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班主任论文范文扎根课本,备战高考
所属栏目:中学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2014-07-21 16:36:52 更新时间:2014-07-21 16:59:51
人教版高中必修与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课本就入选了怀古咏史类诗歌,如杜甫的《咏怀古迹》、《蜀相》、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李商隐的《马嵬》、李白的《苏台览古》、《越中览古》、姜夔的《扬州慢》。我们引导学生鉴赏这类诗歌时,应把重点放在情感和手法上。那么,如何快速把握一首怀古咏史是的情感和手法呢?
摘要:中国古典诗歌形式多样,题材丰富。情感是诗歌的灵魂,手法是表现情感的手段,高考命题也大凡涉及。鉴赏怀古咏史类诗歌,快速把握写何古,为何写,抒何情,如何写是关键。
关键词:高中班主任论文范文,怀古咏史类诗歌,情感,表现手法
前言:中国是诗的国度,“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可见诗之灵魂在于情。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怀古类诗歌是一种或游览历史遗迹而触景生情、或有感古人事迹而寄托情志的诗歌体裁。这类诗歌,融合了作者对自然、历史、社会、人生的感触,文短意长,含蓄蕴藉,豪迈又断肠,沉郁又销魂。
首先,思考“写何古”,要弄清古迹,了解人事。古迹或是前代都城或是史上发生过重大事件的地点或为帝王与名人的故居等,它们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诗人自然感慨系之矣。对古人古事,要做好积累。只有了解了这些历史知识,才能明确作品中所引题材的实质,沟通作者的写作意旨,进而确定鉴赏的基本方向。
其次,分析“为何写”,要知人论世,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自身或现实的原因。鉴赏这类诗,一定要思考古时与现世、古人与今人的联系,要知作者之人,论其所处之世,这是准确把握所抒情感的前提。知其人,就要与作者心灵相通,把握作者的人生历程和精神世界,《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所以不可不知人。论其世,就要清楚时代背景,“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如鉴赏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就要清楚“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辛弃疾报国无门,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能做到知人论世,也就能有理解诗词的大致方向了。
再次,体会“抒何情”,要领悟感情,把握主旨。从思想情感来看,这类诗歌大体有以下基本类型:
1怀古论事:理性思考,咏评史上古人古事
作者对古人古事作理性的思考,表达自己的独特观点,具有强烈的个人意识。如杜牧和王安石都写过《题乌江亭》,可是对项羽战败自刎却有着不同的看法。杜牧在诗中写道:“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对项羽自刎表现出无限惋惜;而王安石却从项羽穷兵黩武的行径入笔,道出“江东弟子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意识到项羽失败是历史的必然。
2怀古伤情:
2.1昔盛今衰,感慨岁月沧海桑田
李白的《越中览古》笔法简洁而寓意深刻。诗人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着力渲染昔日的富贵繁华,结句却急转直下,使人觉得凄凉冷清之可叹,揭示了人事变迁、盛衰无常的主旨。正是“古来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2.2感伤身世,喟叹人生万古悲风
这类怀古咏史诗中,诗人往往和历史人物事或有共通之点,或有相反之处。作者将个人的身世之叹寄托于历史人物,借以抒情明志。
如杜甫《咏怀古迹》,诗人不只是表达对昭君的同情,也借此抒发自己人生际遇的悲叹。男儿有才入朝不得志一如女子美貌入宫受冷遇,由悲昭君而悲自己。再如《蜀相》中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而为英雄落泪,为自己落泪,怀古而伤己。这两首诗中,诗人与古人遭遇相同,诗人借古人而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也有的诗,作者与古人境遇有鲜明反差,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三国这个历史舞台上,英雄人物风云际会,而最令诗人向往的是周瑜,美人英雄,春风得意,姿态风流,少年得志。而回想自己,振兴王朝的祈望和有志报国的壮怀同黑暗的政治现实和横遭贬谪的坎坷处境大相抵牾,感慨顿生,仕途多舛,壮怀莫酬,词人自感苍老,同年方气盛卓有建树的周公瑾恰成对照。
3怀古写今,忧心现实不尽人意
受儒家积极入世思想影响,古代有责任心的读书人往往怀有大济苍生之志。诗人们以一颗忧天下之心,借着写古迹、叹古事来表达对时政现实的关注、不满。诗人们以史实为触发点,以现实为落脚点,或是怀古伤今或是借古讽今或是以古鉴今,含蓄委婉地或抒写对国事的忧虑,或唤醒和警策当朝统治集团,或表现对国势衰微的感伤。
借古讽今者如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歌颂了孙权和刘裕。除了表现对人物的倾慕之外,还借古讽今,指斥屈辱求和的南宋投降集团。孙权不怕强敌,敢同曹操较量;刘裕则进一步渡江收复大江南北,他们不愧为英雄,确实是气吞万里如虎。对照南宋统治集团则不敢与金人决一雌雄,他们畏敌如虎,妥协投降苟且偷安,不要说中原故土未能收复,就是半壁河山也朝不保夕。怀古伤今者如在姜夔的《扬州慢》作者生活的年代里,南宋小王朝国势危弱,曾经让人们腰缠十万贯,骑鹤而下的扬州已成为荒芜之地。但大多数的士大夫却只顾宴饮逸乐,不思恢复。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残破景象,抚今追昔,怀古伤今,寄托对扬州昔日繁华景象的怀念和对今日山河破碎的哀思。以古鉴今者如李商隐《马嵬》借历史上荒淫腐败而招致祸乱败亡之君昭示历史教训启示要以古为鉴。作品中,诗人不是在劝诫惋惜,而是在挖苦与讽刺。
最后,分析“如何写”,要分析手法,体会作用。这类诗歌常用的手法主要有对比(如《越中览古》、《扬州慢》中今与昔的对比,如《赤壁怀古》中苏轼自己与周瑜的对比);有虚实相生(如《扬州慢》中眼前所见之空城与昔日扬州为“竹西佳处”“春风十里”的联想);有用典(如刘义隆、孙权、刘裕、廉颇等典故);有以景衬情(如《蜀相》中颔联以乐景衬哀情,眼前的武侯祠,尽管碧草依然映阶,黄鹂还在啼啭,但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先哲已去,如今遭逢乱世,没有了像诸葛亮那样的济世英才,因而心中涌起无限的感伤和凄凉!对眼前景,思祠中人,见满院萋萋碧草,却觉寂寞之心难言;闻数声呖呖黄鹂,倍感荒凉之境无限。诗人才有“自”“空”二字的深沉感慨。
怀古咏史类诗歌在高考中常常涉及,这类诗歌诗有规律可循的,扎根课本,融会贯通,掌握鉴赏的基本方法,才能得心应手地应对高考中出现的这类诗歌。
参考文献:
[1] 高玉芳,《怀古咏史诗的内涵鉴赏》,《学周刊》2011年26期