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教学类易发表核心期刊论文参考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6-09 17:43:29 更新时间:2014-06-09 17:49:28
语法具有概括抽象的特点,良好的语法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词语的语法功能、各类句式的结构特点和表达作用、辨析其细微差别,有助于学生把思想和情感准确恰当地表达出来。
摘要:语法教学,是培养中学生作文能力的基础教学之一。然而,目前中学汉语语法教学存在脱离实际、教师语法素养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教学需要等困境。需要对这样的困境进行行之有效的改进,可以从提升教师语法素养、符合学生能力与兴趣、选择基本实用的教学内容、结合静态的语法教学与动态的语法教学等四方面进行改经,从而改善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语法教学不足之处,更好改善作文教学手法。
关键词:教育教学类易发表核心期刊,作文教学,语法教学,困境分析,建议
以往语法教学之所以为人所诟病,大都是因为重知识轻应用的教材教法,但不能因为语法教学上的偏差现象,就否定语法对语文学习的价值;语法能力虽然不是语文能力的全部,但应用语法的能力的确是提升语文能力的重要辅助手段。本文就当前中学语法教学的情况进行反省与检讨,并提出对中学语法教学的建议,说明论述如下:
一、中学语法教学的困境
(一)语法教学脱离实际运用
目前中学语法教学过分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往往是“定义S分类S举例”的教学模式与程序,以静态的语法教学为主,脱离了阅读与写作等运用语言的实际活动。语言教材中罗列了语法概念的定义和语法规则的解释,却缺乏概念的实际运用和规则的练习;课堂教学中,教师讲授语法知识,例如名词、动词等词类的定义、句子的种类等,但是关于如何使用这些知识方面的教学却涉及不多。实际上,语法理论知识并不等于语文运用的实际能力,语法知识需要语言的实践活动去验证。当前,教师进行教科书中的语法教学,大多是和作文课脱节的,而且出现了硬背语法概念的现象。这样的语法教学完全背离了语文教学的目的,违背了语言学习的规律,缺乏真正的语文实践,对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效果微乎其微。
学习语法知识是一回事,作文时能运用这些知识又是另一回事。所学的语法知识,要能在作文时加以运用,必须经过一个“习惯化”的中间环节,关于写作的语法知识必须化为习惯,学生在不知不觉之间运用它,才是真正的受用。人们在下笔时,往往都是全神贯注地想着所要表达的意思,根本不去考虑语法问题,而写出的句子却能够合于语法,其中的奥妙就在于语法知识已经内化为习惯。但目前中学语法教学中,词汇与语法规则往往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出现,学生也在没有语用环境的情况下记诵语法规则知识,缺乏实际应用而学到的语法知识是无法习惯化的。这些语法知识即使出现在篇章之中,教学与评量的重点还是停留在语法的描述和解释,以及孤立的句型转换练习上。基本学力测验关于语法应用的试题也可以反映这一点,例如,某地区中学语文试题中涉及语法分析的一题:
用来描述主语的性质或状态的叫“表语”,下列“”中的词语,那一选项是表语?
(A)成功的刻石上,不能没有“我的名字”。
(B)“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C)他实在太“自我”了。
(D)你会记得“我们”吗?
又如,另一地区涉及语法检测的题目:
“秋天是迷人的季节”是判断句,下列哪一个句子不是判断句?
