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论文略论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心理气氛策略
所属栏目:特殊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6-07 09:17:54 更新时间:2014-06-07 09:56:38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如何培养与提高青少年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学生的创新能力既不可能像知识一样传授,也不能像技能一样由训练而成,只能通过培养而获得[1](p13)。学校教学环境是学生创新能力培育的最适宜的土壤和环境,而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所以营造适宜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课堂心理气氛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摘要: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贯彻落实创新教育思想的主阵地。营造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心理气氛,能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促成学生创新学习,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关键词:素质教育论文,课堂心理气氛,创新教育,创新能力
一、良好课堂气氛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在心理学的维度上,创新意指依照一定的目标,运用已知的信息,去开发某种求知的、独特的、对社会或个人有价值的事物的能力与过程[2](p128)。创新是人们的一种潜在的能力,它的培养需要合适的环境和恰当的时机。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心理需求的基础上,由班级中的师生、学生之间互动而产生的一种具有潜移默化作用的情绪与情感状态。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欲和好奇心,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同时,它也能激励教师在教学中发挥好主导作用,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认识理解问题,,开阔学生的思路,启发学生发散性思维,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创新能力。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也就是说,良好课堂心理气氛与创新能力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良好课堂心理气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坚实基础。
二、培养创新能力所需课堂心理气氛的主要特征
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建立在师生之间信任、支持又互相尊重、负责,人与人之间的心理沟通非常和谐的基础上[3](53)。研究发现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具有以下特征。
1.安全性与自由性
创新是人的基本潜能,身心自由则是创新潜能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身心自由的获得来源于自由的环境。如果课堂气氛紧张、严肃,学生的心理就会处于压抑和防御状态,难以产生自由的、发散性的思维,创新就会失去心理基础[4](p90)。只有在自由、安全的课堂气氛中,师生间的关系是民主的、平等的,只有对学生的行为和思维不加限制,给其自由表现的机会,才能使学生获得创新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在这样的课堂气氛中,教师才能更好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建立生动、活泼、互动的教学秩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诱发创新灵感,使学生在愉快的心境里,逐步形成进取、探索、创造性的学习品质。
2.开放性与启发性
创新思维是一个开放性的动态思维过程,它善于大量地、广泛地吸收外界各种信息,以建立自己的思维模式,整合自己的思维成果[5](p15)。良好课堂气氛的开放性体现在内容和形式的开放,在内容上的开放,要能反映时代特征,引入最新的知识;在形式上的开放,则需要进行分组学习和讨论,使学生加强相互协作,体现合作精神,促使学生在合作中爆发创新的火花[6](p70)。同时,创新思维需要开放的知识视野,要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发现、解决问题,发展其创新思维能力。
开放环境的启发是创新思维涌现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它可以使创新思维得到充分发挥。在启发性的课堂气氛影响下,学生彼此交流,相互启迪,独立思考,自由讨论,发散思维、创新思维可以得到最大的发展。
3.愉悦性和激励性
创新思维潜能开发需要愉悦的课堂心理环境,只有在愉悦的课堂心理气氛中,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和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使学生主动而愉快地学习。而且,在轻松愉悦的心理状态下,大脑接受刺激的敏感度提高,大脑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增强,思维敏捷、触类旁通。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得好:“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与鼓舞[7](p94)。良好的课堂气氛是一种隐性的精神力量,激励和鼓舞着学生。学生在课堂上受到恰当的表扬,得到老师的赞赏,就能激发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产生自信、成功的积极情绪体验,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是推动学生坚持创新的巨大动力。如果老师不断强化学生的这种积极情绪,就会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将这些创新意识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
4.民主性和平等性
民主平等是创新教育的重要特征,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条件。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要求一个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要热情而真情地勉励学生敞开心扉,大胆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如果学生循规蹈矩,对遇到的问题不敢质疑,不敢挑战权威,就会渐渐丧失自己的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8](p27)。
平等性充分体现了人与人之间人格上的平等,我们每个人都是具有独立意识的主体,每个人都可以独立自主地表达真实的自我,每个人都是自己思维活动的组织者、创造者和欣赏者。
三、创新教育课堂心理气氛的营造策略
课堂心理气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课堂教学成功的基础,决定着创新教育成效的大小。营造创新教育需要的课堂心理环境主要有以下对策。
1.尊重学生的人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建立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基础之上,而建立这种关系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见和要求,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的个性,使每一个学生能发挥个性特长,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要善于正面引导学生,理解和宽容学生的一些过失行为,对学生在学生中所犯的错误进行正确的引导;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理解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发展自己的潜能;在课后也要关心学生,主动与学生沟通,掌握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建构和谐人际关系,使学生在充满自信、愉快的气氛中成长,更好的发挥学生的创新潜能。新型师生关系应为“互尊互爱”。教师与学生相互融洽、相互信任,是平等的朋友关系,在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关爱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情感和意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创新,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创设积极、开放的课堂气氛,采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才能。
