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教育论文从模因论看网络语言变异
所属栏目:人文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5-09 21:21:33 更新时间:2014-05-09 21:04:33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生物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新理论。1976年,牛津大学动物学家道金斯(RichardDawkins)首次提出了文化传递单位meme(模因),以模仿生物传递单位gene(基因)。道金斯将模因看作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
摘要:网络语言是随着因特网的发展而出现的新的语言现象,是网民们在网络社区使用的一种语言变体。本文从模因论角度出发,对网络语言模因现象进行了阐释和说明。
关键词:网络语言,模因,复制
一、模因论和模因的特点
布莱克摩尔(Blackmore)则紧紧扣住模仿的概念,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模因论的核心概念是模因,模因概念的核心是模仿。模因论为研究网络交际中的语言特色及其成因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网络语言中的模因现象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的交际方式与以前完全不同,语言的复制现象也屡见不鲜,直接导致新的语言——网络语言应运而生。网络语言中词与词之间的模因感染是最容易、最直接、最敏感的,其变异现象主要有以下几种:
(1)使用数字的谐音构成数字词语,如:526(我饿了)、687(对不起)、886(拜拜了)、8147(不要生气)、1314(一生一世)、7456(气死我了)。
(2)使用过分简洁的字母词,如:Q(cute可爱)、K(ok好的)、Y(why为什么)等。
(3)使用英文词首字母和数字混合成词,如:F2F(facetoface面对面)、IH8U(Ihateyou我恨你)。
(4)使用汉语拼音的首字母缩写词,如:LT(老土)、JS(奸商)、BC(白痴)。
(5)使用英文首字母词,如:DL(download下载)、TTTT(totellthetruth说实话)、BAK(backatthekeyboard回到键盘旁)等。
(6)在连贯话语中使用数字谐音替代英语单词或汉字,如:“WhatcanIdo4(for)you?”“乐4(死)我了。”“我上午发了个伊妹儿2(to)you”等。
(7)使用“新兴音译词”,其中有些是因为计算机词库里没有某个词语,为节省打字时间而生造的谐音或音译词,这些语汇不仅没有在发音上紧贴英文原词,而且在达意上还严重偏离英文原意,但由于这些词语带有浓厚的谐趣意味或戏谑色彩,很快便流传开来。如:“斑竹”是“版主”的谐称,“菌男”“霉女”是“俊男”和“美女”的谐称,等等。
(8)使用各个地区的方言,让人摸不着头脑。如:“人”不叫人,叫“银”;“我”不叫我,叫“偶”;“什么”不叫什么,叫“虾米”;“喜欢”不叫喜欢,叫“稀饭”,等等。
此外,网络语言不仅在形式上发生了变异,在词义上也发生了变异。网络交流中,那些“似曾相识”的词义发生了转变,要慎重领会其内涵。如:可爱(可怜没人爱)、偶像(呕吐的对象)、蛋白质(笨蛋+白痴+神经质)、天才(天生蠢材)、贤惠(闲得什么也不会),还有讨厌(讨人喜欢百看不厌),等等。这种可谓是“颠倒黑白”的词义变异,使得这些词的新义比本义更惹人喜爱,得到网民的认可而复制传播,但是只有在网络特定的语境中,人们才能准确把握其含义。可见,这一模因的复制传播领域较为有限。
在语言模因的作用下,网络语言的变异现象十分普遍。一方面,它大大丰富了网络语言的表现形式,是网络语言经济性、生动性、简洁性、灵活性和趣味性的体现;另一方面,在语言模因的作用下,网络世界中的新新词语得到复制,创造这些新词语的创意同样也得到复制,形成了人与和语言的互动模式,从中我们可以窥见网络语言的变化和发展。作为模因现象,一些网络语言变异在模因循环测试中被淘汰掉,而一些语言变异现象则经过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之后被重新复制,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一部分则沉淀在语言中,甚至成为语言常规的一部分,甚至成为语言的基本模因,在语言的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海中.网络语言知多少[J].瞭望新闻周刊,2001(1).
[2]何自然,何雪林.模因论与社会语用[J].现代外语,2003(2).
[3]Dawkins,R..TheSelfishGene[M].Oxford:OUP,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