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教育期刊大学生责任教育“四位一体”体系的构建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6-16 15:42:35 更新时间:2014-06-16 15:05:35
从高校教育角度出发,大学生责任教育就是高校作为教育主体,针对大学生群体这个教育对象开展的责任教育,是高校通过一定的教育载体,以一定的方式方法,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促进其主动担当责任的教育活动。
摘要: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责任。本文基于高校教育视角,探讨了大学生责任教育中作为主体的高校在操作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案,即建立内容体系、课程体系、实践体系、评价体系的大学生责任教育“四位一体”体系。
关键词:核心教育期刊投稿,高校,大学生,责任教育,“四位一体”体系
1责任教育的内涵和意义
大学生责任感的缺失是世界很多国家共同面对的难题,大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已经引起了世界性教育组织的高度重视。1998年在巴黎召开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明确指出“培养合格的毕业生和满足人类各方面活动需要的负责公民”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使命。大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高素质群体,其责任感的强弱以及担负的责任能否实现,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个体的自身发展,更重要的是关系着国家的前途、民族的未来。而对大学生进行责任教育的主体――高校应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
2高校对大学生实施责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
2.1责任教育内容缺乏连贯性,导致认同度不够
目前我国责任教育在时间上是不连续的,现阶段的大学生都是90后,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大部分的家庭从语言到行动都未能对其进行责任教育;进入幼儿园之后,在老师的管教下,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的过程中,90后们得到了一些责任教育的机会;而进入小学之后,一直到高中毕业,90后们受到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都只把道德责任教育放在理论课上,缺乏实践性,学生对责任教育的内容缺乏认同度。家长和学校只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对学生的要求也主要局限于学习成绩,只有理论内容和实践上的相互冲突、矛盾,致使学生不知如何适从,而学生也逐渐养成了“学习好就万事OK”的心态,对责任教育的内容缺乏认同度。
2.2责任教育学科体系未建立,基础性地位未突出
我国高校目前的大学生责任教育没有进行单独的学科设置,更不用说形成独立的学科体系。长久以来,责任教育仅仅只是德育的内容之一,内容分散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之中,高校只是将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列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之一,但是没有突出责任教育的基础性地位。现有的教材之中,也是将责任教育内容寓于爱国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等众多教育知识之中,没有明确的独立的责任教育的内容体系,甚至没有提出“责任教育”这一确切概念。而事实上,责任教育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不论是爱国主义教育、家庭道德教育、社会公德教育、集体主义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等内容,都是立足于培养教育对象具有相应的责任意识这个前提,从一定意义上来看,它们都是以责任教育为根本,是责任教育大树上的枝叶。责任教育学科建设的滞后,不利于大学生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的培养。
2.3大学生缺乏实践性教育
责任教育的主要目的不仅仅局限于通过理论教育来培养和提高教育对象的责任意识,让大学生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如果没有配套的实践课程或实践项目,大学生也缺少机会积极主动的去履行自己的责任。所以,责任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培养教育对象的行动力,即高校责任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大学生履行责任的能力。现有的高校责任教育实践中,责任教育的实践性不足成为普遍现象,有的学校过于注重安全稳定和就业率而对责任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有的学校为了节约办学成本而故意忽视责任教育实践,有的高校也开展了一些责任教育的实践活动却难以形成体系等等。责任教育实践开展的不足,导致大学生们忽视责任教育本身,或者是对责任教育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可行性产生怀疑。2.4责任教育缺乏利益引导和评价机制
近年来,部分大学生责任感缺失的现象引起了广大教育者的普遍关注,而很多高校也开始行动起来有针对性地加强了对大学生的责任教育,比如开展关爱农民工子女活动、捐款献灾区活动、对口支援困难乡镇活动、诚信签名活动、地球一小时活动等等,这些活动营造了良好的责任氛围,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活动参与者的责任意识和责任感。然而,不可否认的一点是,这些活动仅仅是在精神上去鼓励受教育者,而缺乏一种利益激励机制来引导学生主动负责,也缺乏一种评价机制来监督和处罚不负责的行为。这种活动可以感染学生,增加他们的责任体验,缺乏利益引导和评价机制的行为无法实施长效机制,只能起到“昙花一现”的效果,而绝不会内化成他们的责任观。