(A)美是心中有爱。
(B)他总是笑口常开。
(C)她是全班同学的最爱。
(D)有恒是成功的不二法门。
虽然基本教学目标要评量的是学生带得走的、基本的、重要的语文能力,但是从以上关于句型、构成成分类的试题题面的叙述,我们可以发现,所谓语文基本能力的评量,仍然要求学生把教科书中“语法”这一个单元关于各种句型的定义记起来,因为题面没有再介绍这些句型的定义,所以也必须把这些句型定义中的专有名词——组成这些句型的成分名称及其定义记下来,才能对这类试题加以判断。如上所述的题目类型,其题目都是如此问法,也难怪学校中语法教学会出现灌输语法知识以及要学生记诵语法概念的偏颇现象了。(二)教师语法素养与教学方法不能适应教学需要
为了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必须设计与选择教学引导活动,这不仅取决于教师对教学内容、学生习用的语言和语言环境等多方面的了解,更取决于教师对语言教学规律的了解和掌握。不少中学教师对语法不感兴趣、不够重视,觉得枯燥难教;教师对现行教学语法掌握得不够全面系统、准确透彻,在语法修辞方面的专业素养不够;对语法教学的目的要求、语法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得不够明确;在语法教学方法的研究上有不足之处,以致在进行语法教学时往往不知从何入手,教语法知识的方式和教其他课文方式相同。部分教师过分依赖教科书,让学生在教科书上反覆练习,呆板地抄写生字生词,机械地背诵词语解释,但忽视了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训练,加上学生的阅读量极少,词汇能力不足,这些情况都直接影响到语法教学的效果,导致学生运用驾驭文字的能力低落不振。
二、对中学语法教学的建议
(一)提升教师语法素养
吕叔湘曾指出,语文教师“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语法感,也就是说,能在语法方面发现问题”[1]。张志公也认为,在语法方面,教师教的可以是少而浅的,然而教师钻研的、掌握的,应该是多而深的。[2]3教师只有全面透彻地掌握了教学语法,才有可能研究最适当的教法,掌握关键,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进行语法教学,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符合学生能力与兴趣
首先,考虑学生的心智能力与认知规律。语法知识只是学生学习的内容,它只能解决“学什么”的问题;至于学生为什么能够学习语法、怎样学习语法、他们学习语法有什么特点等等,仅凭借语法理论是不能解决的。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情形是不一样的,学习语法的能力和特征也有差异。因此,语法教学必须考虑学生的心智能力。如果我们对学生心智发展程度未加衡量,将会导致语法教学违背学生的学习规律,无法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益,那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等于空谈。
语法教学涉及抽象的语法概念与语法规律,学习者须进行抽象的演绎与归纳。学生在十一岁到十四岁之间才开始有抽象思考的能力,才能处理抽象的假设问题与逻辑演绎。杜雷也指出,学生掌握了抽象思考能力之后,才能了解抽象的语言规则。[3]71因此,让学生在在十四五岁学习语法,这是适当的。在进行语法教学设计时,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采取相应的教学措施。例如,初中一、二年级学生学习的语言材料,句子结构须比较简单,句子长度不可过长,教师少讲语法理论,多以生活中、学习中运用语法的情形作例子;此外,为了使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上能应付常见的问题,使用频率高的语法项目自然应该安排在前面教。而较高年段的中学生则以书面语法的学习为主,其所学习的句子在结构上会比较复杂一点,句子长度会更长一些。教师引导学生在进行交际时,透过语法知识使自己的语言活动更有自主性与自觉性。
其次,激发学生学习语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传统的语法教学是按照“讲解概念S举例S练习”的程序进行的,这种教学方法普遍存在重教轻学、重讲轻练、重记忆轻思考的现象,学生学得被动、机械,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被激发出来。只有把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出来,他们想要学习、乐于学习,其语言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因此,在教材教法上要尽量适合学生的兴趣,把枯燥的语法知识融合在活生生的事例之中。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提问、演示、讨论、表演等教学方法,同时,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学,把语法获得过程真正变成学生自己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可以尝试下列作法:
第一:由教师讲解概念变为学生自己总结概念。这种教学方法不是由教师讲解概念,而是由学生自己动脑筋,发现规律、总结概念,如此,学生不仅能理解得较彻底,记忆得较牢固,而且训练了思考能力与独立探索知识的能力。具体的实施方法是教师把有关某项语法知识的一系列语言现象提供给学生,同时向学生提出讨论研究的课题,然后由学生自己去分析研究,从而发现并总结出规律。例如,教师讲解什么是“单词”、“复词”的时候,首先向学生出示几张字卡:“萄”、“蜥”、“璃”、“咖”、“水”、“人”、“书”、“地”,请学生们说明这些字的意义。学生可以较明确地说出“水”、“人”、“书”、“地”的意义,但无法说出“萄”、“蜥”、“璃”、“咖”的意义;接着,教师请他们分别给“萄”、“蜥”、“璃”、“咖”加上一些字,让它们变得有意义。学生造出“葡萄”、“蜥蜴”、“玻璃、“咖啡”等词后,教师请学生说明其意义,学生可以说出这些词确切所指的事物。透过研究这些语言现象,学生从中自己总结出什么是“单词”、“复词”,学生提出了“一个字就可以表达意义,独立成词,就是单词;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合起来才能表达意义的,就是复词”的说法,教师肯定这种说法,并加以补充说明。
第二:由教师举例变为学生自己编写例句。由学生自己编写例句,有很多好处。学生根据自己已学的概念,去编写出各种类型的例句,可以在巩固已学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学到的知识。由于例句是学生自己想出来的,可以理解得比较深刻,记忆得比较牢固。编写例句是一个由此及彼的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编写例句又是一个语言表达的过程,也是一种语文练习。编写例句的目的是让学生透过自己的思考,进一步理解相关语法知识的一系列细节,从而扩展知识。因此,教师指导学生编写例句要在引导他们掌握语法知识的基本概念之后进行,不要超过学生的程度,要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让他们经过一定的努力去完成这项工作。例如,教师利用一系列语言现象,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叙事句的结构是主语+动词+宾语”的概念之后,向他们提出:根据这个结构,请你们用造句的方法,编写一个叙事句。由于例句是学生自己编写的,因此他们可以完全了解自己造出来的句子,也等于把这种语言知识转化为实际的运用。
(三)、选择基本、实用的教学内容
关于国中语法教学的内容,吕叔湘指出:“要选择重点,首先是最基本的情况,其次是容易出问题的地方。”[1]教师应当把简明扼要的语法知识传授给学生,且能够简单地勾勒出语法最基本的框架,讲清最基本的知识点,分析最容易产生错误的地方。选择适合于初中学生的语法教学内容,可遵循下列原则:其一:选择语法的基本内容。先让学生了解语法基础知识的概况,不必太精细,只要掌握系统的语法框架即可。汉语没有词的形态变化,因此,名词、动词、形容词组合起来很容易,组合可以靠原词之间的意合,而不靠形态的变化。基本的组合关系有联合、偏正、动宾、补充、主谓等五种关系,语素和语素组合、词与词组合、句子成分与句子成分组合,基本上都由这五种组合关系来决定。词、短语、句子的组合关系基本上是一致的,掌握了词的组合关系,就可以导出短语、句子的组合关系。[3]37如果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掌握这些组合关系,让学生学会分析它们的结构,掌握了这种“通项公式”,基本上也就掌握了句子的构造原则。学生就能运用规律来驾驭语句结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自然可以运用自如,得心应手。
其二:选择实用的知识。吕叔湘说:“学习语文不是学习一套知识,而是学一种技能。”[4]他主张学习语法不要把注意力侷限在术语和形式的辨认上,而要把重点放在用法的探讨上。章熊也说:“语文课所涉及的,不是‘语言’”,而是‘语言的运用’。”[5]语法教学是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其目的是指导学生学习基本的语法知识,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学生需要的是透过语法知识的学习,增进对语言的敏锐性及提高对语言的观察力,将内在既存的语言能力转化为外在的表达能力,而不是只用记忆的方法背诵语法规则。在进行语法教学时,教师可以用一个小的语法问题为核心,作为语文教学活动的主轴,让学生从实际操作中,透过与同学的互动和合作去学习、体会语法现象,归纳语文的规律,进而习得语法的相关知识。