2.发挥教师民主型领导方式,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教师领导方式对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起重要的作用。民主型领导方式认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虚心听取学生的意见,用民主的方式讨论问题,教学气氛和谐、开放、生机勃勃[9](p3)。这种方式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最受学生的欢迎。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基本上是由教师主宰整个课堂,学生几乎没有自主学习和独立学习的空间,严重抑制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活动。而发挥教师的民主性领导方式,可以营造和谐、开放、生机勃勃的课堂气氛,在这种开放课堂心理气氛中,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创性,都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生可以自由地与教师、同学交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把自己的奇思异想与同学们共同探讨,这不仅有助于学生进行创造性的研究,相互启发,相互激励,还能树立学生主人翁意识,培养合作精神。
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老师对敢于大胆提出怀疑的学生,要在行动上给予支持,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发动学生积极地投入对问题的共同探讨之中[10](p104)。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发挥教师民主型领导方式,指导学生打破常规,大胆求异,打破思维定势,让学生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认识理解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拓宽思路,以分析探索的方式去思考,培养其发散性思维。
3.加强对学生的积极关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
对学生积极关注是指对学生的言语、行为等积极面予以关注,从而使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对学生积极关注的态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引导学生发现自己身上的长处和优点,同时,学生对老师也有期望效应,他们在学习上付出的努力也需要得到教师的认同,得到老师的赞赏。
教师除了心中有学生,相信学生发展的潜力,全面的了解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去发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每一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都有他们的独特之处,他们的标新立异,他们的奇思妙想都需要得到老师的支持。只有对学生充满信心与期待,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发掘学生自身的潜在能力,他们才会勇于冒风险,才会敢于创新。
4.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树立新型教师观
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关键是要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只有富于创造力的教师,才能培养出富有创造力的学生[11](p15)。新时代教师人格系统的核心是开拓进取,勇于创新。教师必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要有独特见解,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研成果并积极运用于教学实践中,这就要求教师能以从胜任教学需要出发,不断丰富、拓宽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的知识具有深厚的基础性和探索性[12](p46)。
具有创新精神的人往往乐于独辟蹊径,异想天开。教师只有提高自己的素质,树立新型的教师观,包容并接纳他们,对他们进行因材施教。而且,教师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些真诚公正、言行一致、热情活泼的教师往往受到学生的敬佩,使学生对学生对教师产生情感认同,对教师所授内容产生兴趣,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应注重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不断充实自己,树立新型教师观,为人师表,增强自己的魅力和感染力,为发展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充分的精神营养。
5.灵活处理教材,构建创新教学模式
要想做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就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灵活处理教材,巧妙设计问题情境,突破常规,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习兴趣,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思维。
在课堂上,要引发学生的兴趣,启发发学生的积极思考与参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动机,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老师要重视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的指导,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所以,我们要在教学过程中,摒弃传统教学中的陈旧的教学思想,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经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构建发展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麻彦坤,创新教育需要的课堂心理环境[J].教育探索,2002,(5):14.
[2]靳宏,创新教育的心理环境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128
[3]成晓霞,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J].教育科学研究2003,(6):53
[4]涂自力,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J].学术论丛,2009,(2):90
[5]卢忠仁,创新思维的四大特征[J].政工研究动态,2001,(1):15
[6]郭世良,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及措施,松辽学刊(自然科学版,)2002.4:70
[7]韦焕能,浅谈课堂心理气氛的影响因素及营造措施[J].现代教育科学,2006,(6):94
[8]潘泽南,形成创新教学课堂氛围的“五大因素”[J].课程教材教法,2004,(4)
[9]陈文斌,论创新教育的课堂心理气氛营造的策略[J].教育探索,2006,(12):3
[10]常顺英,课堂教学要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2,(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