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论文企业动态能力的国内研究综述
所属栏目:工商企业管理论文
发布时间:2014-05-10 14:31:21 更新时间:2014-05-10 14:44:20
动态能力理论源于20世纪90年代市场环境变化的特点而产生的。市场环境日益动态化,技术创新速度加速,经济的国际化和市场的全球化,顾客需求的多样化,造成了竞争内容越来越快,竞争优势的可保持性越来越低,惟有不断创新,才能持续成功。关于企业动态能力方面研究国内比国外要晚,且也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本文拟通过对国内研究的综述,理清目前的研究焦点和观点,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线索和基础。
【摘要】在战略管理领域,企业竞争优势的寻求以及如何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一直是管理学者和企业界人士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而在动态环境下,关于企业动态能力的研究已经日渐成为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通过对企业动态能力理论的国内研究综述,为今后的研究找到突破点。
【关键词】企业管理论文,动态能力,学习,演化
一、动态能力的内涵
动态能力是改变能力的能力。董俊武、黄江圳和陈震红也认为,能力可被看作是知识的集合,知识改变的过程就是动态能力形成的过程。
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能力。一些国内学者认为,企业整合能力尤其是技术整合能力就是企业的动态能力,即企业在有关自身业务的技术知识演变中挑选出部分与自身现有知识基础关联的技术知识,并执行这种关联的能力。
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流程或常规惯例。动态能力是可以确认的明确流程或常规惯例,是一系列能力的动态集合,包括整合资源的动态能力、重新配置资源的动态能力及获取和让渡资源有关的动态能力(如知识创新常规惯例、从外部获取常规惯例)。具体说来,一些动态能力整合资源,另一些动态能力聚焦重构公司的内部资源,还有其他的动态能力形成于资源的获取和释放。还有学者认为动态能力是一种集体的学习活动模式,企业通过它能够系统地产生和修改其经营性惯例,从而提高企业效率。当把经营性惯例视为对环境变化的自动或半自动反应时,动态能力则能创造一些连续的启发式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使企业解决在实际经营过程中碰到的非惯例问题。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战略管理、技术能力和演化等不同视角出发,给出了对动态能力的认识和理解。
二、动态能力的形成综述
动态能力是由现有能力要素重新组合、重构、进而实践和反思而形成的。王核成等认为企业是能力的集合体,具有一系列相关的能力,其参与市场竞争就是应用这些能力的过程。企业能力系统包括两个方面的能力:元件能力和构架能力具体由技术整合层能力、企业层能力和经营环境层能力支撑。
知识形成的动态过程也是企业动态能力的演变过程。唐春晖认为,知识的形成包括五个阶段,即知识获得、传递、共享、发挥和更新,企业动态能力在知识形成的前三个阶段中将己拥有的知识储存在组织惯例中,形成企业现有的能力;同时企业在知识发挥中也进行知识更新,并将新的知识逐渐转化成新的组织惯例,发展成新的组织能力。
学习机制在动态能力形成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其中,企业家学习是一个重要因素。一个开放的、灵活的双向学习型组织,较一个传统的层级式组织更能够适应动荡的环境从袁安府的非线性学习、一个开放的、灵活的双向学习型组织,较一个传统的层级式组织更能够适应动荡的环境。
企业将自身能力与外部可利用能力结合在一起的能力,动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于是,能力的范围便扩展到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上来了,这样,企业就可以运用虚拟组织、战略联盟等组织形式构建企业外部网络,从而利用外部资源与能力超越自身能力的路径依赖性,使企业成长摆脱过去的阴影,摒除路径依赖。具有强烈开拓能力、学习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承受压力能力的企业家,是动态能力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环节,尤其对于中小企业,企业家的学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家或者说企业家学习是动态能力的助产婆。
三、动态能力的演化综述
我国很多学者也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动态能力演化做过研究。
姚洁盛,庄永耀从我国复杂产品系统自主创新能力的角度研究动态能力的演化机制,他们用三个机制解释了动态能力是如何演化的,这三个机制分别是:变异机制、创新网络选择机制和适应性学习机制。他们主要论述复杂产品系统自主创新能力动态演化机理。通过对Cops自主创新能力动态演化的变异机制、CoPS自主创新能力动态演化的创新网络选择机制和CoPS自主创新能力动态演化的适应性学习机制进行研究,分析了我国CoPS自主创新能力动态演化机制其演化条件。
江积海以韩国三星电子DRAM产业为案例研究企业的动态能力演化路径及其机制,他认为,在技术日显重要日益动态变化的环境下,我国企业应大力借鉴韩国企业成长经验,通过技术学习和知识转移,实现后发企业动态能力从模仿到创新,从吸收能力、转移能力、整合能力到创新能力的演化。
许萍、陈锐从惯例变异的角度来研究动态能力的演化,而惯例变异又与组织学习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他们通过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组织学习和惯例变异交互作用的基础上,提出演化视角下提升企业动态能力的机制。该机制较为清晰地阐述了企业组织作为开放系统如何动态适应环境的变动。
刘强和李金星认为企业动态能力系统具有典型的自组织特征,是与环境相适应的自组织系统,惯例和组织过程是动态能力系统的基本分析要素。企业动态能力现状、各能力子系统结构和彼此之间的非线性作用机制及外部环境的随机涨落因素,从总体上确定了企业动态能力跃迁的方向、速度和水平;企业动态能力的自组织演化机理表现为动态能力系统的不确定性和分岔现象、动态能力的势函数以及涨落现象。
赵永杰从阶层观出发研究企业动态能力,因为阶层观是动态能力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指出了组织能力的阶层化特征,揭示了动态能力作为一种高阶组织能力的基本属性以及重要作用,为动态能力的可操作性研究提供了发展空间,赵永杰基于对丰田汽车公司组织能力层阶与特征的划分,本文把丰田公司能力演化过程界定为静态能力主导期、改进能力主导期、演进能力主导期三个阶段,通过深入解析丰田汽车公司组织能力的分层演进过程,为我国企业企业动态能力发展提供了借鉴。
此外,还有其他国内学者分别从知识管理、组织学习等视角研究企业的动态能力演化,例如王林,杨东涛从组织学习的角度详细地研究过动态能力的构成、特性和演化过程。卢启程从知识管理的视角研究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和演化,认为企业对知识的管理师企业动态能力演化的动力。
从理论综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前人的关于战略风险和动态能力的研究,都是分散进行的,没有放在一起做出研究,即使是将两者放在一起研究,也仅仅是从比较的角度来研究他们是怎样平行作用于企业的,例如战略风险共振与抵消模型,也是通过这个模型将动态能力与战略风险的共振与抵消放在模型中,而没有更细致的研究战略风险是如何被动态能力抵消掉的,动态能力是怎样对外部战略风险作出反应的,外部战略风险是否是促进了动态能力的演化,外部战略风险的哪些方面促进了动态能力的哪些特征的演化,演化模型是否能够表述出来,刺激因子是否能够量化?这些都是没有做过深入研究的领域,可以成为今后研究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动态能力的特征与功能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11,(8):42-43.
[2]王核成,吴雪敏.动态能力形成过程分析[J].商业研究,2010(14):37-40.
[3]卢启程.企业动态能力的形成和演化——基于知识管理视角[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1):
70-78.
[4]刘强,李金星.企业动态能力的自组织演化机制研究[J].系统科学学报,2010,(18):57-71.
[5]许萍,陈锐.演化视角下的组织学习与惯例变异——企业动态能力的提升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26):85-89.
[6]江积海.后发企业动态能力演化路径及其机制研究——韩国三星电子DRAM产业的案例研究[J].管理评论,2005(09):38-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