可能性又是多少?”学生答:“抽中‘主公’的可能性是1/5,因为一共有5张牌,抽牌的结果所有的可能性就有5种,‘主公’只有一张牌,因此,抽中‘主公’的可能性是1/5。”
教师问:“抽中‘反贼’呢?”学生答:“抽中‘反贼’的可能性是2/5,因为反贼身份牌有2张,所以抽中反贼的可能性是2/5。”
教师问:“这时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答:“五人局‘三国杀’游戏抽中‘反贼’身份可能性最大,因为‘反贼’有两张,其他只有一张。”教师再问:“抽中‘反贼’身份的可能性最大,如果只抽一次,是不是一定能抽到‘反贼’呢?”学生答:“不一定。”教师:“看来可能性虽然有大有小,但结果还是无法确定的。”
教师抓住随机现象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在追问中强化等可能性这一概念。通过身份牌张数的变化,引发认知冲突,促使学生在动态的变化中思考可能性的变化,在宽松的气氛中获得对可能性大小的鲜活认识。
四、寓教于乐,灵动高效
【片断三】
课末,设计了“元旦抽奖活动”游戏。
教师问:“你认为可以采用什么方式进行抽奖呢?”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抽签、转盘……”这时,课件出现转盘。教师问:“转到红色区域是几等奖?转到蓝色区域呢?黄色呢?”“转到一等奖的可能性是多少?转到二等奖的可能性是多少?转到三等奖的可能性又是多少?”“因为时间关系,一个小组只能随机抽一名同学摇奖。”
接着让幸运的学生点动转盘,课堂的气氛达到高潮。
在这个片断中,让学生通过直观判断,对随机现象发生的可能性和可能性的大小作出定性描述。这样不仅仅一步步地深化了知识,还逐步培养了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公平性,培养学生的公平意识,也加深了学生的对随机事件的感受,对等可能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