语法知识要转化为表达能力是有条件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必须多运用、多练习。凡是应该让学生掌握的实用的语法知识,如:句子的结构、句子成分的搭配、语序的安排、句子的衔接、常见的特殊句式、句式的变换、虚词的使用(选择经常用错的常用虚词)、病句的修改等等,教师不能以为讲授这些知识就足够了,而应当设计各种练习让学生运用这些知识,以便学生能及时地把知识转化为技能、内化为习惯。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法教学时,不能只是把精力和注意力集中在语言知识的传授上,不能只照着语法规则去分析、解释语言事实。更重要的是,教师应尽量为学生创造运用语言的机会和条件,引导学生开展内容丰富多采、形式活泼多样的语言活动,如听广播、看新闻,进行演讲比赛、朗读比赛、网路小说比赛、辩论会、读书会、戏剧表演等等,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把语言知识转化为实际的应用能力,应用这些语法知识,合理地遣词用句,发现自己语文运用上的错误,进行改正,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
其三:选用病句作为题材。结合学生听说读写的实际能力,选择学生最易出错的语法现象,利用这些周遭经常可见的错误实例,进行分析,有利于学生将语法应用能力训练集中到重点方面,既能促进学生语言的规范,又能减轻学生学习的负担,让学生容易掌握语法规律,帮助学生提高辨别语言正误的能力。
以学习第二语言来说,若学生只靠正面的语言材料,而缺乏反面的语言材料,当他们接触到错误的语句时,是无法察觉这些语句是有错误的,而会以为只是在以往的学习中没有接触到这些材料而已。学习母语书面语也是如此,学生不仅要从正面掌握句子结构的规律,知道句子应该怎样组织,还应该从反面掌握句子结构的规律,知道句子不应该怎样组织。刘钦宓曾说:“老师可以联系实际教学的情况,把学生犯的偏误当作分析的材料,教学生怎样在句式中遣词用字,这样才能让学生觉得这项工具真正有用,使他们愿意去学,肯花心思去学。”[6]76进行语言表达的训练,其重要作法之一,是让学生辨别表达的正误,特别是让学生能够辨识和修改病句。教师可以从平日学生写作的文章中搜集病句,这些语言材料可作为教学中的反面语料,教师啓发性地提出问题、指出错误,让学生自己找出病因,自己动手加以修改,学生修改后,教师再作辅导,与学生一起讨论、研究改得是否恰当。对病句加以分析、归纳,选用典型的例子对学生做适当、精要的讲评,其好处有:(1)能让学生明白错误产生的原因,避免错误重复出现。(2)能让学生掌握相关的语法常识,比在课堂上只讲正确的句式、空说语法规则,更容易让学生理解与掌握。(3)语文教学进行病句的错误分析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因为错误来自于学生自己,这对他们来说有一种亲切感,且分析具有一定的针对性,满足学生迫切的需要。因此,学生会积极参与其中,变被动地接受为主动地参与。(4)病句的错误分析可以加快学生进步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会在具体的语境中体验成功与失败,逐渐觉察并纠正自己的错误,这一过程本来很漫长,但透过错误分析,学生会明白错误的原因,并自觉地在写作表达中写出正确的句子,这就加快了他们学习的过程,缩短了从课本学习到实际运用的距离。
此外,教师也可以挑出一些正误难分的词语或语句,让学生讨论是否合乎上下文语境与其正误。进行范文教学时,教师也可以把自己课前预备的词语或语句套进文章中,让学生进行类似的讨论。对于学生作文中语法方面常犯的错误,教师可以设计相应的练习,让学生练习,以避免学生再犯同样的错误。
其四:选择有利于培养运用语法的良好习惯的内容。语法教学要选择有效的训练内容,培养学生运用语法的能力,逐步使学生养成自觉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吕叔湘说:“更重要的是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己观察和分析语言现象的习惯,这不仅有利于他的语文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他的智力的开发。”[7]60这就是强调让学生在练习中悟出语法规律。
(四)结合静态的语法教学与动态的语法教学
