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论文范文赋予课堂新的生命
所属栏目:教育学论文
发布时间:2014-05-09 21:49:29 更新时间:2014-05-09 21:34:29
目前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新颖、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那么,如何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实现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的整合?本文以笔者的教学设计为例,谈一些我的尝试与探索。
摘要:目前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的整合作为深化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新颖、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的生长点提供了广阔的展示平台。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数学教育是对传统数学教育模式的一种补充、提高和整合。本文就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的实践,进行了一些初步的探究。
关键词:信息技术,整合,探究
1.创设情境,重在兴趣激发
引导学生对数学的向往,具有良好的兴趣和动机,在数学活动中获得快乐,是我们数学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目标。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独特的优势,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1)情境的创设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小学生,颜色、声音、动作都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如运用讲故事、做游戏、角色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能引起学生的关注,有利于学生多感官、多角度、多层次地获得数学信息。
[案例1]“数学问题——鸡兔同笼”
师:同学们,你们听过“鸡兔同笼”的数学问题吗?“鸡兔同笼”问题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趣题之一。大约在1500年前,《孙子算经》这本书中就记载了这个有趣的问题,今天我就带领同学们回到古代,去看看这个数学问题:(古代,有一位农夫,他养了一群兔子和一群鸡。有一天早上,农夫出门赶集去了。这一天突然刮起了台风,农夫家的一片栅栏倒塌了,把他的兔笼给压坏了,兔子吓得到处乱跑。他回到家里,赶紧把兔子暂时关到了鸡笼里去。农夫有一个八岁的儿子,他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农夫经常出问题考他。这会儿,他看见鸡兔同在一个笼子里,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数学问题问他的儿子:“儿子,我从这个笼子的上面数能数到30个头,从下面数能数到86条腿,你能说说笼子里的鸡和兔各有多少只吗?”)
(2)情境的创设要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教学内容越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越与现实生活联系得紧密,教学就越有效。
[案例2]“24时计时法”
师:一天,贝贝和他的妈妈要去福州玩,他们来到车站,贝贝告诉售票员阿姨想买两张下午3:00去福州的车票。售票员阿姨给了贝贝两张车票,上面印着15:00。贝贝一看就急了,他对妈妈说:“妈妈,售票员阿姨把票拿错啦。”
师:同学们,谁能来告诉贝贝,售票员阿姨把票拿错了吗?
师:是啊,售票员阿姨没拿错票,下午3:00就是15:00。表示时间有两种方法,我们常说的下午3:00这种是普通计时法,而票上印着的15:00是另一种计时法,叫做24时计时法。
(3)情境的创设要有利于探究活动的展开。重视学习内容的问题性,强调问题对学习过程的内驱力和导向性,有利于学生形成强烈的探究倾向,有利于促进自主探究活动的展开。
[案例3]“鸡兔同笼”
师:请你们随意地猜一猜,你觉得鸡和兔各有几只?
师: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检验你们的猜测对不对呢?
生:可以用算出总腿数的方法来验证。
师:你们在猜不准的情况下,发现了什么,又是选择什么方法来调整的呢?
生:我们发现如果总腿数少了,要增加兔子只数,如果总腿数多了,要减少兔子只数。
师:现在你们运用增加或减少兔子数的方法进行调整,那在这个调整过程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增加或减少兔子数,腿数有什么变化?
2.自主探究,重在知识建构
教师在引导学生展开新知识探究时,要想到学生如何获得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他们是否真正经历了获得的过程,学生原有的知识能否支持问题的学习,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经验是否得到了丰富和提升,是否生成了方法、学会了交流、具有了成功的体验。基于以上的思考,因此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能生动形象逼真地再现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和学生探求知识的学习过程、思维过程的特点,把过程展现在学生面前。
(1)学习的展开阶段,是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的重要阶段。为此,教师要充分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亲历探究的全过程,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实现对知识意义的构建。
[案例4]“奇妙的图形密铺”
在学生理解了“密铺“的含义后,出示正方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形、正五边形等八种基本图形。
师:这些平面图形是不是都能单独密铺呢?(学生大胆猜想,相互争论。)
师:用什么方法验证你的猜测呢?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方法,我们就来动手铺一铺。
这样“电脑画板”为学生提供了做“数学实验”的机会,学生在动态的操作过程中,自主探索、发现总结:圆形和五边形不能单独密铺。
(2)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具备较强的问题意识,不断促进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将已有的知识或经验向方法转化,适时引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5]“圆的面积计算”
师: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积计算,请大家回忆一下,这些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呢?
师:我们能不能也把圆转化为学过的图形来推导出它的面积计算公式呢?圆可能转化为什么平面图形来计算呢?
学生猜测并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很快得出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结论。
师:(课件)请看大屏幕,把圆分成16等份,拼成了近似平行四边形,再分成32等份,拼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再分成64等份,拼成近似长方形,你发现了什么?(如果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细,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长方形。)
师:你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在空间与图形知识环节中,信息技术发挥了它积极的作用:一方面它弥补了实物、书本等无法给予学生多样化感官的不足,帮助学生理解了公式,领会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另一方面,它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把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等认识活动突显了出来,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3.拓展延伸,重在完善提高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的工具。网络教学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的平台。
[案例6]“平年与闰年”
在这个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学生通过实践调查、上网查找资料等,不但知道了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而且还明白了“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的科普知识。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的应用,既能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也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在信息技术现代化的今天,每位教师都应该努力探索,寻找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整合的切入点,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钟启泉主编.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