3大学生责任教育“四位一体”体系的构建
3.1内容体系
从人本主义出发,先教学生“爱己”,后触动学生“爱人”,搭建大学生普遍认同的责任教育内容体系:
(1)自我责任观内容:教育大学生首先要爱自己,客观地审视自己,不自傲,也不妄自菲薄,学会欣赏自己的优点同时接纳自己的缺点,以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促使自己获得更好的发展。(2)家庭责任观内容:教育大学生树立家庭观念,让他们认识到家庭每个成员都有义务,不能只索取不付出,大学生作为家庭的一份子,不应单方面要求得到家庭的照顾,而必须对父母负责,调节兄弟姐妹关系,使家庭美满幸福。(3)他人责任观内容:教育大学生认识到,人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要与他人发生联系,每个人的行为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他人产生影响,对他人负责本身就是对自己负责的一种表现。(4)职业责任观内容:教育大学生认识到既然选择好了工作就要在遵守法律和恪守职业道德的前提下热情、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5)集体责任观内容:教育大学生树立集体荣誉感,学会团队合作,要能够融入集体中去,在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一份热,甚至在集体中承担主要工作,提升自己的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6)社会责任观内容:教育大学生认识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切实担负起保家卫国、建设国家的责任。
3.2课程体系
依托于目前理论内容上、课程安排上都已经非常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来建立责任教育的课程体系。设置专门的“责任教育”课程以突出责任教育在整个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同时把心理学、教育学、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责任教育的课程体系,按照各个年级的学生特点来开设课程,逐层深化。其中,大一上学期可以开设以“责任”命名、以责任教育五大内容为主的理论课程,让学生全方位理解“责任”的内涵,首先在理论上认识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大一下学期可以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并帮助同学修正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在此过程中强化学生“为未来做好准备”的人生责任意识,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职业责任等内涵;大二阶段可以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帮助学生将责任意识上升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并将实践纳入课程的考核体系,真正构建以“责任教育”课程体系为基础、思政课教学部门牵头实施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整合校内心理咨询部门、团委、就业处、学工处、后勤处等多个职能部门的力量,形成责任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
3.3实践体系
要使大学生真正理解责任的深刻内涵并由此形成稳固的责任意识,需要将责任教育生活化和实践化,把责任意识内化到实践活动中,更易于让90后大学生接受吸收。目前,很多高校组织了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元旦晚会、篮球赛等各种文体活动、社团活动、迎新服务、暑期三下乡活动、青年志愿者服务、对口支援活动等,但是这些活动都是自愿参与的,不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就把一些被动受教育者“拒之门外”了,也鲜有学校把这些实践活动纳入到责任教育的实践体系。建议学校在校园文化活动、学校管理与服务、社会实践活动等多个层面建立适合各种个性类别学生的责任教育实践平台,并设置责任实践学分制度,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对应的责任实践学分,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动力、有压力参与这些实践活动并在其中担当相应责任的工作,体验担当责任的过程,提高大学生应对责任问题的处理能力。
3.4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包含监测机制和反馈机制两个方面。监测机制就是通过对涉及大学生的道德责任信息进行收集,然后选择一套能够形成量化表格的指标体系,对大学生的责任感和责任行为的现状进行量化打分和综合评价,并将这种评价与大学生的奖学金、助学金、优秀学生干部等奖惩机制挂钩,通过利益导向激励负责的大学生继续坚持负责任的态度,并对不负责任的学生进行相应的处罚,从而对不负责任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消解实现有效的预警监测。反馈机制就是将大学生责任行为信息和量化打分情况、综合评价等反馈到责任教育工作者,帮助他们在责任教育过程中掌握必要的信息、及时总结经验、从而全面科学地评估责任教育的内容、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方式方法的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决策部门能够从实际效果出发安排责任教育的理论课程和实践,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计划性和有效性。
此文系2013江西省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大学生责任教育“四位一体”体系构建与实践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Y1333
参考文献
[1]程东峰.责任论.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7:28.
[2]毛泽东.人的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