静态的语法教学是指教学没有进入实际的运用活动,只是静态地分析各种语法结构的组合及其格式,如分析“小明打开了门”,其语法结构是“主语+动词+宾语”。动态语法教学则是指教学进入实际的运用活动,对语言结构的使用、功能及其所处的语言环境进行动态的分析。在动态的语法教学中,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根据语境的需要选用语言形式,以“小明打开了门”一句为例,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这种语言形式在各种情境中可如何使用,例如,强调“人”时可用“阿信打开了门”句式,强调“物”时则用“小明把门打开了”的句式。初中语法教学要以动态的语法教学为主,将动态的语法教学与静态的语法教学相结合。两者的结合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其一:分析和运用相结合,重视运用。王力说:“只教一些分类、定义和例句是没有用的。教分类、定义和例句只是语法教学的手段,不是语法教学的目的,因此也不是语法教学的要求。”[8]44学生掌握并正确运用语法结构,才是语法教学的要求。以词类教学为例,教师首先可以举出足够的实例让学生体会名词、动词、形容词的特点,再从理论上加以解释,使学生的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接着,引导学生进入语言活动,教师准备一篇语句连续的短文,让学生从中找出名词来,然后,可利用同一篇短文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词、形容词。采用这一方法,可以强化学生的语法直觉。然后让学生进行说和写的练习,教师可规定一种情境,或确定一个主旨,让学生注意词类的搭配使用,有意识地运用名词、动词、形容词说写一段语意连贯的话语。这种“语言分析S语言运用”的语法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透过语言运用来理解和掌握语言结构。
其二:语法教学和语文教学相结合,重视读写。语法教学只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主要目标为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语法教学必须与听说读写相结合,着重将语法知识运用于阅读和写作活动中。例如“从大量的医学统计来看,吸烟导致癌症是无可疑问的”这一句,就不符合词类使用规则,“可”是能愿动词,不能与名词组合,此句最简要的改法是把“疑问”改为“怀疑”,这就是语法知识在实际语文活动中的运用。书本上的语法知识是死的,如果不与阅读和写作结合起来,只是记忆一些概念和术语,是不会有实际效果的。
其三:语法与修辞、逻辑相联系,重视统整。语法是语言的组合法,修辞是语言的选用法,逻辑是语言的思维法,三者是互有区别而又密切相关的。例如:“儿童是未来的主人翁。儿童是国家的希望。儿童是朝阳。”研究这三句的句法结构,这是语法的范畴;研究这三句分别用在什么语境、取得什么效果,这是修辞的范畴;研究这三句的语义和判断的正确性,是语言逻辑的范围。一般语法教学往往封闭于语法范畴内。但在开放式的语法教学中,语法、修辞、逻辑是熔于一炉的。由于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密切联系,因此有必要安排适当的逻辑思维训练;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不仅要求说得正确、写得正确,也要求说得更好、写得更好,所以语法教学也应该包括一定的修辞内容。[9]国中的语法教学应以开放式的教学为主,把语法与修辞、逻辑联系统整,将语法知识运用于实际的语言活动中,使语法知识在实际应用中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认知结构,提高语文运用能力。
在进行静态的语法教学的同时,结合进行动态的语法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语文的听说读写能力,从而在阅读时能够更准确、更迅速地理解文意,在写作时能够更规范、更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参考文献:
[1]吕叔湘.中学教师的语法修养[J],中学语文教学.1984年第10期.
[2]张志公.中学教学语法新编序[A],中学教学语法新编[C],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3]王玉平.改进中学语法教学的思路[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2年第3期.
[4]雷其坤石化玉.中学语文教学的失误及对策[J],“语文教学论文”网站,2003年4月24日.
[5]章熊.语文教学沈思录[J],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2期.
[6]刘钦宓.我对教学语法的看法[A],世界华语文教育学会编:第五届世界华语文教学研讨会论文集-教学应用组(下册)[C],1997.
[7]吕叔湘.怎样跟中学生讲语法[J],中学语文教学,1981年第7期,转引自李兆新.端正思想,改进教法-关于中学语法教学的几点思考[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3月.
[8]]陶伏平.中学汉语语法教学新探[J],湖南教育,2002年第15期.
[9]胡明扬.中学语法教学刍议[J].语文建设,1995年第4期,“语文教学论文”网站,2003年5月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