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发表代理大学生心理应激常见应激源的识别
所属栏目:高等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6-24 14:15:14 更新时间:2014-06-24 14:37:13
本文为哈尔滨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课题“大学生心理危机常见应激源的识别与干预(课题编号:2012B016)”最终成果;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基金“大学生心理危机常见应激源的识别与干预(课题编号:2012027)”的阶段性成果;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基金“中医药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研究(课题编号:2012032)”阶段性成果。
摘要:对大学生心理应激常见应激源的识别与干预可以通过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训练、加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和与职业生涯规划、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等途径来进行。
关键词:论文发表代理,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激源,识别,干预
1.相关概念阐释
1.1应激与应激源
应激(stress)的最早的含义是指物理上的张力。它是由紧张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变化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是对应激源在有机体内产生的频繁适应不良的一种状态。应激源就是那些来自外界的顺应要求,给人造成紧张的条件和环境又称之为应激情境或状态。应激源是关系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1.2心理应激
心理应激是指个体感受或察觉到某种环境的刺激时,由于心理和生理反应所产生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世界,心理应激与精神疾病紧密相关,对心理应激的习惯性应对方式失败,会导致当事人的心理、情感和行为等方面的功能水平降低。
2.大学生心理危机常见的应激源
心理危机是指当个体遭遇重大问题或变化发生使个体感到难以解决、难以把握时,平衡就会打破,正常的生活受到干扰,内心的紧张不断积蓄,继而出现无所适从甚至思维和行为的紊乱,进入一种心理失衡状态,这就是心理危机状态。心理危机是由各种应激源引起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常见的应激源包括以下四类:
2.1家庭危机。黑利(J.Haley)认为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当面临生活周期的转折点时,家庭的紧张达到高峰。在大学生面临升学或找工作、择业等紧张事件的关键时刻,家庭易变得“脆弱”,从而需要有某些治疗性的干预,使当事人容易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
2.2环境应激。用应激的概念来说明环境因素引起有机体反应的最早研究开始于坎农(W.Cannon)。他提出“攻击和逃跑”的反应,以揭示动物用生理反应对环境作出行动。环境刺激不一定是应激源,只有当个体把它看成是紧张因素时才起作用。环境应激源是对学生身心健康影响最大的应激源,包括社会经济地位、营养不良、学习条件、工作条件、教育水平、居住地点、生活质量等。
2.3突发性灾害刺激。任何突发性灾害都会对人产生心理影响,有的甚至造成悲剧性后果。例如发生在2008年的“5·12汶川地震”事件对大学生的心理就产生极大的影响。这种突发性灾害刺激会引起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几乎每个受害的大学生都导致产生灾害症状;回忆原来情境时会产生睡眠障碍、过度惊恐反应、注意力难以集中和记忆障碍等身心异常。
2.4病理应激。这是一种以生理变化为主,同时有生理反应的特殊反应的生理、病理性应激源:如睡眠障碍、低血糖以及各种疾病而产生的心理危机等。
3.大学生心理应激引发的问题
3.1适应效率的减弱。“严重的应激源导致削弱人体对入侵病毒和细胞的抵抗能力。”恐惧的知觉可缩小学生的认知范围,使认知过于死板,以致学生不能或难以观察、理解客观情况,甚至可能产生自杀行为。
3.2对其他应激源失去抵抗。塞利研究证明“有机体使用策略对付一种严重的应激,那么对其他应激源的耐受性会减弱。”学生耐受性也是有限的,如果已动员他们对付一种应激源,那么它们就较难对付其他的应激源,甚至会使大学生产生极度冷淡和对外界事物的无感觉。
3.3有机体的磨损。“用尽了原先所保存的适应力,而不能再得到恢复。”如果生活中将每天极少的不良适应能量相加,会逐渐“老化”。在一些学生中,持续的和非常剧烈的应激,也会干扰脑功能的化学变化,导致个体心身疾病的发生,严重损害个体思维、情感和整合性行动的能力。
4.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干预策略
4.1加强心理健康训练,消除心理应激状态
“经常体验一定程度的焦虑,并获得成功的应付经验,可以提高一个人心理的抗压的能力”。应积极为学生提供深入到行业第一线的机会,使他们尽早适应社会的变革和竞争压力,体会实际生活的困难、挫折和磨难,培养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对应激性事件的正确认识,增强对应激事件的承受能力,消除心理应激状态。
4.2加强就业指导,强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应密切联系市场需求实际,拓展实训基地,支持、鼓励并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职业规划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向,进而深刻领悟学习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明确的就业目标。
4.3创设良好的校园氛围,控制心理应激源
校园文化氛围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对控制大学生心理危机应激源及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应创造条件,营造优雅的校园文化氛围,添置理想的生活设施,配备齐全的教学设备,给大家以情感上的陶冶,心灵上的熏陶,这既有利于保持学生心态稳定、心情舒畅、身心健康。同时,也可减少应激源,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参考文献:
[l]卢家楣,魏庆安,李其雏。心理学——基础理论及其教育应用[Ml。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2]张建锋。大学生心理应激的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探索,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