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川冻土杂志
所属栏目:矿业论文
发布时间:2014-06-11 10:30:50 更新时间:2014-06-11 10:39:49
1.办刊宗旨:本刊是我国冰、雪、冻土和冰冻圈研究领域唯一的学报级期刊,积极支持在冰、雪、冻土和冰冻圈及全球变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具创造性,高水平和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和新学说;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传播与冰冻圈和全球变化相关的科学知识,为寒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并有计划地组织和系统报道本学科具有开创性、方向性及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重大效益研究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学科覆盖包括冰川学,冻土学,水文学,地理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寒区生物学,重点在冰冻圈的资源、环境、工程和全球变化.
2.本刊的学科定位:研究主要包括:冰、雪、冻土(含人工冻土)的性质、过程及其控制;冰冻圈的资源与环境;冰冻圈各组分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冰冻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寒区水文水资源;寒区生态与建设;全球变化;寒区工程与减灾、防灾;先进技术在寒区开发与研究中的应用.
3.在国内的影响:期刊的学术质量是一个综合指标,1999年中国科技信息所研制了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该指标体系已应用于中国科协一年一度的期刊择优资助工作中。通过对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收录的1534种科技期刊进行综合评定,《冰川冻土》期刊荣获2002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称号,并位居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排行第四位。由于期刊论文质量的提高和影响扩大,先后获2002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1999年获中国地理学会颁发的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奖;2003年获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编辑委员会首届《CAJ-CD规范》执行优秀期刊奖;2002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命名的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0年甘肃省优秀期刊奖;2004年沈永平获得中国地理学会《全国优秀地理编辑奖》;2004年获第三届中国优秀地理期刊奖;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出版基金科技期刊三等期刊第8名,获得5万元资助;2005年《冰川冻土》期刊荣获国家期刊奖提名奖(国家期刊奖二等奖);2008年获甘肃省新闻出版局表彰的甘肃省品牌期刊奖(二等奖)等十余种奖励。期刊先后被中国的15种和国际的20种著名数据库和检索库遴选为收录期刊。
4.国际化前景:《冰川冻土》已发行到20多个国家和地区,俄罗斯《俄罗斯地理文摘杂志》;英国《极地与冰川学文摘》;20余种国际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随国际化的深入和学科发展,将在国际上产生更加深远的影响.
5.主要刊登内容:研究论文、研究综述、研究简报和实验技术等。
6.读者对象:从事冰川学、冻土学以及寒区水文、生态和全球变化领域的科研、生产和工程单位和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与大专院校的师生,政府各级管理部门的领导和干部。
投稿指南

《冰川冻土》投稿须知
1.《冰川冻土》是我国冰、雪、冻土和冰冻圈研究领域唯一的学报级期刊,积极支持在冰、雪、冻土和冰冻圈及全球变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中具创造性,高水平和面向国民经济建设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和新学说;促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传播与冰冻圈和全球变化相关的科学知识,为寒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并有计划地组织和系统报道本学科具有开创性、方向性及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重大效益研究进展和成果,促进和引导学科发展.学科覆盖包括冰川学,冻土学,水文学,地理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寒区生物学,重点在冰冻圈的资源、环境、工程和全球变化.
2.本刊刊登的论文、报道和综述内容主要包括:冰、雪、冻土(含人工冻土)的性质、过程及其控制;冰冻圈的资源与环境;冰冻圈各组分的动态变化及相互作用;冰冻圈与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和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寒区水文水资源;寒区生态与建设;全球变化;寒区工程与减灾、防灾;先进技术在寒区开发与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及国家知识创新工程的开展,近期对以下方面论文和报道优先发表:(1)西部大开发与冰冻圈相关的问题;(2)全球及区域升温对西部大开发的影响评估;(3)冰雪及水资源问题;(4)冰冻圈及动态变化对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反馈作用;(5)冰冻圈中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工程与环境问题.
3.来稿要求
3.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主题突出,数据资料可靠,文字精练,文责自负.每篇论文(包括图表和参考文献)以不超过8000~10000字为宜,文前有200字左右的中文摘要(摘要正文主要包括论点、论据及结论;作者单位用全称,其译名为各单位明文规定名称),文后附相当于中文1000字的英文摘要,并在中英文摘要后列出3~5个关键词.
3.2文稿中一律使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并用标准符号表示.各种专业术语一律按已颁布的标准使用,同一名词术语、计量单位、人名、地名等要求全文统一.文稿中外文字母、符号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标.
3.3表格采用三线表,插图只附最必要的.表格与图件直接排入文中相应位置,并给出图、表标题对应的中、英文名称.插图要求线条清晰(7磅粗细)、字迹清楚(6号字大小),半栏图宽度不超过8cm,通栏图不超过15cm.Excel图件请用插入命令,以便可打开修改,其它图件请用Coreldraw或Photoshop处理后插入,位图分辨率要求在600dpi以上,而且必须避免使用涉及国界线的图件,如确实需要,请按地图出版社最新标准底图绘制,有审图证明的亦可.
3.4如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或国家、省部级各类项目成果,请在首页脚注标注,并注明项目类别、名称和编号.同时在首页脚注位置标注第一作者个人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份—),性别,籍贯,职称,最后学历(毕业学校,学位,毕业年)以及主要研究方向,联系电话和E-mail地址.
3.5参照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和国家有关标准,文内各级标题及题号一律顶格书写,题号分级采用0;1;1.1;1.1.1;2;2.1等标注形式,一般标题层次为3级,最多不超过4级.
3.6引用他人文献、资料、数据必须列出参考文献(公开出版物),内部资料、数据作脚注处理.按照GB/T7714-2005《文后参考文献著录规则》的有关规定,本刊参考文献采用“顺序编码制”,按文章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码并将序号置于方括号中,放在引用文献处的右上角.本刊文后参考文献按以下著录格式著录:
参考文献类型及其标识代码根据GB3469-83的规定,以字母方式标识:普通图书[M]、会议录[C]、汇编[G]、报纸[N]、期刊[J]、学位论文[D]、报告[R]、标准[S]、专利[P]、其他[Z];联机网上数据库[DB/OL]、磁带[DB/MT]、光盘图书[M/CD]、网上期刊[J/OL]、网上电子公告[EB/OL]、网上图书[M/OL].
为了便于国外数据库的检索,文后所列参考文献,如果是中文文献,应翻译成英文,并在其后列出原文题目和杂志名称及出版社.
a.连续出版物中的析出文献著录格式(文献的作者不超过3人者全部列出,作者之间加逗号,如超过3人只列前3位,后加“等”字.外国人名姓在前、名在后,名缩写)
[序号]作者.文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