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杂志古诗词意境引入教学探微
所属栏目:历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7-04 15:12:20 更新时间:2014-07-04 15:16:19
诗词是凝练的艺术,用最简洁的话语表达最真挚的情感,描绘最美丽的景物,其意境悠远,读诗如能进入意境,就会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因此,我们在古诗词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引导学生披文入境,从中获得启迪,受到熏陶,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
摘要:古诗词教学该如何引导学生披文入境,受到熏陶,沉浸于美的享受之中呢?本文从走近诗人,身临其境;品味诗眼,突显意境;放飞想象,再现意境;反复诵读,渐入佳境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中华诗词杂志,走近,品味,想像,诵读
一、走近诗人,身临其境
古诗词都是古人的抒情咏怀之作。古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无不流溢于古诗词之中。当我们引导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背景之后,我们也就为学生学习古诗词做好了铺垫,也为学生把握古诗词意境的主基调打下伏笔。我们就能引领学生更快更准确地进入古诗词所描写的意境中了。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笔者在学生熟读古诗后向学生讲了李白写这首古诗的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李白被贬至夜郎,于是他取道四川前往。行至白帝城,遇赦,惊喜交集,立即乘船东返江陵。这首古诗就是他在此时作的。这样一来,学生就更容易体会“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所表达的诗人悲喜交集的心情了,也就更容易走进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了。同样,如曹植写的《七步诗》,当我们引领学生阅读了解了曹丕蓄意陷害曹植的历史背景后,学生就更容易理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深刻含义了。当我们指引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写作背景之后,带学生进入诗中的意境就容易多了。
二、品味诗眼,突显意境
诗有“诗眼”,词有“词眼”。这里的“诗眼”“词眼”有时是精练传神的一个字,有时是传达主旨的关键词、关键句。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 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都是“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的诗眼。教师若能智慧地引导学生抓住“诗眼”,展开丰富的想象,就能将“诗眼”化为可观可赏的画面,化为生动可感的生活场景,化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从而受到作品情感的熏陶,提升诵读古诗词的能力。窦桂梅老师在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抓住“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中的“卧”,结合插图,引导学生想象小儿的“无赖”。学生试图用“趴”“躺”等词来代替“卧”,但都感到别扭,学生在反复揣摩中体会到只有“卧”最自然、惬意、自在。一个“卧”字将小儿的“无赖”情状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水到渠成地领会了诗人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锻炼了炼字炼句的能力。
三、放飞想象,再现意境
叶圣陶先生说:“读诗不仅要睁开眼睛看文字,更要在想象中睁开眼睛看由文字触发而构成的画面。”我们要用想象去感受诗人生动、形象、凝练的语言所表现出来的一幅幅具体、生动、形象的画面。这些画面往往是诗人对现实生活的细心观察、体验的结晶,是诗人心中的思想、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感受诗情画意。
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象的欲望,启发诱导,打开学生想象的闸门。学生不仅要敢想,更要会想。教师可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启发学生巧妙联系,将记忆中所积累的类似经历充实到眼前的画面中,借以拓展画面,达到强化感受的目的。如一位教师在执教孟郊的《游子吟》时,抓住一个“密密缝”,让学生想象画面:此时,这位老妈妈在想些什么?她会对即将远行的儿子做些什么呢?在放飞学生想象的基础上,老师又进一步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我们每位同学都有一位慈祥的母亲。你们也正感受着母爱,享受着母爱。在你的脑海中,妈妈为你做的哪件事最让你感动?如果此时,妈妈就站在你面前,你会对妈妈说些什么?学生联系自己的母亲对自己的关爱,很自然地入了诗的境,动了真情,理解了母亲“密密缝”的深厚意蕴。至此,学生感恩的心弦被拨动,昏暗的油灯下白发亲娘为儿子缝制行装的形象与自己母亲关爱自己的点滴交融在一起,永远存活在了学生的记忆深处。
四、反复诵读,渐入佳境
诗词教学的关键在教会学生诵读,在抑扬顿挫的诵读中,分析诗词怎样通过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运用精练的语言描写意象,创造意境,表达主题;在反复的诵读中,开阔学生胸怀,美化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在有目的的诵读中,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词语言魅力,艺术构思技巧,培养精炼、准确地运用语言的能力;在研讨性的比较诵读中,发展学生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其表情朗读水平,真正达到诗词教学中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领悟,读中赏析,读中激趣,读中受到感染和熏陶的目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教师可以根据诗词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良好的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
如杜甫写的《绝句》,四个独立的景色,营造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折射出作者愉快的心情,然东吴来船,不觉勾起淡淡乡愁。全诗有动有静,有声有色,色彩明快,意境开阔,情感微妙。如果过多地拆解分析,必然难以让学生体会妙处,教学时,指导学生观察课本插图,播放课文范读录音,创设诗歌意境。在学生充分入境的基础上指导多种形式的诵读想像,学生易于感受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景色,易于感受诗人用词的精妙。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绚丽多姿,古诗词更是瑰丽无比,独树一帜。她永远是一丛生机勃勃、常开不败、五彩缤纷的鲜花。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古诗词的精髓,从古诗词教学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肩负的重任。在古诗词的教学领域中,对于如何引导学生走进古诗词的意境,还有许多方法值得我们从教学实践中摸索,需要我们不断去发现,去挖掘,去探索,去钻研。
月期刊平台服务过的文章录用时间为1-3个月,依据20年经验,经月期刊专家预审通过后的文章,投稿通过率10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