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数学论文高职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教学研究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6-04 10:46:10 更新时间:2014-06-04 10:18:10
高等数学在高职不同专业教学中具有通用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在高职院校课程体系中占有十分特殊的地位。高等数学既要为后继专业课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方法,又要考虑学生继续学习的需要,为学生的思维概括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摘要】高等数学是高职院校的基础理论课,对学生后继课程的学习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支持着高职人才的适应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在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实施过程中,对高等数学课程从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实践,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高等数学论文,高职院校,高等数学,必须,够用
数学严谨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更是高职院校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培养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必备素质和基本能力之一。但是,目前在高职院校的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教师在教学中专注于数学知识的传授,忽略了数学与学生专业的联系,使学生错误地认为数学与专业课的学习无关,忽视了数学的学习;以及由于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对数学缺乏兴趣,数学成绩普遍偏低,影响了专业课的学习等现象,这些与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极不相称,严重地阻碍了高职教育的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高职教育中数学教学的过程进行全面的、缜密的研究与探索,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教学质量。
1.准确定位课程目标
在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高等数学是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一种多学科共同使用的精确的科学语言,它将为学生今后学习工程数学、专业基础课以及相关的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数学基础,为这些课程提供必需的数学概念、理论、方法、运算技能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素质。它的基础性地位,决定了它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工程技术领域及其它学科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基于职业教育的特点,为了适应迅猛的社会经济发展,为公司企业输送相应层次的技术人才,在高等数学的教学中必须遵循“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调对学生基本运算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以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修养和素质。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
2.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依据对高等数学在高职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准确定位,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强调了课程的应用性、学生思维的开放性、解决问题的自觉性,没有过分强调学科逻辑的严密性和思维的严谨性,教学中对某些定理、公式主要讲它们的使用方法、范围、应用实例,构建一个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专业所需知识为前提的够用的理论工具体系,体现“联系实际、深化概念、注重应用、重视创新、提高素质”的特色。
高等数学的课程安排在大一的第一学期,这时的学生刚刚步入大学的校门,对于大学中大信息量的授课方式和以自学为主的学习方式还没有充分认识,如果教学内容只是概念的讲解、定理的证明及公式的推导等,就会使学生感到学习内容的枯燥,造成学生对数学的恐惧和厌烦,大量的公式和繁琐的理论推导还会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学生对所学的数学知识不知如何应用。大多数学生所关心的问题是“在哪儿用”、“如何用”,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突出数学的应用性和应用价值,以产生→解决→应用为主线,介绍数学概念原理等产生的实际背景,不加证明地引入一些重要结论,突出对结论的应用。在教材处理上,以必需够用为原则,根据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能力的不同需求进行教材重组,删减与专业联系不大的内容,增加专业学习所必需的内容。如对于极限概念的严格定义不做要求,删去微分中值定理中的柯西中值定理,对罗尔定理及拉格朗日中值定理仅仅借助图形和具体函数进行说明,略去严格的证明。对汽车运用技术专业、数控技术专业,增加了付里叶变换及拉普拉斯变换等内容,电子商务专业则侧重于经济数学并增加概率与数理统计知识。具体的教学内容由四个单元组成,64学时;第一单元函数与极限(14学时),第二单元一元函数微分学(18学时),第三单元一元函数积分学(26学时),第四单元应用与实践(6学时)。
3.认真进行教学实施
1)优化课程结构,适应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教育以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职业岗位的实用型、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因此我们在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时突出了“应用”的主旨,从而使课程的教学与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
2)以能力培养为切入点,充分体现课程的基础性、应用性和发展性
在高职教育中,高等教学在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同时,应充分遵循“学有所用”、“学有所需”的原则,我们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注重从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出发,发掘学生潜在的创新思维,以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贯彻主体性教育思想,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能动性
主体性教育思想即在教学过程中培植、丰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意识,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发展为主线”的现代教育思想,教学中倾向于学生的主动学习,重视知识的发生过程,重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重视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能力和创造精神的培养,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
4)加强计算机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促进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高等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计算机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整合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
5)构建本课程新的评价体系,考察学生的“输出”能力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考察学生的实际能力,同时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我们建立了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采用闭卷考试,教考分离,聘请校外专家出题,考试内容中加大了运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实际运用的比重,同时,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考察,包括学生参与本课程的程度,学生的思维能力,课堂的表现好坏,作业完成的质量,都作为评定成绩的依据。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和平时学习情况两大部分构成,平时学时情况包括: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完成情况、研究性学习成果(小论文),单元测验,不仅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同时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杨立新.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28期
[2]王艳.职业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华章2013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